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探讨论文_李丽杰

虎林市人民医院 15840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此次临床分析选取某院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病人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治疗或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尿液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进行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和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和满意程度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此次临床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临床尿液常规检查过程中如果进行前质量控制可以提高临床尿液检查的有效性,且可以提高患者或体检人员在临床尿液检查中的满意程度,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前质量控制;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临床效果;评价

常规性的尿液检查是临床上最普遍的一个检查项目,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感,其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传达给患者,能准确而迅速地体现出泌尿系统或者其他部位的病理特征。根据相关参考资料分析,在临床上反映出的不满意的检查结果里面,有近80%的报告都是因为标本的质量没有进行完善的控制而造成的[1]。为了强化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我院对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病人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或者体检人员进行观察,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人,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5.5±8.5)岁;对照组30人,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50.5±9.1)岁。其中观察组在治疗或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尿液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或体检人员在进行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的有效性和满意程度。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临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效果评价方法

1.2.1 标本产生污染遭到经血、白带等物质污染者;遭受烟灰等物质破坏者。

1.2.2 标本量缺乏标本量少于15ml者。

1.2.3 收集时间不适当过度饮水或者经过强烈的运动后收集的标本;服用过对尿液检查有副作用药物或食物[2]。

1.2.4 容器选择不当容器选择的不是可视性好的,容器中有异物;容器的材质易使尿液发生化学反应;容器过小。

1.2.5标本没有标记标本没有标签,或者标本忘记标记;标本缺少化验单为凭证。

1.2.6检查超时标本超过2h才送去检查;标本冷藏时间大于6h。

1.3 满意程度评价 医院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后,可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来探究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满意程度。

1.4统计方法 本次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当P<0.05时,说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收治的患者和体检人员中,通过对两组不合格标本产生的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照组标本量不足3例,检查单填写过于简单3例,标签错误3例,标本污染2例,容器问题4例,送检超时5例;观察组标本量不足1例,检查单填写过于简单0例,标签错误0例,标本污染1例,容器问题1例,送检超时2例,且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

我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常规尿液检查的满意程度,对照组住院时间(6.5±4.5)d,满意14例,一般14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住院时间(5.5±3.5)d,满意26例,一般2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对比分析

3讨论

质量是检查科得以存在的关键,如果在检验时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报告,那么高质量的检查效果就难以达到。世界标准化组织在2000年就正式地规定要强化常规尿液检查的质量管理。标准化组织明确要求了进行常规尿液检查的具体步骤,要对患者的申请进行检查,让患者对尿液检查做充分的准备,进行尿液样品的收集工作,将尿液样品运送到实验室,以上这些步骤都是要通过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来完成的,在进行尿液检查环节中,很多步骤都是尿液检查科人员不能直接接触的,因此,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3]。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前误差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医生开处单据不标准、采集或收取样本的时间不对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1)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针对前质量控制的意义展开宣传和讨论;(2)对于检查流程进行规范,并将相关的事项与病患和家属沟通,争取得到积极的配合;(3)加强前质量控制的实验室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保证操作的规范等。

患者充足的准备是在尿液检查时进行前质量控制的基础,但是,这一过程常常得不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患者在检查前服用的药物或者食物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的精确度。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当人体内的维生素C过多时,就会使检查结果呈现阴性[4]。对于患有肾炎的病人,在检查前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叮嘱,会服用青霉素,而服用的青霉素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这些青霉素就会影响常规尿液检查的准确性。患者在没有对尿液检查做充足的准备前,如果进行了高强度的运动,就会导致尿液的检查偏阳性,患者在饮用大量的碳酸饮料进行尿液检查时会导致检查结果偏阳性。

参考文献

[1]李雪宏,黄海燕,张淑贞.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2):83-84.

[2]陈惠娟.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13):117-118.

[3]宋玉玲,刘杰,吕峰.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4):164-165.

[4]赵洁.探讨临床常规尿液检查中进行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6):786-787.

论文作者:李丽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年5卷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探讨论文_李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