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多读精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董泽

再论“多读精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董泽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731701

摘 要: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过多过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导致了教师辛苦、学生疲劳,教学效果却不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抛弃了传统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读的功能,一节课面面俱到地细讲,使学生听得乏味。因而,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中充分发挥语言功能,让琅琅的读书声重归课堂,让教师的讲精细化,少而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读 精讲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古代先生教学生,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读为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法的核心,其方法是“强化积累——领悟品味——贯通实践”。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安排学生熟读背诵,学生由于熟记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和修辞等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种范例,即能出口成章。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调整为“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这是读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可现在,我们走进一所学校,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将祖先的光荣传统丢得所剩无几。人们以习惯于把上课称为“讲课”,把人们进课堂学习或检查叫“听课”,似乎不讲、少讲就不是上课,让师生坐了“冷板凳”。于是“讲课”成了世代相传不可改变的授课方法。君不见,有的教师辛辛苦苦备课,整个教案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分析精当绝伦,可是在课堂上一讲,有的学生便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则神游课外……这样年复一年地讲,讲到中考、会考、高考。一旦统考下来,成绩低得令人难以置信。是学生不努力吗?是教师不认真吗?都不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键在于学生不知如何努力,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努力。

既然如此,那么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呢?首先须多读。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获得大致印象,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为任何文章的分析都不能游离于文章本身,如叶圣陶所说:“作者思路、文章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而求他。”而要“求之于文本”,就得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大体框架。通读全文,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且阅读一遍还可以增强语感、积累词汇。其次要参照提示,依据规律,理顺全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叶圣陶认为:“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因为只有摸清楚作者的思路,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明白作者的本旨,才能学到作者驾驭文章的技巧。第三,要细读全文,参照“思考和练习”,将文章重点部分圈点、勾画、评注。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手脑并用,益于促思,益于记忆,益于积累。

其实就学生而言,诵读很重要。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含其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言、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阅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精妙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借作者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材料,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熟悉文章的词语,贯通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活的语感。学习语言,关键在多读,无需多讲。教学文言文更要多读精讲,摆脱“满堂灌”的经验式教法。

那么怎样理解精讲呢?所谓精讲,即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标准,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做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

首先,克服公式化,避免形式化。多年以来,语文课的讲读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先介绍作者,然后读课文,讲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最后总结中心和写作特点。这种模式流传范围极广,流传时间极长,在某些教师心目中这就是语文课的标准样板。以这种模式解决所有课文,显然弊多利少。只有针对不同教材的特色、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取舍,才有利于实现精讲,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精讲就是讲解疑难。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由于是学习本国语言文字,他们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没有必要从头到尾逐词逐句地讲解。

第三,讲授精华。即一篇文章不宜从头至尾串讲,不应面面俱到,而应讲课文的精华之处和要点所在。讲解精要部分就是集中精力把精华和要点所在的这部分重点详讲,其余部分则从略。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从而实现了精讲。

第四,讲解精要的情节。有些记叙文完整系统地介绍另外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但介绍的内容并非没有主次之分,并非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只有那些既是关键内容又是学生难以领会的或容易忽视的内容,才是教师着力讲解之处。这就是课文的“精要情节”。

第五,讲解精要的词句。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含义深刻,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搞懂这些词句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对理解文章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讲、精讲”是当前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论文作者:董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再论“多读精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董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