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结构改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原因
俄罗斯曾是世界上两个第二产业规模最大的大国之一(另一个是美国)。两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和齐全,没有第三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可见,第二产业的强大与自然资源的贫富直接相关。两国又有一个不同点,就是俄罗斯的原料基本来自国内,而美国的原料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海外。因为,俄罗斯的工业基地都在资源产地附近,即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因此俄罗斯的工业产品的市场主要是国内。而美国的工业基地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因为美国可以用作工业基地的沿海地区是俄罗斯的好几倍。因此,美国的原料有一半来自国外,以及美国的工业产品的市场世有一半在国外,同时,美国国内市场有一半向外开放。由于这个不同点,两国的经济制度大相径庭。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实行内向型经济,而美国实行外向型经济。后者事实上带来了新兴的产业及新产业时代。
俄罗斯从十月革命后起采取计划经济的方法用了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摘掉了农业国的帽子,到二战前建成了工业社会,城市人口从20%发展到70%。可是,到了80年代后期,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欧美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俄罗斯必须没法摘第二产业国的帽子了。同时,俄罗斯的第二产业己经难以为继。在第三产业时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投人实现的。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日益淘汰。俄罗斯必须改革。俄罗斯可以改革。改革只会给俄罗斯带来好处。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初始条件,即俄罗斯国情
有利方面:俄罗斯人口属中等大国。80%的人口在城市。人口的教育普及和教育程度属世界一流水平。俄罗斯国土面积绝对世界第一。俄罗斯第一第二产业资源丰富。土地和人口比例极为优越。俄罗斯的军工技术、宇航技术及大型工业项技术将在未来的长时期内在世界上保持独特的地位。俄罗斯是世界上的两个超级核大国之一,国防无后顾之忧。
不利方面:俄罗斯沿海地区狭小,中心大陆面积巨大,即第三产业资源不足。周边大部分地区被相对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围绕。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口巨大。技术水平断代:旧产业技术相当完善,新产业技术几乎没有。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
俄罗斯经济改革有四个可供选择或同时进行的方案和目标。一、走老路:封闭式计划经济,自给自足。二、适度开放,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三、全面改革,以期宏观稳定、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造三丰收。四、适度改革开放,以产业结构改造为中长期目标。俄罗斯经济改革四种方案实施的初步结果和预期结果如下:
1、俄罗斯支持走老路的人数量寥寥。俄罗斯不可能没有人想走老路。但是,想走老路的人人数很少,也不坚定,他们形成的社会力量不足以根本影响国体和国策。改革与开放可能会使相当多的俄罗斯人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但是,俄罗斯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出口换取生活用品,换取人们对改革的耐心。改革6年来,俄罗斯工业生产规模缩减50%以上,但是,俄罗斯的资源生产只下降5%,俄罗斯1997年失业率不到10%(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当然,俄罗斯的隐性失业应该与生产下降水平相等。俄罗斯的改革完全是结构减产方式的改革。但是,人民并没有休克,不少俄罗斯人却超前享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其中至少有四个重要原因:一、工厂减产,但没有倒闭:二、住房制度没有改革,国家负担居民住房的主要费用:三、城市居民获得无偿使用的自留地;四、改革前俄罗斯的资源部分出口换汇、部分低价供应集团国家,仅能维持经互会国家的低生活水平。改革后俄罗斯用基本相等量的资源出口不再负担经互会,便可以使俄罗斯在生产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维持与改革前同样低的生活水平和少部分人取得绝对高的生活水平。大部分人当中有一半左右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改革前,但是他们人数不如另两部分人,所以他们的政治态度不足以左右政局。俄罗斯改革和继续改革的条件是存在的。
2、适度开放,以期经济增长有失现实。俄罗斯与其推行经济增长政策但并不能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结构改造,不如使旧技术产业逐渐减产并保持低产。这样至少可以在政治文化上认同于西方国家(这是俄罗斯建国千年来的宿愿)。俄罗斯可以将原本用于投资低效产业的资金使一部分人直接购买西方商品并获得西方生活水平,这部分人就可以坚定支持改革,搞得好甚至还可指望经济结构改造成功并跻身于后工业社会。因此,如果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无可厚非。但如果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反阻碍生产率的提高,甚至造成无谓的环境污染,则大可不必。
能带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经济增长无非三种方式,一是扩大生产领域,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是通过扩大生产领域(加工业)取得的。俄罗斯则因其沿海地区和低价劳动力有限而无此机遇。东亚地区的海港众多和劳动力众多是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无此条件,扩大加工业生产谈何容易。二是引进新技术。引进新技术不外两种途径: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口替代。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一般只限于低技术、劳动密集领域而非技术密集领域。于是,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有限,6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60亿美元,进口替代一般是指进口技术密集型的成套机器和成套产业,俄罗斯自然无此财力,从西方进口高技术设备一如与虎谋皮,先进技术在西方国家之间都不轻易出口。三是适度开放国内市场,增加国内投资和生产来满足未开放的国内市场。利用国内的旧技术投资生产不能带来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反而减缓了结构改造的步伐和带来环境污染。上述也是俄罗斯经济迟迟走不出危机而改革派却力挽狂澜仍出任政府要职的原因。
3、全面改革,以期宏观平衡、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造三丰收的政策成效甚微。全面改革是转轨国家采用的三管其下的改革方案。三个方面包括宏观、微观和福利。宏观领域的改革是指改国家拨款投资为商业银行贷款,国家只管宏观金融调控。微观领域的改革是指明晰产权,即私有化。福利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居民逐渐负担起其住房和医疗费用的主要部分。通俗地讲,这种改革就是要让国家、企业和个人一律到市场上去见面,去公断,不可私了。俄罗斯曾试用过这帖药。现在仍未完全放弃。
一、应该承认,俄罗斯的宏观稳定是成功的。话又说回来,世界上除面临战争的国家外,每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是基本平衡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最好的宏观平衡是经济增长,最好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低水平的宏观平衡的方法是节衣缩食。俄罗斯是采取后一种方法取得宏观平衡的。二、俄罗斯的私有化已基本实现,但是,私有化基本没有引起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造。当年,西欧资产阶级向封建地主取得产权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率高于封建主义生产率,可见,从国家范围来讲,产权转移的基础是生产率的提高,即先有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才有产权转移,而先转移产权后提高技术是闻所未闻的。由于生产率落后,俄罗斯的产品十之八九在国内和国外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哪里来产权呢?资不低债何来管理能力呢?不能管理,怎么可以有产权呢?需要国家补贴的企业难道不许国家拥有产权吗?因此,俄罗斯的私有化是徒有其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它们的产权大多还在国家手里,并不在私人手里。三、住房改革基本没有进行。房租占工资的比例极其微薄,与改革前相比基本不变,一应由国家补贴支出。综上所述,全面改革在俄罗斯既没有完全执行,也没有显著效果。
4、适度改革开放,从减产到低产再到零增长方案,以产业结构改造为中长期目际较为可行。俄罗斯改革6年来减产幅度逐年下降,减产总量达到50%以上。俄罗斯不需要减产了。减产是为了停止低效生产,将有限资金用于扩大新产业和新技术生产。但是,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美元仅能满足国内50%的消费品供应,另外50%必须国内生产(这就是生产下滑停止的原因)。由于国内生产的产品必须由国家保证供销,所以俄罗斯必须适度改革和开放。俄罗斯低产和减产是为结构改造和新产业增产服务的。可见,俄罗斯的旧产业低产和减产和总的经济零增长的方针已定并不可避免。俄罗斯的改革策略是:尽量用减产和低产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换取人们对改革的最低限度的支持(直接购买西方生活用品)并尽量将多余的资金用于结构改造,完成作为政治文化西方化(西方精神文明)基础的经济发展西方化(西方物质文明),后者是实现俄罗斯千年来宿愿的根本保证,但由于俄罗斯新产业增产有限,故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将是长期的任务,在产业结构改造初获成功之前,零增长和低速增长的方略不可能放弃。
俄罗斯三大创汇领域和三大供养领域
俄罗斯三大创汇领域均非来自新产业领域。一、资源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0%以上;二、军工和宇航等大型项目产品出口;三、服务出口:俄罗斯人口素质较高,又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近年来,俄罗斯人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都有他们的身影并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在近期内,这可以大大弥补俄罗斯本土新产业扩张无力的缺陷,而在中期内可以带动在俄罗斯国内逐渐形成俄罗斯人充当管理阶层,外族和外籍人员充当劳动力阶层的产业局面,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是有其特色的。
俄罗斯的三大供养领域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性质,说明俄罗斯经济发展阶段起步较高。一、俄罗斯的农业是由工业供养的,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少数),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前不久还在利用农业积累供养工业,并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多数。二、俄罗斯的制造业也是被供养的对象。西方国家已经过渡到由第三产业供养第二产业的阶段。俄罗斯的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亟需改造,故必将在更大的程度上需要扶持和供养。不过,俄罗斯的制造业主要是由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供养的。俄罗斯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口总数不超过第三产业人口。(俄罗斯在这方面也与西方很接近。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第三产业同第二产业一样,不是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而在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还是增长最有力的产业以及是国家经济最依赖的产业。三、俄罗斯百姓的福利是国家供养的。这与西方相似,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农业人口基本不占用国家的福利支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阶段可见一斑。因此,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与大多数东亚国家不同,经济增长不是首要目的,结构改造才是即使牺牲经济增长也在所不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