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麻子破产商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事论文,王麻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乎是中国刀剪市场代名词并有着352年悠长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去年夏天传出了令人扼腕搓叹的消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呈连续状态,北京昌平区法院不得不宣布其正式破产。又一个老字号用昨日的辉煌蘸着今日的泪水向人们提供了可以咀嚼与研判的资讯。
三百年陈酿
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一个晚秋,北京的空气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丝丝的凉意,但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集贸市场却显得极富人气。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位王姓的山西人找到了一块空地,放下了肩上看上去并不轻松的挑担。稍许,王氏打开了自己的箩筐,非常麻利地将一些黑黝黝、哐哐响的东西摆在了地上。“火镰啦,剪刀啦!”一阵浓厚的山西口音叫卖声吹进了人们的耳里。几天之后,临街一处不算很大的门面挂起了一个名为“万顺号”的杂货铺牌子。
“万顺号”当时并不作剪刀,只是从其它作坊趸购。为保证质量,王氏当时的选货标准是三看两试: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刀,试手感。经不起三看两试的剪刀一律不收,只有上品才能在柜
台出售。久而久之,“万顺号”的剪刀以质量优而声名远振,顾客慕名纷至沓来。由于王氏脸上长有麻子,“万顺号”遂被人们称做“王麻子刀剪铺”。清嘉庆年间,由王麻子后代接办并专门经营剪刀,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所售出的剪刀都镌有王麻子3字作为标志,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
王麻子非常谙熟推广自己的产品。除了在柜台上出售外,王麻子经常派伙计采用走街串巷担卖、赴庙会开设售点、下农村挨户售卖等方式拓展销路。同时向顾客承诺,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王麻子杂货铺的剪刀由此又以服务佳而赢得了众人的口碑。
到民国初年,王麻子剪刀已驰名京华,一些手艺人为了推销产品,相继出现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等招牌。这些商品,虽以假乱真,但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王麻子剪刀重质量的传统。
王麻子曾经红红火火,生意好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在长江以北地区,王麻子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剪刀业的象征。1956年王麻子公私合营,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剪刀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新厂房,充实设备,改进工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50%以上,还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鼎盛的时期,其年上缴利润200万元以上,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
今天仍然留存在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办公室木柜中的面面奖状是王麻子往日辉煌历史的真实记录:1980年王麻子剪刀荣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王麻子剪刀厂被当时的国家内贸部批准为中华老字
号;1988年再次捧回国家银质奖章;1990年获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在刀剪业,王麻子3字无疑是金字招牌。
“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曾作出如此
谆谆教导。
谁种的祸根?在现任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锡乾看来,自己结识“王麻子”实属无奈。1997年,根据组织的安排,白锡乾开始主政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的工作。接手工作的第一天,老白感到自己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秘书提前给他送来了定制好的名片: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市文教器材厂厂长、北京市王麻子剪刀厂厂长、北京五金工具五厂厂长、北京制刀厂厂长,5个职务一起戴在了白锡乾的头上。在外人眼中,白锡乾数权在握,肯定无限风光,可白锡乾却说,当初他就不愿意来收拾这摊子事儿。据介绍,实际上自1995年开始,王麻子剪刀厂就处于断断续续停产的不正常状态,1997年开始基本停产,虽然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底恢复了一段生产,但自2001年始,剪刀厂彻底停产了。更令白锡乾哭笑不得的是,王麻子剪刀厂申请破产,其中最大的债权人就是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的另一家分公司———北京文教器材厂。所以,这回闹上法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烙饼卷着大拇哥———自个咬着自个”了。王麻子走到如此窘境,白锡乾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1995年,经当时的企业主管单位北京市二轻局撮合,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文教器材厂等互不相干的4个企业组成了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根据内部协
议,剪刀厂无偿将注册商标转让给工贸集团,工贸集团随后重新注册了商标,同时拉走了剪刀厂仅有的14名销售人员,剪刀厂由此失去了商标权和销售权。白锡乾对此颇有微辞:“文教器材厂年利润2500多万元,是我的原配富夫人,现在组织上给我安排了3个带着一群孩子的穷寡妇当妻妾,家务事如何理得清?”白锡乾强调说,“不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强行调整,只会加速王麻子的衰亡。如果当时进行体制调整和技术更新,凭借王麻子自身的知名度,完全有能力自救。”
有专家提出,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的成立使得王麻子的头上有了第一个“婆婆”,这可以视作王麻子品牌延伸和盲目扩张的一大败笔。王麻子的品牌联
想在于刀剪产品,而合并后的新王麻子在商标使用上发生紊乱,产品混乱无章,造成王麻子品牌资产严重分流和破坏,以及削弱消费者对王麻子品牌的忠诚维系,直接导致产品滞销。同时,做刀剪的王麻子合并后竟然做起了墨水、尺子等文教器具,连消费者都糊涂了,王麻子的日子岂能好过?此后,一蹶不振的王麻子平均每年亏损近300万元,在揭不开锅的情况下,王麻子剪刀厂便开始走上向
文教器材厂借钱发工资的路,并且一借就是2000多万元。而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合并当年就亏损100多万元。
对于1995年王麻子的合并风波,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王麻子:352年的品牌就此终结?》的深度报道,文章有这么两段精彩的分析:其一,“‘拉郎配’组建工贸集团,政府行政权力变相且过度介入,实际上导致剪刀厂与集团间产权关系更为不清、不顺,谁是经营主体变得更为模糊不清,经营自主权落到谁的身上变得十分悬疑。这实际上是王麻子剪刀厂走向破产、缺乏持续发展创新动力的一个体制原因。”其二,“理论上看,当行政权力过度进入企业后,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行为、关系的紊乱。企业重组、资源的整合没有表现为市场化的紧密结构时,简单的‘拉郎配’,必然带来重新组合的集团内部横向与纵向组织行为之间的不协调。‘工贸集团不接受剪刀厂的产品价格,然后就在集团外发展了几家乡镇联营厂’,‘上级’动手培养消灭自己‘下级’的竞争对手,挤垮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厂。管理磨擦,矛盾加深,结果可想而知。”
强扭的瓜不甜。在多方的协商下,1999年5月,王麻子刀剪厂及另外3家子厂划归为北京市昌平区的区属企业,按照区政府和经委的要求组建了新公司。但问题接踵而至。划转到昌平后,由于王麻子工贸集团注册在先,剪刀厂不能用“王麻子”注册新公司,只得加了两个字叫“栎昌王麻子”,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白锡乾曾饶有兴趣地解释了“栎昌”的含义,“栎是一种很坚硬的树,不容易腐烂,我希望王麻子经历这几年的挫折后,能挺过来;昌就是昌平的意思,我希望新厂能扎根昌平求发展。”
分分合合,使王麻子内部管理走向混
乱,遗留了诸如产权不清等诸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品牌资产也被弄得支离破碎。从1995年开始,企业一共换了6任厂长,如此短的任期使领导层很难有让品牌长期增值的打算。王麻子剪刀厂便这样一直挣扎于混乱之中。对此,白锡乾感慨地说:王麻子剪刀厂的现状就好比是尿毒症病人的晚期,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制度上的锈斑
羊年的春节,对于北方的老人们来说,喜庆的日子里,多少有一丝淡淡的酸涩:中国著名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向昌平区法院的破产申请。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5月份,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万元,负债总额2779万元,所有者权益为负149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尽管如此,在法院没有正式宣布破产结果之前,人们还是希望有一种回春之术出现在王麻子身上。然而,善良和祈盼代替不了竞争与淘汰。在人们的等待中,法院还是在令人燥热与不安的夏季将破产通知书贴在了王麻子的脸上。
如今,当我们走进位于昌平沙河的王麻子剪刀厂时,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萧瑟,上了黄锈的厂门大锁告诉我们,工厂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没有发出机器的轰鸣声。“技术创新不够,体制僵化以及沉重的历史负荷是导致王麻子剪刀厂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白锡乾坦诚相告。
的确,尽管近10年来王麻子剪刀厂挂来转去,分分合合,但都没有走出传统体制的怪圈,没有有效提高企业所有者和出资者对企业的关切度。据了解,在2001年,栎昌公司才开始了制度改革的尝试,原王麻子剪刀厂的7个职工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自筹50万元重新注册了一个企业———北京万顺号剪刀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买下原剪刀厂的部
分设备进行生产,厂销售部门为其下达生产计划并全权代理销售,经厂检验,符合技术工艺标准的产品打上王麻子的牌子,并从销售收入中收取5%作为商标使用费。万顺号的产品创新能力、对市场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明显效果:目前市场上王麻子牌刀剪70%由万顺号生产,其余30%来自国内其它合作厂和原王麻子剪刀厂的库存,而万顺号的刀剪产品也达到了200种,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现任北京栎昌王麻子剪刀厂厂长崔月禄直言不讳地说,“这一切在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是不可能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尝试的胆量。”制度的短缺与老化所反映出来就是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市场嗅觉的迟钝。
与同类产品相比,王麻子剪刀尽管在硬度、韧度比不锈钢刀强得多,好磨好使,但其一直延续传统的铁夹钢工艺,墨守成规“傻大黑”,这不仅使得王麻子剪刀的工艺复杂、成本高,加上铁容易生锈,亮度也跟不上,不美观,因此其产品品种和造型外观上都已不适应现代人品质化生活的需要。以致于有人惊呼:在传统工艺方面,谁都比不过王麻子,但在新工艺和不锈钢刀领域,王麻子落伍了!
也许是王麻子过于迷恋自己,也许受文化的羁绊太深,就在国内外企业不遗余力地将繁花似锦的营销手段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同时,王麻子还在摆着“坐店经营,等客上门”的老谱。近几年来,王麻子的品牌宣传少得可怜,总共投入也不过是区区的几万元资金,尽管倚仗百年品牌积淀的福祉,但现代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苛刻要求,无疑不利于王麻子扩大品牌的影响和知名度。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王麻子身上背负着其他同行同样的机制负担。王麻子剪刀厂有正式职工161人,退休职工却有268人,职工的医药费、取暖费甚至丧葬费等都需要企业解决,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企业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用于维持人头吃饭,没有充裕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2001年,王麻子经历了停产、改制等过程,但销售情况依然非常不景气,并降到了建国后的最低点,平均每月仅销售1万把菜刀、十几万把剪刀,总销售额仅仅是1500万元,亏损达200多万元。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王麻子落魄的今天也许是对昨日制度的一种批判性诠释。
[相关报道之一———王麻子局内人]
白锡乾:品牌不会倒
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百货大楼,73岁的陈红瑛老人话语间充满了惋惜地说:“厂子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可是咱北京的一个老品牌啊!几十年了,我们街坊四邻用的可都是这剪刀。”“王麻子歇了,黑老虎完喽,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唉!老祖宗的东西……。”二环路边,一位遛鸟的老先生对着他的鸟感叹道。
“虽然王麻子剪刀厂破产了,但这只是企业的破产,不会影响到王麻子这个品牌的生存,王麻子也绝对不会消失。”白锡乾语气坚定地对媒体表示,”王麻子一把刀流传了300多年,无论如何,在我手里不能让这块牌子倒了。要想走向再生之路,就只能在内部进行体制突破”。尽管破产之后的职工安置、债务处理已经让老白忙得焦头烂额,但白锡乾还是没有忘记要走好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棋:通过重组整合,形成以北京文教器材厂为基础,公司系统内相关部门、其他社会自然人参加的王麻子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白锡乾的手中目前掌握两个十分重要的王牌:万顺号剪刀股份有限公司和栎昌王麻子剪刀厂。对于前者,白锡乾要将它变成自己企业体制改革的先驱,万顺号不仅能成为王麻子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有实力的股东,也会使王麻子变成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而在后者身上,白锡乾要让它成为新王麻子产品实验开发基地。
据现任北京栎昌王麻子剪刀厂厂长崔月禄介绍,厂里目前建立了产品开发中心,新推出的高碳不锈钢刀剪由于克服了不锈钢和钢铁原材料柔韧或生锈的缺点,在中国市场上攻势凌厉。不仅如此,王麻子剪刀也从以前的主要是民用转为工业用,产品规格型号发展为现今的200余种。新厂还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对原材料的防腐、硬度、材质进行检测,同时严格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更让王麻子们激动的消息是,曾经被抱走的王麻子牌子将很快回来,经过协商,原来的王麻子工贸集团即将改名,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将改称为北京王麻子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名正言顺地打出王麻子品牌。
在白锡乾的眼中,王麻子品牌的开发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两年前,新加坡一位客商来到北京,找到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要求做王麻子在东南亚的独家代理。在那里,华人只认王麻子这一品牌。而且,在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王麻子品牌也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这使我们振兴和发展王麻子品牌信心倍增”,白锡乾高兴地说。
白锡乾很赞赏耐克公司的运动鞋品牌经营战略。耐克没有生产厂房,也没有完整地生产过一双鞋,它凭借公司的资源,专攻设计和行销,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那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的企业来生产,最后验收产品,贴上耐克的商标,销售到各地市场。
这种做法和早在几百年前王麻子的贴牌生产几乎如出一辙。白锡乾说,我们就是要拣回丢掉的老祖宗的好东西。中国温州和广州两地其实是世界的刀剪生产基地,任何一个懂行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欧洲、美国、日本大部分的刀剪就是产自中国。国外企业进行包装并贴上自己的标签后,售价高出国内同类产品好几倍。为什么中国人一直为人家做嫁衣,赚不了大钱?这是国内企业在品牌宣传、经营方面落后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的知名品牌没有真正整合好、利用好。如果我们改变目前国内刀剪业互不合作的现状,这些企业的产品经过我们王麻子的检验,通过品牌整合提升,再出口到欧美等地,还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在白锡乾的设想里,如果再没有人祸的话,相信不是很久的将来,在全国各地,至少在地市一级的城市,都可以看得到王麻子专卖店。
专家的分析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白锡乾的观点:目前世界各类刀具市场年贸易总额在36亿美元左右,我国现在的刀类出口额仅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6%,而剪刀类出口额仅占1.2%,这对于中国刀剪业而言,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市场讯息。[相关报道之二———王麻子局外人]
李辉:再续“忘年恋”?
与王麻子们一样体尝到企业破产痛苦的还有一个局外人: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八子”创始人李辉。“可惜,真的很可惜!”“我一直羡慕王麻子品牌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王麻子合作,‘二子’携手闯天下,就是想用文化提升十八子,用机制带活王麻子,实现双赢。在国际上只靠一个品牌去单兵独斗是不行的,走联合之路、打造一批真正的‘中国制造’名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本来是谈好有一个结果的,现在……。”寥寥数语可以窥见李辉去年心中的无奈与失望。
王
麻子和阳江十八子的合作谈判,被人们称作“王麻子的忘年恋”。
阳江十八子始于1983年,是国内刀剪行业中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大步迅速发展为现代化企业的代表。十几年来,十八子从求变角度出发,填补了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计获得60多项专利,光菜刀就运用多项高新技术开发出300多个品种,产量每年递增30%,2002年营业额达7000多万元。在营销渠道上,十八子也是另辟蹊径,通过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的专卖店,以餐饮、旅游购物等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并与沃尔玛、麦德隆签订了超市售点的协议且效益不错。同时,到国外建立销售网点的战略正逐步实施。
与王麻子相比,十八子缺乏深入人心的百年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品牌号召力,但十八子具有体制、高技术、人才等优势。有人认为,两者合则双赢:王麻子立足于保存品牌,十八子也是为了品牌发展,可以达到北有王麻子、南有十八子的目的。谈到这段恋情,北京方面的崔月禄兴趣盎然,“王麻子独具品牌优势,但传统的老工艺在新时代新需求下优势逐渐不再明显。王麻子可通过与十八子的合作,真正完成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而在经营理念、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先进工艺等方面吸收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
按照双方最初的设想,王麻子邀请十八子到北京建厂,王麻子出商标、出厂房、出少量资金,十八子出工艺、出管理,双方组建股份公司。“二子”携手闯天下,在国际上打“中国制造”牌。据白锡乾介绍,经过半年多的互相考察、协商,双方谈得比较顺利,但到2002年6月再次谈判时,十八子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先组建联合销售公司,由十八子按照自己的工艺标准生产,打王麻子牌子。白锡乾到现在还是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十八子的产品不能代表王麻子,王麻子必须有其高度的品牌独立性。否则,这样下去市场迟早会被搞乱,会毁了王麻子这个牌子。
有消息称,李辉曾专程到北京王麻子进行考察。然而,使这位刀剪业新生代掌门人感到吃惊的是,王麻子的作息制度是上午10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据说,当时王麻子也曾表示,合作后作息时间可作调整。但十八子却认为,“合作的事小,观念的事大”,不同意将合作后的基地设在北京,并提出了生产基地放在阳江的要求。王麻子则坚持把基地设在北京。两者由热恋转入冷淡期。如今,旧的王麻子已驾鹤西去,新的王麻子正超然出世。专家认为,在站稳“品牌独立”立场的同时,主动与国内先进的同行谋求深度合作才是王麻子最明智的选择。
专家说法:王麻子只有向隅而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承耀博士:王麻子剪刀厂的失败根本上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的失败。老字号是民族的、历史的,但如果不及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也将被历史淘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瑞龙教授:王麻子剪刀败落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的体制遏制了企业活力的焕发。过去实行国有独资体制,在行政垄断条件下,也许能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一旦开放市场后,由于产品生产较低的技术壁垒与较小的投资规模,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僵化的国有体制就很难应对如此
索瑞斯管理咨询(国际)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李海龙:缺乏现代品牌经营观念,忽视了对品牌的持续宣传和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育,最终导致顾客群体断代,大批消费者对王麻子的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日渐模糊。王麻子只有向隅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