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二十家子中心小学校 136100
“有效课堂”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变讲堂为课堂,强调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特点
1.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前的语文教学都注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对课文是面面俱到的分析,从字、词、段、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教师整个课堂都在讲,学生只是听,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听,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根本没有去尝试、思考的机会,而有效课堂则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小班的有效课堂,学生数少,几个人一组进行交流、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严格的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在共同的期盼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之间的带动和交流,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教师始终处于指点、引导的地位。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感到累也不感到难,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记在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得更快、更有兴趣。
3.要有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潜能。
二、运用“有效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尝试、实践。这一教学方法,过程是很慢的,学生和老师都要有很大的转变,首先要观点转变、思想转变,讲课要转变。特别农村小班,比较适合有效课堂,因为小班显得纪律不乱,教师也可以面面具到,分组合作、讨论、优差搭配,让成绩差一点的有自信,觉得自己也有地方比较强势,这样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效课堂与课文内容的难度成反比例关系,难度较小的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难度大的文章教师要注意把握,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往往具有特殊的思想意义,《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首先小组进行讨论,课文中写了几件事,反映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再来理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院子里高墙的四角天空,通过讨论,各个小组踊跃发言,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第二,要先学后导、先学后教、先教后测、要导到位。
(1)自主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学习老师未教的知识,为上课打好一定的思维基础。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授新课时,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2)教师的导学案要到位。农村学生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应当做适当的讲解,另外有效课堂还要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要差一些,放给学生内容要少一些,教师可以先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去理解课文。在写导学案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课中有我”,敢于在教材分析与解读上下功夫,用自己的思想和文本交融,从而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导学案的设计既要重视预计,更要重视生成。教师要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变教案为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面对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现实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变通或调整。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拿出自己的意见。先在小组里讨论,即使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说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那么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得动脑筋思考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和补充,然后经过全班的交流和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使优、中、差生在互补、互动中得到锻炼,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组与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里都设有分数,并且每个组都有组名,有不同的扣分或加分,这样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更强了,都在为自己的组加分,生怕扣了组里的分。因此在这种合作式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有效课堂”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走形式主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他当做课堂上的插花点缀,在课堂上过多的实用,特别是有人听课时,只是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没有注意到实际的效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2.老师提出的问题太多、难易无度。老师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提出问题。有时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的价值。有时问题太难,学生不着边际,耽误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不能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间,达不到合作讨论的效果。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出讨论的时间,这样才可以达到有效性。可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时间往往不够,或时间过多,害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又害怕学生纪律混乱,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说明了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如何做到恰到好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究。摸索。
论文作者:郭春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过程中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