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广州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城市形态演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近代广州城市形态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广州近代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探寻其演化轨迹,以展示近代广州在复杂因素影响下城市形态的演化,为全球化和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广州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态;近代广州;演化;
0 引言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城市。广州作为最早开埠的传统中心城市的范例,其近代城市形态演化的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广州近代相关文献和历史地图的分析研究,结合经济发展进程,重点在研究近代广州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其演化轨迹与动力机制。
1 城市形态特征
结合近代广州的工业化进程,近代广州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1晚清时期(1840~1911年)
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其一口通商的优势。虽然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序幕首先还是在广州拉开的,但这一时期的企业规模小,并没有改变广州原有的经济格局。因此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形态没有大的改变,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租界建设和城市自然生长(图1)。
图1 清代广州城图(来源:广州府志)
1.1.1租界形成,城市向西、南扩张
随着广州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城市逐渐突破城墙的限制,向西、南扩张:沙面沦为英法租界,成为广州的 “国中之国”;西关地区在咸丰年间就形成了纺织工业区,随着商业的发展,又陆续兴建住宅区;河南地区也出现大规模的开发,珠江两岸的平原区几乎已经尽数开辟。据历史地图记载,至民国前夕广州的城市范围 “北至观音山(今越秀山),南至珠江及珠江南岸的海幢寺(今海幢公园),东至东校场(今省体育场),西至泮塘的仁威庙”。
1.1.2 多种空间形态并存的城市格局
这一时期广州的建设是分两部分进行的:旧城区延续了清朝中期的格局,保持自然生长,变化不大;跨越城墙在老城外新建的地区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如租界通过人工开挖的水道与城区分离,按规划独立建设,西关、河南地区形成十字型街道系统的布局模式,与旧城区相互之间影响较小。这一时期的广州整体城市格局中出现多种空间形态并存的特征
1.2 民国时期(1912~1936年)
辛亥革命后,广州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不仅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还带动了交通、商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城市规划专理机构的出现和欧美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入,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使广州城市由自然生长转变为有计划的有序发展,因而城市形态也产生了质的飞跃,近代都市形态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图3)。
图3 民国时期广州地图(来源:作者自摄)
1.3 抗日战争前后(1937~1949年)
这一时期广州城在日军的轰炸下迅速沦陷,广州经济与城市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建设活动趋于停滞。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形态除了受到战争的破坏外,无论从城市范围、城市格局还是聚居形态、建筑特征等方面看,城市形态的变化都不大。
2 城市形态演化的轨迹
近代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一阶段空间形态的沉积,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并在演变中逐步调整适合后继的社会环境需要。
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的演化是一个突变与整合、开放与填充的历史过程,其演化轨迹可以归纳为:
2.1 由封闭转为开放
在地域空间上,随着城墙的消失,近代广州以原来的旧城为核心和主体,突破了传统的起着防卫功能的城墙的限制,不断向外围扩展,陆续开发了西关、河南和东山地区,初步体现出 “西拓东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东山住宅区的开发,城市中心区逐渐东移。由此看来,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的演化轨迹可谓 “由封闭转为开放”。
2.2 由传统走向现代
近代广州城市形态 “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化轨迹不仅体现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格局的转变上。在城市功能结构上,城市商业中心改变了原来以官署寺庙为中心的格局,城市布局结构更为清晰。从空间形态布局上看,以越秀山为依托,通过传统城市中轴线与珠江相连形成了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城市骨架。近代城市形态格局基本上形成。
2.3 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聚居形态上,郊区出现了独立的住宅区;建筑形态反映岭南建筑植根于本土的地方特性;在园林上,出现了近现代园林的公园、纪念性园林以及酒家园林。因此,从体现城市形态特征的构成要素看,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的演化轨迹可归纳为 “由单一走向多元”。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地域空间上,近代广州在旧城更新的同时,开发了西关、东山和河南地区,城市规模扩大,初步呈现出 “西拓东进,中心东移”的发展趋势。
(2)从城市空间结构看,城墙消失,城墙内外联为一体,布局结构更加清晰,并初步形成棋盘型路网格局,近代都市形态基本定型,城市格局由封闭转为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
(3)从体现城市形态特征的构成要素上看,其内容日趋丰富,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广州近代城市形态的演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规划等的特殊要求,形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近代广州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再次证明,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城市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城市规划则是引导其演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信息业的飞速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及组织方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生活行为,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改变,城市空间结构也将相应变化。
参考文献
[1]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傅崇兰.广州城市发展与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广州博物馆编.广州历史文化图册[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广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州市志(卷三)
[5]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编纂.近代广州[M].广州: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郭华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广州论文; 城市论文; 形态论文; 近代论文; 这一论文; 格局论文; 时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