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评估体系论文,社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三十年,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美、英等国得到蓬勃发展,它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办法。所谓社会企业,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以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而建立的新的组织形式。如美国的“支教美国”、“中国残友”。随着“小政府、大社会”在我国的实践,社会企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探讨其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有效的绩效评估有助于社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通过对社会企业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测评,可以发现自身不足与缺陷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同时监督社会目标的落实。其次,有效的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社会企业的社会公信度。通过绩效评估向公众展示社会企业的工作业绩,树立民众对新事物的信心,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最后,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为国内外公益基金和创业资本进行投资决策和考核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关于社会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不多,主要是借鉴传统的商业企业绩效评估方法,而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完善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社会企业的特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驱动
(一)弗朗索瓦(法)(2010)结合大量文献归纳出社会企业的几大特征:1.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2.资产和财富被用于创造社区福利;3.拥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社会变革能力和经济自给能力;4.法律形式具有多样性。现有的社会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营利组织运用商业机制获得自身发展;另一种是营利企业开展兼顾社会效益的商业组织,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立的格菜珉银行。
(二)社会企业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受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驱动。社会企业在创立动机、方法、目标、收益分配方面与纯慈善团体和纯商业企业不同,具有两者的混合性,其区别见表一。因此,在绩效评估体系设计时,社会企业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明确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二是将财务指标与影响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
二、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难点分析
有效的社会企业绩效评估是企业治理和战略规划的核心,它有助于提高内部资源分配,增强利益相关者信心,锐化企业责任,鼓励利用新资源的创新。但是社会企业的双重价值驱动性使得其绩效评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设计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难度较大。
(一)社会价值的计量(Impact measurement)
与商业企业不同的是,商业企业往往以盈利和投资回报率来评价业绩,而社会企业的业绩评价需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由于社会企业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单一的财务指标不能准确计量社会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现有的商业企业绩效评估指标如果运用于社会企业,会低估社会企业投入资源的回报率。
现有的解决办法,一是将社会价值货币化。但是社会企业涵盖的社会价值形式多,影响广,信息采集难度大,很难得到客观、准确的量化。即便某些社会价值能够货币化,但是如果不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这样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提高业绩,还会导致使命漂移(mission drift)(Rahaman et al.,2004);其次是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也会带来具体指标的选择、关系、权重分配和可比性的问题,增加了绩效评估的复杂性和难度。
(二)公信力(Accountability)
目前,我国的社会企业以挂靠政府和非正式组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独立性,因此树立社会公信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公信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和受益人之间的责任关系。社会企业的受益人不仅仅是股东,还包括员工、政府、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社会企业的绩效评估不仅要反映其创造的经济财富,还要反映其承诺实现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和对外宣传的可靠性。社会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尚缺乏广泛的社会信任度。无论是以商业机制运作的非营利性组织,还是以志愿公益活动为主营业务的营利性企业,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并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效的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能够提高其公信力,从而帮助企业得到潜在投资和社会支持。
三、国外经典社会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
目前,关于社会企业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并不多,国外经典的绩效评估模式大多借鉴传统的商业企业绩效管理工具,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其归纳为二种模式。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模式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由Kaplan和Norton于1996年提出的一套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业绩: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它改变了过去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测评,将四个方面的指标结合起来,构成了内部与外部,结果与驱动因素,长期与短期,定性与定量等多种平衡,从而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全面立体的测评依据。2002年,Kaplan将平衡计分卡运用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管理。改编后的平衡计分卡包括五个范畴:社会影响、客户、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
平衡计分卡同样适用于社会企业的业绩评价,它对于非财务因素的关注,能够使社会企业更关注于过程,而非事后的结果;更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而非经济目标的实现;更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非短期利益的获得。然而这种方法会出现企业过度追求平衡(balance Tendency)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Mike Bull,2007)。同时,平衡计分卡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难以提高社会公信力,不适合使用于中小社会企业绩效评估。
(二)基于社会投资回报率的绩效评估模式
社会投资回报(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SROI)框架是1999年由罗伯茨企业发展基金(Robe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und,REDF)主席Emerson发明的一种评估社会企业表现的定量方法。SROI框架考虑社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使命过程中创造的双重价值,将创造的混合价值(财务价值和社会目的价值)与社会投入额相比较形成了社会投资回报率。计算社会投资回报率需要四个步骤:第一,清楚定义企业的社会目的及理念;第二,通过社会效益链(投入-活动-产出-结果-社会效益)来描述社会价值的产生过程;第三,基于某些假设,将社会价值货币化;第四,计算得到以社会投资回报率为主的比率。
尽管社会投资回报率能够严格定量地测量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但是其计算仍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需要清晰地识别关键的社会目标,但是某些社会价值是不可量度的,或者取得可量度的指标需要很高的成本。其次,社会价值的量化与货币化的过程有很多假设,从而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后,社会投资回报率由于尚未形成可靠的基准或者行业标准,缺乏比较维度。
四、社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APC”框架
社会企业的绩效评估不仅是为了提升组织的效率,而且应该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解决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会公信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基于此,本文将国外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与我国社会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社会企业“APC”绩效评估体系框架。“APC”框架是一套从战略意义上提出的对社会企业问责(Accountability)、业绩(Performance)和组织能力(Capacity)全方位进行评估的整合体系。
(一)问责是指社会企业对其使用的公共资源的流向及其使用效果的社会交代。问责性评估包括社会企业合规性的审核、社会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经营范围是否与企业的宗旨一致、社会目标的履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是否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披露等。问责性评估是社会企业在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确保诚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功能在于树立社会企业的责任、声望与合法性,从而帮助其提升社会公信度。
(二)社会企业的业绩评估包括财务、效率、顾客满意度、社会影响和持续性五个方面的内容。它既考虑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也兼顾到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无法量化的那部分社会价值。主要功能表现在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落实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能力是指开展活动和实现企业宗旨的技能和本领,包括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公共关系和人力资源等内容。组织能力评估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企业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企业绩效评估“APC”体系框架既体现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也注重了测量过程的可操作性。针对当前社会企业绩效评估只关注效率和效果的现状,“APC”体系框架特别强调了社会企业问责与能力的评估,有助于同时提高社会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是比较科学的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