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

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

彭扬[1]2001年在《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UML和组件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专家系统)的组件软件开发的方法。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安徽省“九、五”攻关项目“基于GIS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的专家系统部分的研制与开发。应用UML可视化建模技术对于复杂系统进行面向对象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以及编码与测试的迭代式增量开发,实现了系统开发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该系统完成了对安徽省的所有78个站点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性能先进。 2、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的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软构件”的系统设计与实现。采用组件技术和UML建模技术,按照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统一要求,以COM/ActiveX模型及接口协议标准,进行领域组件分析、组件开发、组件组装与系统测试,建成了基于农业气象的江淮地区冬小麦、水稻和油菜农作物种植管理等软组件,实现了较好的可重用性、互操作性以及封装性和可扩充性。 3、参加了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专家系统)的组件和组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对UML的理论基础--面向对象技术的数学模型进行探讨,对UML的建模元素、表示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一种组件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并对面向特定领域(专家系统)的组件需求分析与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应用系统开发中以UML和组件技术为基础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案。

吴升[2]2001年在《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组件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桌面GIS到分布式GIS、从集成式GIS到组件式GIS、从“单片机”的封闭系统到开放的GIS,从面向少数的GIS专家、GIS专业人士,到面向众多的企业、Internet用户等等,GIS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当前GIS技术和应用的变化,是每一个从事GIS的研究人员所必须考虑的。本文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变化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概念,并且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1.从地理信息的分布式本质出发,以分布式计算平台为基础,提出了分布式GIS组件 平台的基本概念,对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2.对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技术背景作了全面的总结。回顾了组件式GIS、分布式 GIS的发展趋势和历程,就可用于建立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关键技术作了深入的 探讨。3.在研究各种软件工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开发 方法——统一软件开发过程(USDP)。并就USDP应用于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 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实践。4.从设计目标、开放和互操作策略、技术方案、服务模式等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分布 式GIS组件平台的设计和开发策略。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MGIS)为基础,提出了 开发分布式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平台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初步实现了原型系统— —MGIS.Net。对MGIS.Net的体系结构和部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6.提出了建立军事地理信息网络(MTGIN)的设想,就MTGIN的概念模型和实施步 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王峰[3]2008年在《两防一体化领域GIS应用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GIS应用领域的拓展,GIS应用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GIS研究与应用的一个热点领域。我国人防正由单一战时防空袭职能向兼顾防空袭与防灾救灾的平战结合一体(简称两防一体化)化转变,这种转变大大增加了该领域采用GIS技术解决领域问题的复杂性。目前我国GIS应用模型的研究存在不足,两防一体化领域GIS应用模型的研究更是落于其他领域。因此论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GIS应用模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两防一体化领域GIS应用模型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首先介绍了两防一体化领域特点以及GIS应用模型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该领域GIS应用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理论和方法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GIS应用模型,并结合两防一体化领域特点建立了该领域GIS应用模型体系并且基于GIS应用模型进行了两防一体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重点研究了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空情预警模型、警报器空间选址模型、有毒气体扩散模型和洪水淹没模型的建立及其模型组件的构建,然后通过建立两防一体化决策支持原型系统对GIS应用模型进行了建模实践应用。最后对论文所作的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展望。论文通过对GIS应用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建立GIS应用模型解决两防一体化领域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技术尝试。论文所开展的工作不仅为GIS应用模型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而且对推动GIS应用模型在两防一体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李元旦[4]2009年在《模型驱动开发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模型驱动架构(MDA)。模型在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主线的作用。MDA的开发方式为高效地实现系统集成和互操作、适应业务逻辑的快速变更、缩短开发周期等方面提供了很好地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模型驱动开发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采用传统方式开发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管理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相对较为稳定,但是当由于技术原因或其他情况,需要将系统升级到新的应用平台上时,由于无法重用现有的系统设计,不得不在新平台上重新设计业务逻辑,导致了重复性的二次开发;再者,传统的开发方式无法提供完善的设计模型到代码的映射,使得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代码和设计文档不一致,以当项目需要维护时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模型驱动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分离业务分析与业务实现,将开发人员的关注点转移到业务领域建模上。在采用模型驱动开发系统,不再会出现代码和设计文档不一致的情况,系统每次修改的结果都通过PIM重新转换至PSM,再到代码,确保了设计文档和代码的同步性以及系统的可维护性。本文着眼于模型驱动的开发方式,结合实际需求,通过实施项目验收管理系统,通过一个提炼项目管理领域模型的方法,建立领域模型和平台无关模型,以模型为驱动,最后生成系统代码,实现应用系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模型驱动开发应用经验,可以为以后系统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业务模型和可重用的平台无关模型。通过应用实践表明了模型驱动开发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领域实际开发的可行性,验证了模型驱动的开发方式在加快系统开发进程,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的作用。

吴功和[5]2006年在《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IT技术,特别是Web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组件技术的发展对GIS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则促使GIS的应用和研究不断地从新的技术中汲取动力,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式正发生着从“系统与功能”到“服务与应用”的演变,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当前基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已经不算少了,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清晰论述。地学计算服务的计算能力、异构服务的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等仍然是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的软肋。本文对此做了大量研究,结合自己的多年思考,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以及依靠目前的软件技术建立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及应用的方法,并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架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分析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 2.剖析了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的分布特性,提出了网络节点间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迁移模型,使之成为分析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的一种新手段,并根据该模型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分为静态服务体系和动态服务体系两大部分;围绕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体系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深刻剖析和总结了各种可资利用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静态服务和动态服务相融合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3.分析总结了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及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基于不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方法,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并首次全面总结了XML在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分析其给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带来的突破以及XML对于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4.从研究基于COM组件创建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入手,对基于Client/Server架构的典型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作为实例,详细剖析了基于ArcObjects组件的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创建过程,并分析总结了此类服务的优势和缺点,提出将此类服务作为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数据的组织、存储以及创建动态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 5.论述了传统WebGIS技术创建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静态特征,通过基于ArcIMSHTML Viewer的栅格网络地图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总结了此类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在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局限性,并对此类服务性能的优化、功能的增强、服务的快速开发以及服务向移动终端的扩展等方面做了研究和改进,实现了基于脚本语言的客户端标注功能;将客户端请求和服务器端相应封装为便于用户二次开发的ASP.Net服务器控件,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基于该服务器实现服务的快速开放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以成熟的WebGIS软件创建服务器平台并开发嵌入式客户端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

袁燕妮[6]2008年在《基于本体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服务框架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变革,在企业工作管理流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快速的获取信息,有效地传输、集成、分类处理信息,及时准确地按需分发信息,是体现企业信息优势,进而向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转化,取得市场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是建立协同运营、系统一体化企业信息环境的关键问题。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日常管理工作并未完全实现信息化,且已经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也大都处于“烟囱式”纵向畅通、横向隔绝状态,系统与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与互通数字化机制,主要靠人工中转完成。电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相关信息尤其缺乏信息集成与服务机制。针对目前基于数据仓库技术实现的物理信息集成方式中存在的数据延迟、数据质量难保障、数据服务灵活性差等弱点,为了更好地满足产品管理人员实时、准确、灵活的产品信息共享服务需求,论文借鉴本体在语义网中研究成果,提出基于本体构建实现分布、异构系统中电信产品信息实时、准确融合服务的框架,且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思想来设计它。提出的框架中异构数据源从注册到共享查询服务是一个完整过程,论文围绕该过程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对本体创建、元数据模型、面向服务体系结构、信息融合服务、本体知识服务、服务工程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归纳如下:1、提出基于本体的以元数据服务为核心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服务框架论文在研究本体、SOA、元数据、信息集成等相关理论技术基础上,给出以元数据服务为核心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框架,通过自下而上五层结构定义,归纳出框架元数据服务管理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并进一步对元数据分类与描述体系、元数据存储表示机制、元数据生成与注册机制、元数据服务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布在各个不同信息子系统中的数据实体通过注册,建立起其元数据与产品本体共享概念的语义映射,进而可被信息访问者共享和统一访问。框架提供了用于解决信息一词多意及一意多词语义异构透明性、语法异构透明性、访问异构透明性等问题的逻辑集成服务。作者还从企业组织结构、用户角色、静态数据、数据变化事件四个角度分析了框架的动态协作机制。2、基于骨架法提出循环演进的电信产品应用本体创建方法骨架法是Uschold和Gruninger提出的独立于领域的企业本体构建方法,但该方法只说明了本体创建指导方针,缺乏具体方法描述。同时,构建框架统一语义元数据知识库是实现异构产品信息集成的核心问题,因此,论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环境与语义网本体应用环境的异同,借鉴语义网中本体研究思路,在自上而下分析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自下而上分析支撑系统信息模型、并在研究UML静态类图与关系数据库系统信息建模与本体建模术语之间的映射关系基础上,实例化了骨架法,提出电信领域产品本体的创建与维护方法。电信产品本体创建的目的是通过形式化表示电信产品概念及概念间关系实现产品知识共享,以解决异构产品信息集成问题,并期望进一步实现产品知识的推理与发现服务。作者围绕本体构成五要素,采用Prot(?)g(?)编辑创建了电信产品轻量级本体,使用OWLDL描述。3、提出并验证了框架应用层信息集成与本体知识服务的实现机制框架应用层主要包含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服务与本体知识服务。信息集成服务通过元数据服务找到与信息访问者所需内容语义对象相关的物理数据位置及访问方式,建立多库物理连接并查询返回物理数据信息,并以统一内容格式集成多库数据展现给信息访问者。有关本体知识服务,框架为用户提供针对业务概念及其关系的给定句式精确搜索及模糊搜索,对用户输入的查询语句进行句式匹配,采用Jena编程接口搜索本体OWL描述文件返回相关业务知识。论文通过DEMO系统对应用层服务核心流程进行了验证,同时基于后台元数据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对象定位服务和按名称的多库元数据信息集成服务,有益于企业信息模型梳理及优化信息系统的管理。另外,因信息资源对象注册时的语义映射效率直接影响本框架的易用性,所以论文还提出一个半自动化的名称相似性与结构相似性综合加权的语义标注算法来提高语义注册的效率与准确率。4、从SSME的角度解析框架服务分类并提出框架服务工程管理评估方法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ervice Science,Management & Engineering,SSME)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服务,计算机IT产业用户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更灵活易变,简单的开发软件产品、一次性交付客户使用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所以IT领域也迫切需要新兴的科学研究方向SSME的指导。论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框架是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应用框架,因此论文从SSME角度分析、审视框架服务,完善了前人提出的服务形式化定义,提出框架服务分类体系。作者通过分析服务工程与传统软件工程的差异,在参考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基础上提出适应需求明确程度不同的服务增量型与螺旋演进型工程实施方法。同时,论文提出了一个服务两级量化加权的质量评价方法。综上所述,作者提出的基于本体的电信产品信息逻辑融合框架经原型系统验证是合理可行的,它是解决企业中分布且异构信息逻辑集成服务问题的新尝试。框架适应NGOSS(New Generation Operation System and Software)的研究方向,提出的信息集成服务框架也适用于企业其它信息域或其它领域类似问题的解决。

庞艳红[7]2005年在《采用MDA方法开发基于J2EE平台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提出的软件开发架构。MDA中引入了叁类模型和两组模型转换,这叁类模型是平台无关模型PIM、特定平台模型PSM和代码实现模型。两组模型转换是指从PIM到PSM的转换和由PSM到代码的转换。MDA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模型的抽象层次,第一次把开发过程中的模型和系统的实现紧密地联系起来。它的“将模型进行到底”软件开发思想也为解决软件开发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需求变更、文档维护、软件轻便性和系统集成等——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详细分析了信息系统开发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MDA思想在软件开发中的现实意义,在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MDA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后,结合高校研究生院课程管理系统CMS的开发,展开了MDA软件开发方法实际应用的研究。本文的实践是基于J2EE平台的多层体系结构,利用了支持MDA开发过程的软件Rational Rose作为辅助开发工具,遵循了MVC模式、外观模式和传递对象工厂模式等体系结构规范,对CMS系统中的学生选课、成绩录入和课程与成绩管理等功能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依照MDA软件开发思想,在开发中应用UML语言完成了系统平台无关模型PIM的设计,实现了由PIM到特定关系数据库平台模型PSM的自动转换以及由PIM到应用系统的各个功能层上的特定平台模型PSM的转换。在对形成的PSMs模型进一步精化后,利用Rational Rose的代码转换功能,完成了由PSMs到Code的转换过程。在转换形成应用程序的代码框架基础上,最后对实现的代码进行了补充和部署。在本论文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了MDA开发方法的知识,积累了实际经验,验证了MDA在加快系统开发进程、提高软件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本文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开发过程中体验到的不足之处和为完善MDA思想的需要进行探索的可能方向。

魏海平[8]2007年在《时空GIS建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事物和现象总是处在永恒发展变化之中,传统GIS表达的只是地理实体的静态快照,为了准确认识和模拟客观世界的动态变化,人们总是希望能重建历史状态、跟踪变化和预测未来,迄今为止针对不同领域已提出了大量的时空数据模型,但多不尽人意。本文在对相关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整体通用型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GOOSTDM。其内容包括;(1)分析时空GIS发展现状和研究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时空GIS的构成体系,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在分析普遍时空观基础上,提出了GIS的时间主导型、时空平等型和时间从属型叁种时空观。系统阐述了时空对象及其变化特征,总结了现实世界的时空建模过程。(3)对时空概念建模方法及现有模型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述,剖析了时空数据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时空建模的五“度”评价标准,据此建立了一种整体通用型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GOOSTDM,该模型在综合考虑时空实体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其抽象为准确表达现实世界的对象类层次结构体系,为时空GIS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结合集合理论和Bertin的视觉变量理论,提出了时空对象演变过程的十一种最小操作集和时空拓扑的六种基本关系集。(5)在分析时空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多层次概念模型和引擎,设计了时空数据逻辑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双QR-树和双R-树混合全时态时空索引方法。(6)通过时空地籍管理原型系统和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两个实例,分别对客观世界离散和连续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模拟和试验,验证了时空数据模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袁清鸿[9]2004年在《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其勘探和开发成本高昂,为了降低成本,世界各国不断地采用新技术开发石油装备。伴随着现代产品开发环境的成熟,虚拟样机技术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紧紧围绕虚拟样机(Virtual Prototype,VP)技术和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这一主题,对石油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和PDM系统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概述了虚拟样机技术及其体系结构研究上的特点和变化。研究了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集成框架、建模方法和关键技术。其次,分析了参数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于系统建模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VP技术和CAD软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的组件模型;研究了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关系。从应用的角度,研究了顶驱钻机零部件数据库设计的原理和信息的组织方法;同时,基于对信息集成的研究,提出PDM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分析了其基本的功能模块。最后,研究了各系统与PDM系统集成的方案和接口实现方法以及虚拟造型系统界面设计;对于虚拟造型系统,利用VC和数据库技术,在Pro/E环境中加以实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验证了本文研究原型系统的可行性。

胡亦[10]2009年在《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同业对标是由施乐公司首创的对标管理标准,其原理是选择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通过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最佳标准,并做必要的改进达到这些标准,以获得世界一流的企业竞争能力。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同业对标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管理工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最终改善或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基于此目的,本论文对电力企业开展同业对标的过程和功能进行分析,归纳了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的功能模块,完成了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的详细设计和技术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论文对同业对标系统的理论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2.论文对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J2EE开发平台、Struts应用框架技术、持久化技术等,描述了各部分的实现,并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最后根据XX省供电公司的项目实施情况,对本文系统进行了总结。3.本文完成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主要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功能,其中包括:指标库管理、同业对标评估管理、同业对标和发布、现状分析、最佳实践库、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了同业对标自动化和流程化的管理。4.该系统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结合,实现了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高层次的结合,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是服务于电力企业的全员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D]. 彭扬. 安徽大学. 2001

[2]. 分布式GIS组件平台的研究与实践[D]. 吴升.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1

[3]. 两防一体化领域GIS应用模型的研究与实践[D]. 王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

[4]. 模型驱动开发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D]. 李元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

[5]. 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D]. 吴功和.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

[6]. 基于本体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服务框架研究与实践[D]. 袁燕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7]. 采用MDA方法开发基于J2EE平台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庞艳红. 东南大学. 2005

[8]. 时空GIS建模研究与实践[D]. 魏海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9]. 顶驱钻机虚拟样机原型系统研究与实践[D]. 袁清鸿.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电力企业同业对标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D]. 胡亦. 复旦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基于UML面向特定领域的组件与组件技术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