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规模复制可能性定理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以沃尔玛为例及其启示_企业规模论文

零售企业规模复制可能性定理的实证与理论——沃尔玛案例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定理论文,沃尔玛论文,企业规模论文,可能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企业尤其是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的规模快速扩张,使人们不禁产生疑问:生产企业为何不能像流通企业一样快速规模扩张?这就涉及T.Lewis(1983)的著名疑问:如果大企业能像小企业一样恰当地利用生产要素,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做小企业所能做的一切,甚至做得更好呢?因为它至少可以把自己“复制”成与市场上有效经营的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威廉姆森(1985、2002)的回答是,大企业若复制成一群小企业集合必然要辅之以“选择性干预”(总部只在预期净收益为正时才对分部进行干预),但这种“选择性干预”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随着企业规模增大,科层内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将趋于复杂,信息传递的扭曲程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官僚主义无能、个人激励弱化、内部游说的危害等,共同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低效率,威廉姆森称之为“控制损失”(control loss)。

关于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国内学者欧阳文和、聂正安等对零售企业的规模边界以及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差别做了相关的研究,对威廉姆森的命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零售企业规模复制的猜想。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视角,把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认为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了企业规模;通过内部外部因素的结合,建立了一个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模型,通过对沃尔玛的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零售企业规模复制可能性定理。

一、威廉姆森关于资产专用性逻辑的企业边界理论

企业规模边界理论源自科斯的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决定论,其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的最佳规模边界在于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成本的均衡点上,企业选择市场机制或企业组织机制都有成本,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边界论发展了科斯的观点,并成为企业规模边界的主流理论。它认为交易本身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而决定交易异质性的维度是交易的次数、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其中后两者对解释产业组织的效率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当交易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内部组织成本高于市场的治理成本,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低于市场的治理成本。因此,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在企业间实行纵向一体化,但由于控制损失、激励弱化和官僚主义导致复制和选择性干预相结合的不可能性,影响了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

威廉姆森之后,P.Milgrom和J.Roberts(1990)正式分析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在信息要求与传递方面如何造成科层高成本(中央权力的成本),包括掌权者出于自利动机滥用权力的成本和组织中其他人出于自利动机而劝说掌权者过度地或错误地使用权力而造成的影响成本,并认为中央权力的成本最终限制了企业规模,从而支持了威廉姆森的“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定理”。

继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之后,钱德勒提出了效率边界论,提斯提出了能力边界论,罗恩·阿什克纳斯(Ron Ashkenas)提出了4种边界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影响主流边界理论及其广泛应用。

二、零售企业的特点

企业规模边界的主流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却隐含了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没有对不同企业形态、不同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区分。在现实的企业中,正如理查德森(1972)所说,流通企业是“类似性活动”,而生产企业是“互补性活动”,互补性活动的信息技术无论如何发达,都躲避不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跳跃所引起的专用性投资和专用性投资资本沉没所形成的规模控制难题。但是,在信息技术时代,在网络经济和分工、交易效率等交互作用下,生产企业规模是有限度地扩大规模或逐步缩小的。那么,零售企业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如何不受生产规模的限制呢?

1.零售企业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这体现在:(1)以产品集中交易替代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以合理的网点布局缩短交易距离,以市场的中间层组织形式(Daniel F.Spulber,2002)节约了搜寻、谈判等交易费用;(2)通过大批量的集中采购、集团化物流等“生产”行为降低进货成本,实现了交易上的规模经济;(3)通过专业化交易活动,积累内部隐性知识和技能,发挥组织学习曲线效应,逐步扩大流通网络并使之逐渐趋于完善。

2.零售企业通过订购性生产,实现交易的专业化规模扩张。零售企业具有订货型生产企业特征,生产确定性极高,其生产过程就是采购,并将众多的特定需求经过统计形成规模化的采购,规模越大,客户需求的确定性越高,其生产的订购性调整越明显,规模与订购性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而大批量制造类生产企业本质上是预测性生产,预测性生产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零售企业规模边界的模型

1.外部的前提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外部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市场的法律制度与资本的融资市场。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假设企业外部法律、制度、政策不存在对企业规模扩张的限制,如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准入壁垒,又如为防止规模扩张形成行业垄断而制定的反垄断法等;假设金融和资本市场完善并能较好地间接和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为企业规模扩张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仅凭自身资本积累进行扩张需要较长时期。

2.零售企业规模边界的内部因素。从企业战略视角看,企业增长型发展战略包括密集型增长、一体化增长和多元化增长战略。对零售企业而言,密集型增长受制于分店的布局和当地的市场需求规模,多元化增长受制于行业的特点,都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扩张模式。一体化增长中的前向一体化因零售企业处于市场价值链的终端而没有空间;就后向一体化而言,零售企业虽然对生产企业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但它不可能把所有产品都由自己生产而实现后向一体化。因此,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就是横向一体化,也就是扩大分店的数量,增加分店数目。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增加分店数量S)与下面5个内部因素有关:技术T,市场开发能力M,生产成本Pc,交易成本Tc,组织成本Mc。即S=S(Tc,M,Pc,Tc,Mc),这是一个五元函数。下面逐一讨论5个因素对S的影响。

假设一:技术对零售企业规模的影响不大。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技术是企业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如果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把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络结构来强化管理,零售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不可能的。沃尔玛的龙头地位与其信息技术领先息息相关。沃尔玛把EDI(交叉作业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应用于物流系统,实现了网络零售的“零库存”,与竞争对手相比,销售成本降低了2%~3%。对于零售企业规模而言,信息技术的变化是不大的,因为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零售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一次性投入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而且,信息技术零复制成本的特点,使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技术增量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假设二:市场开拓能力对零售企业规模的影响呈正相关性,但存在不确定性。按照一般的逻辑,市场开拓能力对企业规模肯定存在直接影响,开拓能力越强,企业规模越大。但对零售企业来说,除了受企业规模(是否新开分店)影响外,还受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竞争对手的博弈策略等的影响。企业规模与市场开拓能力之间不一定直接体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

假设三:零售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企业规模影响不大。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规模受生产可能性曲线的限制,其中包括行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准备的状况、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等。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生产活动就是其采购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零售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存在“生产可能性曲线”。

假设四: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对企业规模的影响不大。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边界位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零售企业中,当企业产生一项新销售的组织成本等于客户直接从市场购买的成本时,零售企业的规模达到边界。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降低了企业交易所需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减轻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从而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同样,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递,降低了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结构化信息,通过网络达到共享的目的,使私人信息变为公共信息,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这样,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就有限了。

四、零售企业规模边界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简化。从财务的视角看,零售企业的规模就是指分店数量S的增加;市场开发能力M就是指净销售收入增加;生产成本Pc就是指零售企业的采购原材料成本,交易成本Tc指销售物品的采购、物流和销售的直接费用,Pc+Tc在财务中表现为销售成本;而公司的组织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Mc+Tc则通过管理成本(操作、销售和管理及其他综合的费用)来体现。令Pc+Tc为Bc(企业的销售成本);Mc+Tc为Mc,企业规模S=S(M,Bc,Mc),其中M表示企业销售收入,Bc表示企业的销售成本,Mc表示企业的管理成本。

2.数据的选择。我们选取了沃尔玛11年的基本财务数据和规模(分店)数据,见表1。

3.实证检测。要证明规模复制的可能性,首先要证明沃尔玛规模增长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的配比性。将上述数据转化为边际增长率,再用SPSS13软件计算,可得出沃尔玛店均边际系数相关性表,见表2。

从沃尔玛店均边际系数相关性表中可以看出,沃尔玛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要低于规模增长的速度,即1个单位的分店规模变化只带来0.7279个单位的销售收入的变化。理论上讲,沃尔玛的分店数增加必然带来销售收入的同步增加,不然就会出现盲目扩张。如何理解这种非配比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销售收入的滞后效应:新分店的增加并不能及时产生等比例的销售收入。新分店的销售收入受当地的区域消费市场总量、竞争对手策略、消费者偏好、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短时期甚至相当时期内都难以迅速扩大。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企业的战略布局的需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需要对一些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和战略要害地区进行前期的铺垫和布点,这些铺垫和布点并非仅仅从销售收入上考虑。例如沃尔玛在中国开了45家分店,但这些分店的布局和规模与美国本土的相比,远远没有达到规模效应;甚至沃尔玛在中国的配送中心都寥寥无几,导致这45家分店对销售收入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到2004年为止,沃尔玛的国际分店达1,355个,占其总数的38%,但国际性分店的销售收入只占2004年总销售收入的18.5%。

那么,沃尔玛为什么能够持续扩张呢?

沃尔玛店均边际系数相关性表显示,沃尔玛的销售收入、净收入、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几乎成等比例的稳定关系,销售额增长百分比与企业销售成本、组织管理成本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增长斜率基本相近。从理论上解释,在价格折扣和交易费用信息化之后,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相关系数存在等比例增长关系,其边际递减比率几乎为零。其次,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存在相同的边际增长效率,用沃尔玛的强选择性干预来解释:沃尔玛创办之初,只有山姆·沃尔顿和商店经理,大约从1990年开始,随着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管理人员数量一再增加。到2002年,公司大约有4000名商店经理,分别向350名地区经理负责;地区经理向35名区域副总裁负责;区域副总裁向6名部门主管负责;6个部门主管向美国沃尔玛百货商店和山姆会员店总裁兼CEO考林负责,形成了一定数量比例的管理控制体系,所增加的管理费用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同时,公司的职能性组织结构如财务、助销、采购、运营、信息等部门因为业务和技术的稳定,呈现一种稳定的结构,并体现了“复制与选择性干预的可能性”。从2004年起,沃尔玛规模的跳跃性增长,正是基于标准化和复制。

五、零售企业规模复制的理论解释

由于零售企业没有技术跳跃所带来的资本沉没,零售企业规模的复制是可能的,但生产制造类企业是否存在规模复制的可能性呢?从理论上说,威廉姆森关于企业规模边界的控制损失、激励弱化和官僚主义三大影响因素在零售企业同样存在,但由于零售企业采用的是横向一体化扩张和复制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组织结构在信息技术下趋于扁平化,规模的扩张所带来的是管理幅度的增加,管理幅度的增加通过等比例的资源配置(即通过资产、管理人员的横向增加)而不是通过组织结构的增加,使得管理链条的增长有效地规避了控制损失、激励弱化和官僚主义这三大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而生产制造类企业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进一步分析,生产制造类企业不能通过组织的复制把大型企业组织分解为若干小企业组织进行规模扩张,资产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理论可以解释其原因:由于技术的专用性,例如精密冲床只适用于某项设备的加工,产生专用技术与专用设备相对应。由于不可分割性,这些专用性设备产生了资产的专用性。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投资回收期还没结束,技术和设备就落后了,由此产生“沉没资产”而发生技术的跳跃,越是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这种沉没资产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这也许是生产企业越来越趋于企业间合作的区域化和集群化的一个合理解释。

而零售企业的资产发展趋势恰好在于由专用性资产向通用性资产的转变。零售企业扩大规模,在于分店数的增加,每一个分店需要投入土地、房屋(卖场)、资金等资产,其固定资产是土地和房屋等,而这些资产一旦建立,就具有通用性,由销售某些产品到销售相关的系列成品到销售企业的所有产品,具有鲜明的范围经济特色,不存在所谓的沉没成本,其规模复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至少在理论上不会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

标签:;  ;  ;  ;  

零售企业规模复制可能性定理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以沃尔玛为例及其启示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