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悦耳悦目的愉悦的审美心理过程,它不但给人以认知而且给人以精神享受,思想政治课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不仅学生,连教师自己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审美教育就是在审美交往、审美创造中新的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主客体生命、心灵相互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主体与文本世界在主体间性不断同化顺应交互作用下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视野期待和视界融合。所以,审美教育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观照,一种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拷问。

李泽厚曾在《意境杂谈》中说:“看齐白石的画,感到的不仅是草木鱼虫,而且是能唤起那种清新放浪的春天般的生活的快感和喜悦;听柴柯夫斯基的音乐,感到的也不只是交响乐,而是听到那种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俄罗斯的眼泪和苦难’,那种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也正因为这样,你才可能对着这些看来似无意义的草木鱼虫和音响,而低回流连不能去了。”[1] 由此,主客体在互相碰撞之中产生了“美的历程”,即由悦耳悦目抵达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之境。审美教育意味着审美主体深入文本内核,同作者(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审美交往,从而在审美创造中体味物我同化、通融一体时同构交感的生命悸动。

审美教育观认为课堂应是学生快乐的一方天地,而不是痛苦的失乐园。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所说:“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来说是最愉快的事,而且对一般人来说,无论他们的求知能力多么小,也依然是一件最大的乐事。”[2] 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给人以愉快,没能给人快乐的语文课堂肯定不是有效教学。所谓审美教育,简而言之,即愉快的学习。凡能激发起人的愉悦情感的学习,都可称之为审美教育。正鉴于此,审美教学才成为必要。因为它是解放学生心灵、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于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亲近、喜爱并享受美的对象,使之成为学生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使学生乐之不疲,流连忘返。一旦能让学生以愉快的自觉的心理去亲近课文、融入课文,那么学生内在的沉睡的认知图式、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就会大大地被激发出来,从而更自觉更活跃地参与到文本世界的共同建构之中。当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情趣和生活经验等走进文本世界时,就开始了同化、整合“异己世界”和调整、顺应自我世界,学生生命成长、精神成长就是在这两个世界的距离不断缩小、整合之中走向新的视界融合。

思想政治课历来以枯燥乏味著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线教师,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反而会在枯燥中丧失教师自己的个性、丧失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理性思考。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用审美的愉悦性来唤起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感性认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从而引导教师走出教学的困境。

一、用审美意识构建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都不会多向思维,而是用一些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不好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问题。

于是,我想到了用维纳斯女神像来重建学生的多向思维,即引导他们如何欣赏维纳斯女神像的美。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美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建他们的思维模式。

维纳斯女神像的美无可挑剔。本来,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女神像的美已荡然无存,但有一些爱美的艺术家却“自作多情”地想为女神接上双臂,以便让她的美得到延续、永存。但人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达到原有的美韵,发现续上的双臂不管怎样也赶不上断臂维纳斯所拥有的美,人们的“自作多情”在无意中为维纳斯女神像创设了一个意境之美,正是这意境之美,使维纳斯女神像的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从而远远超过了原有女神像所拥有的完美,一种令人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这里,之所以会这样,关键在于人们的心中有美存在,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审视问题,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二、用音乐升华审美意识

不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都离不开音乐这个媒介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模式和审美愉悦性,尤其是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音乐成了支撑我们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和平台。当学生疲倦之时,突然间优美动听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那困乏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发,新的学习意识和动力将会迸发,这是音乐的独特之处。

曾在一次优质课比赛的时候,我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并对这个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做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结果,那节课上得很成功,主要是我的音乐诠释成了那节课的一个亮点,并且升华了教育主题。例如,我在讲残疾人问题时,没有进行大量的枯燥的讲解,而是别出新裁地放起了音乐《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残疾人歌手李琛的著名曲子)。在听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领会歌词的主旨和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讨论这首歌主要想表达什么?这样就一下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激情和兴趣。歌手李琛以自己深情、动人的演唱向世人呐喊:请你们尊重残疾人。残疾人也有自尊,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即使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我们也会感到特别快乐和满足,因为,这能够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如此,尊重和保护残疾人权益的主旨跃然纸上,不仅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而且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回味中愉快地接受了教育。

三、利用潜意识构造学生的审美观

潜意识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意识,而且它可以爆发出巨大的教育潜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好好地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有位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女学生很讨人喜欢,天生丽质,但衣衫褴褛,脸也很脏。于是,给她洗脸,并送给她一套十分漂亮的连衣裙,以配这个美丽的小姑娘。小女孩把衣服拿回去,她的父亲看了,觉得衣服很漂亮,而且女儿穿上后真的很漂亮,就像一个白雪公主一样。但是,他犯愁了,发觉自己家太脏、太乱,配不上自己美丽的女儿,于是,他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也做了一番简单的“装修”。但是,当他走出门的时候,又发觉门外的地方太脏了,让自己漂亮的女儿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确实不好,于是,他开始打扫房前屋后。地扫干净了,习惯了脏环境的人们也觉得确实要好些,于是纷纷出来扫自己周围的地方,结果,他们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就变得清新自然、干净明朗,让人耳目一新。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也许教师自己也没有发现,仅仅是不经意的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轻轻地爱抚的动作,甚至是一次充满爱意地馈赠,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正如上面所述,老师的无意行为改变的不仅是小女孩,也改变了她的父亲,更改变了一个“小社区”的环境。

四、用哲理故事铸造学生的审美力

哲理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政治课教学中有它独到的审美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气力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失败。正确面对困难,我们能够活得潇洒自如;反之,我们就会被生活的泥沼淹没,成为困扰我们一身的桎梏,让你无法摆脱,最终让你停步不前。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惶恐,甚至一蹶不振,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驴子却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秘方: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多么美妙绝伦的方法!驴子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关键在于它面对困难是站在困难之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战胜困难,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困难是站在困难之下。但其结果却完全相反,这就是驴子的哲学,也是人类的人生哲学。

五、用生活故事开启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贝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我们缺少的,是一颗赏花般的心,如果我们用赏花般的心态来对对待生活,我们的世界将充满阳光和幸福。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明生活中处处有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赏花般的心去发现美、创造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仅有美存在,而且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生活、创造生活,开启生活的幸福之门。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幼儿园里,有一个小孩子天生残疾,背上长了两个肉瘤,很是难看,结果,很多小朋友都不和他玩耍,造成了他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如果没有遇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眼看这个幼儿就要被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折磨、摧残。幸好,这是一个很具有审美教育力的年轻女教师。一天,当其他孩子都不和这个孩子玩的时候,这个老师灵机一动,给学生讲起了故事: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天使变的,只是我们在从天使转化成人的过程中,我们背上的翅膀完全被消磨掉了,所以看不到一丝痕迹,但是,有的天使在转变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背上的翅膀还不能完全消除,于是就成了这个学生的样子。听说这个学生是天使变的,很多小朋友都纷纷跑过来和他套近乎,并想用手轻轻地抚摩这个天使的翅膀。结果,很多小朋友都很羡慕这个肉瘤,因为它是天使翅膀的象征。最终,这个小孩子不仅没有自卑,而且还因为自己有一对天使的翅膀而骄傲自豪,不断走向成功。多么富于机智的解释,多么伟大的智慧,多么诗意化的审美教育啊!天使的翅膀,的确让人充满敬意。

标签:;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