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收入论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两个基本类型,现收现付制模式和基金制模式。基金制模式相当于政府向劳动者建立强制性储蓄的制度,劳动者在有工资收入的时期将自己工资中一定比例的财富存储于个人账户中,当达到某种标准(例如退休)后可以从其个人账户中提取财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基金制养老保险完全是个人的自我储蓄,是劳动者通过基金制的强制储蓄为自己退休后收入下降的“风险”进行的保险。与基金制养老保险有根本区别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这种养老保险模式从每期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处征得养老保险费,然后将缴费收入按照一定的标准转移支付给当期退休的劳动者,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模式①,其收入再分配的水平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水平。对每一个参加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劳动者而言,其就业期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成为退休后享受养老金福利的根据,所以对个人而言其缴纳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个人进行的“储蓄”,相当于是个人财富的一个部分。Feldstein(1974)正式将劳动者退休后可以拥有的社会保险财富② (SSW:Social Security Wealth)视为劳动者现在财富的一个部分,其性质和劳动者现在拥有的储蓄和金融资产有类似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险财富是个人储蓄的“替代品”,所以当劳动者拥有了社会保险财富后,其个人储蓄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是因为退休后有养老金收入就不需要为退休后的消费进行更多的储蓄了。但是储蓄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不同的,因为储蓄的特点是个人保险,劳动者就业时储蓄多,退休后的来自储蓄收入就越高;但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这种对应关系是不明显的。以中国1997年确定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制度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模式。中国的社会统筹制度下劳动者在就业的时候以自己的工资作为缴费的基数③,劳动者工资水平越高,则缴费额也越高;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乘以一定的养老金替代率来计算退休劳动者的养老金的。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就业时期缴费的水平和其退休后获得的社会统筹养老金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所以高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收入会通过社会统筹机制向低收入的劳动者进行转移,这种转移表现为在引入了社会统筹制度后高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下降,同时低收入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上升,这个收入转移关系的再分配效应是本文研究重点。
本文依据劳动者的有效劳动能力④ 将之分为三种类型:高劳动能力者、中劳动能力者和低劳动能力者,分别对应在国民财富第一次分配后所形成的高收入者、中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在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内,考虑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福利的影响,从而了解社会统筹养老金保险的再分配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考虑劳动者异质性产出效能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最优性条件,之后引入社会统筹养老金机制⑤;第三部分是一般均衡分析和对再分配效应的评价,通过对不同的社会统筹费率条件下各种类型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的模拟运算,比较社会统筹费率对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和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模型的基本结构
参考Croix和Michel(2002),本文所构造的经济学模型中考虑了三种类型的劳动者,每个劳动者的生命被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年轻阶段和老年阶段,这是标准的代际交叠模型的设置。在年轻的时候,每种劳动者都有劳动时间禀赋,将这种劳动时间禀赋单位化为1,即每个劳动者在年轻的时候都可以提供固定的一单位的劳动。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产出效能是不同的,这种劳动产出效能表现为不同类型劳动者可以提供的有效劳动供给是有差异的。在生产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劳动者的有效劳动供给,有效劳动供给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由于模型中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劳动者在年轻时期的收入,所以有效劳动供给决定了劳动者的收入。
将模型中的劳动者按照其所对应的产出效能分为三种类型,以i代表劳动者的产出效能,分别用
在掌握了资本存量的动态演化过程之后,经济中的工资水平和其他变量的水平就可以相应的推导得到。接下来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引入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对经济中各个变量的影响。
(三)引入了社会统筹型养老保险和政府的预算约束
三、一般均衡分析和再分配效应评价
为了对上一节提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下面要对模型中外生参数和函数进行定义,然后通过数值解法来求解均衡水平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参数选取
在下面的求解的例子中,取技术单位化变量A=1,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的贡献率水平为0.25,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折旧率水平为0.8(11),劳动者的主观贴现因子为0.8(12),劳动者的风险回避系数为3(13),劳动者的人口增长率为1%。
对于政策的分析,我们考虑不同的社会统筹缴费率下劳动者生命周期效用的改变,所以要选择不同水平的统筹缴费率进行计算,比较不同缴费率水平下各类型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的变化关系,在模拟过程中选择(0,5%、10%、20%、50%)五个档次,其中第一档就是没有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情况,作为基本结果;20%是中国1997年的政策选择,最后50%档用于分析比较高的统筹费率下的情况。
对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产出效能和其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的参数设置参考了杨宜勇在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策》中所列出的统计数据。我们将高收入和较高收入两档进行合并作为类型1的劳动者,其占人口比例为16%(=16%);中收入档作为类型2的劳动者,其占人口比例为20%(=20%);较低收入和低收入两档合并作为类型3的劳动者,其占人口比例为64%(=64%)。这里用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作为劳动者产出效能的代理变量,将类型2的劳动者的产出效能指数单位化为1(=1),然后按照其他两个类型的劳动者相对于类型2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计算出其相应的产出效能指数为(=2.7)和(=0.6)。
(二)一般均衡分析结果
从表1的第二行至第四行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统筹费率的提高,宏观经济长期均衡资本存量水平不断下降,相应的资本的回报率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因为社会统筹费率的提高减少了劳动者在年轻时期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了向资本转化的储蓄水平,最终减少了生产中的资本存量水平。资本的下降导致产出的下降,相应地工资率水平也下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消费、私人储蓄和生命周期福利的变化反映在表1的第五行到第十六行。每种类型的消费者都要进行社会统筹缴费,所以每个类型的劳动者的储蓄水平都会发生下降,相应的,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平也发生改变,最终生命周期福利受到社会统筹缴费率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随着缴费率水平从0%增加到50%,低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费率水平不超过20%的时候,缴费率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向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再分配水平,所以低收入劳动者退休后的收入水平上升,所以相应的低收入劳动者所需要进行的私人储蓄大幅度下降,从而也提高了低收入劳动者年轻时期的消费水平;当缴费率水平超过20%以后,虽然收入再分配的水平继续提高,但是由于过高的缴费率减少了宏观经济的产出和单位有效劳动工资率,所以低收入劳动者的一生财富水平的下降无法完全被收入转移所补偿,所以低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消费和福利会发生下降。从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福利水平而言,社会统筹费率是存在一个最优的水平的。在这个最优的水平上,社会统筹费率的边际再分配效应和边际工资下降的效应相等,从而实现了最大的生命周期效用。
图2 低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
图3 中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
中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随着缴费率的提高也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由于中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接近,所以收入再分配的积极效应相对低收入者要小,当缴费率增长到10%之后,收入再分配的积极效应就已经无法抵消工资下降所造成的收入损失了,生命周期效用开始下降。
高收入劳动者受到了社会统筹制度的双重负面作用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社会统筹的增加其工资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统筹的收入再分配的负面作用使得高收入劳动者的财富水平进一步下降。一生财富水平的下降减少了生命周期消费和福利水平,所以随着社会统筹缴费率水平的提高,高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持续下降。
(三)对社会统筹制度再分配效应的评价
对再分配可以用三种指标来进行评价:功利型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和劳动者福利的基尼系数。其中功利型的社会福利函数是将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按照其占总人口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罗尔斯型的社会福利函数是只考虑收入水平最低的劳动者群体的福利水平,而基尼系数是客观地显示劳动者福利水平的分布情况。由于罗尔斯型社会福利函数和低收入劳动者的福利函数相同,所以社会统筹缴费率对罗尔斯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本文中图2所显示的结果完全等价。
图4 高收入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
图5 缴费率对功利型社会福利和福利的基尼系数的影响
从图5可知随着社会统筹制度缴费率的提高,在高收入劳动者福利下降的同时,低收入者的福利以更高的速度提升,功利型社会福利水平开始增加;当缴费率过高的时候,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福利全部下降,所以社会福利水平也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存在着与最大化社会福利相对应的最优的社会统筹缴费率水平。与之类似,当缴费率在较低的水平增长的时候,福利的基尼系数显著下降,整个社会的福利分配更趋向公平,而当缴费率在较高的水平上继续增长时,社会中福利分配的差距将扩大,基尼系数开始上升。
四、结论
“十二五”发展时期中收入再分配是主要的政策目标,中国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本文着力研究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与劳动者福利最大化之间的最优关系。本文依据劳动者的有效劳动能力将之分为三种类型:高劳动能力者、中劳动能力者和低劳动能力者,分别对应在国民财富第一次分配后所形成的高收入者、中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在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内,考虑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与美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计划类似)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生命周期福利的影响。本文发现:如果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是按照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征缴养老保险费,然后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作为基数来发放养老保险金,那么引入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会降低所有类型的劳动者的私人储蓄,从而最终降低这个社会的储蓄水平,这将减少宏观经济的资本水平和总产出,更重要的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也出现下降;而且这样的养老保险计划对不同收入层次劳动者的生命周期效用的影响是不同的。
基于本文的数值模拟发现:(1)高收入者的生命周期效用因为引入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计划而出现下降;(2)中收入者的工资水平虽然和计发养老金时使用的社会平均工资基数基本一致,但是由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所以中收入者的生命周期效用也出现下降;(3)当社会统筹费率在一定的水平之下的时候,低收入者因为按照自己的工资进行缴费,但是可以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来获得养老金,所以低收入者的生命周期效用将得到提高。但是如果社会统筹费率超过一定的水平之后,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计划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过大,这时低收入者的生命周期效用也将下降。
如果社会统筹型的养老保险计划希望通过收入再分配对低收入者的生命周期效用进行改进,那么这种改进和社会统筹费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数据模拟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变化关系,当社会统筹制度的缴费率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时将改进社会福利水平,同时福利分配的基尼系数将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社会福利的分配将更趋于公平。而过高的缴费率会损害社会福利和分配公平。
注释:
① 美国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大规模的代际之间的再分配水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的,即建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初期参加的一代人得到的养老金福利是最高的,然后每代得到的福利逐渐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一般是在人口增长率比较高的时候建立,之后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的问题使得代际之间的再分配水平不断的下降。
② 社会保险财富是劳动者在退休后可以获得各期养老金收入的现期贴现值。
③ 实际上,社会统筹制度规定了缴费基数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和60%。以2006年北京为例,月平均工资为3 000元,所以劳动者的缴费基数的上限为9000元,下限为1800元。本文忽略了这种制度细节。
④ 有效劳动能力是将劳动时间转化为有效劳动供给的能力,假定两个劳动者工作相同的时间,但是由于他们的有效劳动能力不同的,所以实际提供的劳动供给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导致了劳动者在工资收入上的差异。
⑤ 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建模的时候忽略了缴费基数的上限和下限的规定,这个简化不会改变研究的基本结论。
⑥ 因为我们所关注的宏观经济总体的性质,所以假设这两个变量的分布性质在劳动者总体内不发生改变。
⑦ 这里的政府主要是指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计划的管理部门。
⑧ 这个制度安排与中国1997年出台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是类似的。在2006年中国对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将养老金水平和个人退休前的工资收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所以本文分析的情况和2006年改革之前的情况类似。2006年后的养老金收入再分配的原理与之前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养老金计发工资基数来导入收入再分配机制的。所以研究逻辑可以直接应用。
⑨ 本文的模型分析中不考虑提前退休的影响,假定所有的劳动者都是按照退休制度的规定按时退休的,所以对实际制度安排中劳动者因为提前退休而丧失或者减少养老金的情况不予考虑。
⑩ 替代率水平就是养老金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
(11) 在Conny Olovsson(2004)中研究了如何对一期为25~30年的代际交叠模型中每期资本折旧率的确定。文章中指出:如果将记为20年的资本折旧率,那么就意味着每年的折旧率在4%~5%。如果每期为25年,其中每年的折旧率在4%~6%,那么25年的折旧率在0.640~0.787之间。
(12) 所以如果每期为30年,其中每年的时间贴现因子在0.98~0.995之间,那么30年的贴现因子在0.545~0.860之间。
(13) 按照Ferson(1982)和Cooper和Kaplanis(1994)文章中推荐的合理数值,可以使经济人的相对风险回避系数最小值取为0.5,最大值取为10。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金论文; 养老保险体系论文; 北京养老金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效用函数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