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的不良状态与对策论文_佘建梅

谈小学数学课堂的不良状态与对策论文_佘建梅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215021

【摘要】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上,建立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的全面掌握上,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上。一位理想的数学教师,其教学成就不在于他有多少高深的数学才智,而在于他能否以全人化的理念,并善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得他班上所有学生在求知活动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维 生成 发展 教学相长

引言: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以近期听到的一些新教师汇报课为契机,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几种不同状态加以阐述,与新手老师共商榷如何立足课堂,以期教学相长。

一、学生解答“结构良好”的问题多,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的空间少。

【教学片段】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12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是不是就12这一个数?

生:不是。

师:你还想到哪个数也是3的倍数?从小到大写一写。

生:3、6、9、12、15。

师:你能把3的倍数一个一个全部写出来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能不能借助一个标点符号来帮忙,将3的倍数都表示出来呢?

生:能,用省略号。

师:好方法,那大家就写出前几个数,后面的就以省略号代替吧。

生:3、6、9、12、15……

师:说说看,你们写的数是从哪个数字开始的?

生:3。

师:还有更小的吗?

生:没有。

……

猛然看来,这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通过教师设计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把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在一问一答中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步骤,一定会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并在学习过程中虚荣地以为这一切结论都是自己发现的,课堂氛围一片和谐。

布鲁纳说:“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原则,从而整理统合,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笔者以为在上述案例中,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知晓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并且有口算乘法的基础,教师可以把探索、提问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列举3的倍数时,发现一些规律,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通过交流、思考、验证来得出结论。笔者在执教本环节时曾尝试开放式教学,有的孩子用一一列举法;有的孩子依次加3;还有的孩子用乘法口诀,方法各异,但都找出3的倍数。在列举了数量不一的3的倍数后,我问学生:对于3的倍数,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讨论吗?学生说:3的倍数我好像写不尽啊?3的倍数中最大的是几呢?最小的呢……

【建议】每个年轻教师都应经常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仔细听一听,辨一辨,找出在课堂教学中无用甚至是对学生思维发展有阻碍的提问。成功的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还可以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任务,要对整堂课起关键作用;有一定的困难但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本身要简捷、明确。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者,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再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富有探索性地参与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二、执行“教学预设”的多,关注“课堂生成”的少。

【案例】教学《认识物体》

(执教者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以硬板纸做出的立体图形为模型,教学认识圆柱时以卷纸为模型。)

师:这是一个长方体,摸摸看,什么感觉?

生1:软软的。

生2:有尖尖的角。

师:再仔细看看,是不是应该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齐说:是)

……

师:再摸摸圆柱,什么感觉?

生1:软软的。

生2:糙糙的。

生3:皱皱的。

师:(皱眉头)仔细看,上面和下面是不是一样粗?

生:(齐说:是)

师:记住了,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

整个过程,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所感知到的长方体、圆柱的非本质特征,只是想着这不是我要的,也不去考虑学生为什么会得到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更没有对这些干扰因素进行有效预设及后续补救,以至于学生在巩固练习时仍然说出“软软的”这样错误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按自己教案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目标明显且功利。一旦发现某个环节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立即亡羊补牢、飞蛾扑火般进行“拯救”,以致这样的数学教学极为不自然,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其实,课堂上出现问题恰恰是最好的教学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对比中发现,在争论中获取远比被动听教师的传道印象深刻得多。

【建议】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上教什么,还要关注怎样教。预设的教案仅是一个载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课堂生成。《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来源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迅速而准确地对学生的想法加以反馈,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上,建立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的全面掌握上,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如下建议:如果有人向你询问“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之类的问题,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一位理想的数学教师,其教学成就不在于他有多少高深的数学才智,而在于他能否以全人化的理念,并善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得他班上所有学生在求知活动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数学教育心理学》。

③1962年,维果茨基(Vygotsky),《思想与语言》。

④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作者:佘建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  ;  ;  ;  ;  ;  ;  ;  

谈小学数学课堂的不良状态与对策论文_佘建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