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强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意识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7)04—0015—04
一、前言
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自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可从多种角度进行描述和划分:(1)从个体自强的目标与行为指向来分,可分为个人取向自强和社会取向自强。个人取向自强是指个体的自强及其行为指向自身。个体的奋斗目标是指提高自身能力和生活质量。强调的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身的发展。社会取向自强是指个体的自强及其行为指向他人和社会。个体的奋斗目标是提升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水平及自己的人际关系质量。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及他人的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协调与融合;(2)从自强的抽象程度分,可分为总体自强和特定领域自强。前者抽象程度高,具有弥散性功能。后者抽象程度低一些,表现为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自强程度,如学业自强、事业自强、健康自强、生活自强等。
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大学生自强意识问卷,包括总体自强意识、社会取向自强意识和个人取向自强意识三个分问卷。前期研究发现,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α系数为0.8546,重测信度系数为0.628;各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833~0.905,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2~0.705)[1]。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是一个国家繁荣、进步的最大希望。探究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与其个人背景变量及其他心理建构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大学生自强意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自强意识问卷在东西部3个省市的四所大学选取大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6份,有效率为71.6%。其中一、二、三、四年级分别为206人、269人、179人和62人;男生353人,女生363人;重点大学336人,一般大学380人。此外,将成就动机量表(叶仁敏修订,分半信度为0.77)、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岳冬梅修订,父母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使用时删去了“偏爱被试”因子)、家庭环境量表(费立鹏修订,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5~0.92之间。使用时选择其中能够适用于中国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五个分量表)和自强意识问卷装订成套,对东部的两所大学学生进行施测,共得162份有效成套问卷。其中男生87人,女生75人;一、二、三、四年级分别为48人、39人、39人和36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对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首先,对总问卷、总体自强意识问卷、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强意识问卷的每题均分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3.04、3.11、3.09和2.96(每题最高得分为4分,最低为1分,理论中值为2.5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社会取向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个人取向的自强意识(t=13.526,p=0.000)。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
(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将总问卷和各分问卷的得分作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大学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2×4×2的多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就总问卷而言,学校和性别变量的主效应显著或十分显著(F=1.536,p<0.05;F=3.519,p<0.001);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看,大学男生(M[,男]=110.918)的自强意识程度显著地高于大学女生(M[,女]=107.978)。重点大学学生(M[,重点]=109.943)的自强意识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大学学生(M[,一般]=108.971)。
对于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强意识上年级变量的主效应显著情况(F=2.022,p<0.05;F=1.752,p<0.05),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就社会取向的自强意识而言,四年级大学生的自强意识(M[,4]=45.677)均十分显著地高于一、二、三年级的大学生(M[,1]=43.403,M[,2]=42.996,M[,3]=42.815;p=0.001,p=0.000,p=0.000);就个人取向的自强意识而言,四年级大学生的自强意识(M[,4]=45.822)显著地高于二、三年级大学生(M[,2]=44.044,M[,3]=43.988;p=0.010,p=0.012)。因此,四年级是大学生自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虽然大学四个年级在总问卷的平均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267,p>0.05),但就其均分来看,与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强意识的平均分存在同样一种发展趋势,即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年级(M[,1]=110.068)、二年级(M[,2]=108.591)、三年级(M[,3]=108.302),但到四年级(M[,4]=114.177)则突然往上攀升,达到最高水平。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发展趋势。
(三)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探讨自强意识与其他心理建构之间的关系,对自强意识与成就动机、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强意识与三者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r=0.491***,r=0.2*,r=0.375***)。进一步考察大学生自强意识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各具体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强意识与温暖型的父母抚养方式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423***),而与惩罚严厉型、拒绝否认型和干涉保护型存在负相关(r=-0.107,r=-0.163*,r=-0.015),其中与拒绝否认型的父母抚养方式之间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的自强意识与亲密型、成功型、知识型和娱乐型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或十分显著的正相关(r=0.252***,r=0.211**,r=0.282**,r=0.309***),而与矛盾型的家庭环境之间则存在负相关(r=-0.059)。
为了探讨自强意识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理论和上述研究结果,构建以下供检验的初始模式:假设父母养育方式会影响家庭环境、成就动机和自强意识;家庭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强意识;成就动机会影响学生的自强意识。为检验初始模型,进行以下几个复回归分析。第一个复回归,效标变量为自强意识,预测变量为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成就动机;第二个复回归,效标变量为成就动机,预测变量为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第三个复回归,效标变量为家庭环境,预测变量为父母养育方式。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模型的复回归分析摘要表(N=162)
模型1标准化偏 t 模型2 标准化偏 t模型3标准化偏t
回归系数
回归系数回归系数
父母养育方式 0.128
1.843
父母养育方式-0.021 -.272
父母养育方式 0.295 3.901***
家庭环境 0.194 2.622** 家庭环境0.353 4.535*** 成就动机0.414 5.842***
根据上述假设模式和表1的复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画出更加直观的路径图(图1)。
图1 成就动机、家庭环境、父母抚养方式与自强意识之间路径图
由以上路径图可以看出,有两条影响路径不显著,即父母养育方式直接影响自强意识这一条路径和父母养育方式以成就动机为中介变量,进而影响自强意识这一条间接途径。另外四条直接或间接影响途径十分显著:一为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成就动机——自强意识;二为家庭环境——成就动机——自强意识;三为家庭环境——自强意识;四为成就动机——自强意识。前两者的影响是间接的,后两者的影响是直接的。
四、讨论与分析
从上述研究结果看,大学生的社会取向自强意识极显著地高于个人取向自强意识,这可能与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以社会取向为主有关。杨国枢认为社会取向的主要特征或内涵包含四种成分,即团体取向(或家族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和权威取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类型的[2]。社会取向的互动方式或人格特征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体年龄有关。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或个体年龄的增加,个体的社会取向意识或许会发生变化。在前期所进行的开放式调查研究中发现,青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在自强的社会取向维度上有所减弱[1]。我国经济发展虽逐渐市场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个人取向意识日益突出,但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加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整体上看,青年人的自强意识仍以社会取向为主。
重点大学的学生自强意识水平高可能与其优良的学业成绩有关。相对于一般大学的学生来说,重点大学学生这种优异的学业成就是要靠更多的勤奋努力,更为激烈的竞争才能取得的。此外,重点大学具有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其大部分学生也来源于具有同样优良校风和班风的重点中学。研究表明。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3]。因此,重点大学学生的自强意识水平高于一般大学学生还可能与校风、班风的差异有关。虽然各年级大学生在自强意识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平均分来看,则呈现出“U”型的年级发展趋势。这与车丽萍对大学生自信的研究结果一致[4]。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四年级学生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可能是因为大四要面临毕业,与学校单纯、稳定的学习环境不同,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可能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这样一种经历和认识会促进大学生自强意识水平的提高。而大学女生的自强意识显著地低于男生,则可能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自身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自强教育,重点应放在女生和大二、大三学生身上。
上述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成就动机与自强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强意识的养成。对不同类型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自强意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温暖型的父母养育方式以及亲密型、成功型、知识型和娱乐型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体自强意识的培养;而惩罚严厉型、拒绝否认型、干涉保护型的父母养育方式和矛盾型的家庭环境则不利于自强意识的养成。这与许多关于父母养育方式或家庭环境与儿童人格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相类似[5,6,7]。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其中成就动机对自强意识产生直接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自强意识的间接影响则是以成就动机为中介变量的。说明成就动机对自强的影响起着主要作用,它与自强意识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成就动机作为一种影响的中介变量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4,8]。但成就动机在本研究中只起部分中介作用,体现在家庭环境除了通过成就动机影响自强意识之外,还可以直接影响自强意识。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体变量,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是一种环境变量,虽然对另一种环境变量,即学校教育在学生自强意识养成中的作用没有进行直接研究,但从重点大学学生的自强意识水平显著地高于一般大学的学生来看,似可以推断学校教育与学校环境对个体自强意识养成的影响。此外,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作为社会环境变量的文化亦会对个体的自强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有文献表明,人格的发展和表现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9]。自强作为一种综合性人格特征亦不例外。从本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通过成就动机这个中介变量对自强意识产生间接作用来看,成就动机这种人格特征有可能会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文化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交互作用而对学生的自强意识产生影响。
收稿日期:2007—05—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02JAZJDXLX001),项目负责人:黄希庭,陈红;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DBA010162),项目负责人:黄希庭;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自强意识的养成教育研究”(JA04145S),项目负责人:郑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