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4—0108—05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及改革开放方针确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也由以前的混乱局面转入正轨。然而,新形势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迎接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的挑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洗礼。回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难历程,尽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时期、某些问题上的确有过很多艰难历程,有过很多疑惑、缺憾甚至严重失误。不少专家学者曾从各方面试图圆满解决这些问题,但类似的问题却仍继续困扰着人们。既然教育内容是正确的,我们又尝试着采用了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为什么总是收不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对人们以往在这方面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进行反思。本文拟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或可能存在的种种误区入手,着力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定位和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大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误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预示着中国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的来临,同样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已获得促其实现飞跃的契机。然而,它还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非常遗憾的是不少探索者,仍以往日的思维模式去寻求顺应形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轨的变革之途,很多人没能走上通途,却相反地仍在误区中挣扎。
误区之一:政策的诠释,即着重于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领域的各种现象作政府性解释,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对政策的了解和遵循。国家的每项新政策出台后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策的改变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即得到反映。这种片面追随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缺乏稳定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这一点上,十年“文革”中思想政治教育随政策而出现的“左”的错误,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惨痛的教训。
误区之二:命令的附庸,即把上级的通知、指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各地、各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习惯于按照上级部署在适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也是听候上级决定和安排。这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它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却相反地形成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印象。这一现象在校园之外尤为突出。而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会更注目于经济,这种流于形式的作为命令的附庸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着日甚一日的趋势。
误区之三:唯经济论,即片面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为纯粹的经济活动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正是它的经济功能。但“服务”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向受教育者传输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更不是仅注重经济活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不少教育者正致力于这一工作而把其它应有的教育内容搁置一边。这种做法可姑且称为“唯经济论”,尽管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它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错误倾向。
误区之四:虚位状态,即思想政治教育有名无实、有机构无工作、有计划无行动的现象。这种状态在企业里十分突出,在包括学校在内的其他领域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来说,刚性管理更易见到经济效益,作为软管理的重要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机构撤并,人员缩减,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成了空架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在校园里,学生越来越多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认为学得再好也不能得到实惠,很多教师甚至持有同样的观点。因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流于形式甚至完全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造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上的淡化和削弱。
误区之五:等待与观望。面对新的形势,不少教育者一时难以把握未来的方向,往往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然而他们不去积极探寻未来的道路,却抱一种等待、观望态度,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误区之六:无奈的沉默。过去的教育者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现实的思想问题,然而从总体上看,问题并未因人们的努力而大幅度减少;经济体制的转换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惑;目前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市场机制的运行也未完善,因而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一切使教育者感到自己的力量实在渺小得很,在无可奈何之中只得保持沉默,这沉默也使教育者自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误区的成因分析
应当说,上述种种误区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片面认识及其实践偏向。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并促进其发展;二是影响整个社会精神的形成与改造,这两者又恰是表现状态与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对此,似可作以下剖析:
功能之一:维护政治统治的安定与发展。这是每一个社会中都置于首要位置的一种功能,它通过政治定向得以实现。统治阶级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各项方针政策传达给普通群众,而这种传达既可能是通过政治教学(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政治学习及各种会议等)、政治批判的方式进行,也可能是营造某种与政治方向相一致的舆论环境以对大众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功能的实现是以政治定向为核心的,既引导和影响人们正确政治方向的确定,又对政治方向不符合统治阶级要求者施以必要压力以改变其政治倾向。
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政治功能的隐显程度是不同的。当政治问题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或政治信仰危机出现、政治态度消极、政治立场偏离正轨、政治观点发生错误时,政治统治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政治功能就不能不强化到足以消除这种威胁的程度;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实现除此之外的其他功能,尽管政治功能不应被淡化、弱化,但其显性程度却会大幅度降低,更多地是在经济、道德、文化和人们精神风貌等领域得到间接而充分的体现。
功能之二: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时,最根本的就是对经济基础的确认和保护,即通过对现行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和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诠释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现在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引导和规范人们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经济行为,同时还促使人们逐步增强竞争意识、效率观念等经济性素质并以教育导向推动人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这种情况虽非经常出现,却也曾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教训,因而必须严防其发生,否则,就是对历史的反动和倒退。
功能之三:形成价值观念,构建道德秩序。社会道德规范与作为道德的基础的人生观(尤其是其核心——人生价值观)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社会化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它既规定了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向,又通过赞扬、肯定、怀疑、鞭挞等评价活动形成人们的道德品质,巩固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使之趋向社会的道德要求,由此造就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
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功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实践环节,即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弘扬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和事,制止不道德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也才能保证道德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功能之四:影响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国民精神的塑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从总体上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尤其是其内核——国民精神的形成。它以其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当前的文化现状的褒扬、排斥等影响人们对各种文化的接受,以其对未来文化拓展方向的设计引导人们向该方向不懈努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受其影响的政治、经济、道德、文艺等也都成为广义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最集中地体现为它直接引导着国民精神的方向,并通过对政治、经济、道德、文艺等方面的作用完成了整个国民精神的塑造。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精髓,每一社会的文化积淀,往往都有很大部分是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功能之五:指导人的个性、人格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不同的社会对人的个性、人格和精神完善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为此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但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造就一个适于人的发展的环境,并以促进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这里的人既指全人类,也指个体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应当服务于这一目的,促进个体的完善,这种功能可称为“个体功能”,它与文化功能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精神的形成、改造的影响。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其目的在于由此揭示其真实的历史使命。在此,首先必须明确两个前提:其一,政治、经济、道德都不是社会的唯一领域;其二,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人自身,即人是目的,社会秩序只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背景和必要条件而存在,维护、发展社会秩序只是为了创造适于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社会环境。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不是仅仅在于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营建有益于人的发展的环境并促成人的精神完善。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已真正地开始了科学化进程,人们不仅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整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肯定和发扬了优良传统,总结了过去工作失误中的诸多教训,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原则、方法、手段、工作体制及教育者队伍的素质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此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高效化。然而,理论上的进展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前面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失误恰是由于实践中的偏向所致,而这种实践偏向的根源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历史使命的种种片面的理解。
十年内乱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围绕政治这一中心展开,既致力于肃清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又忙于重新确立人们的政治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观念变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也将很多重要课题摆在人们面前,恰在此时,各种思想观念随着对外开放大潮涌入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致力于解决人们思想行为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政治信念危机出现时就适时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精神垃圾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时就及时地反对精神污染,日常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突出时就突击抓文明礼貌和道德教育,否定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倾向抬头时就着重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社会需要人才时又强调个性发展尤其是个人知识水平、智能素质的提高,而发现个人主义倾向时又急忙进行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教育。这种力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各种功能之间各执一端,顾此失彼,造成了严重的片面性,其本身也丧失了内容的独立性和全面性。
力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实质上遵循着一种看待教育对象时的悲观原则,即悲观地估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认为教育对象的本性中隐藏着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可能,一旦松懈对他们的防范和控制,错误思想和行为就必然萌生。因而,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和纠正错误,教育过程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总遵循一个固定的程式: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进行调查分析,一方面及时发现错误,通过批评教育、纪律约束、组织处理等方式预防其危害、纠正其错误、消除其不良影响以此惩戒他人;另一方面极力寻找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典型作为榜样,激励或诱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整个教育过程以正面教育为主,即使利用反面教材辅助正面教育,仍只是“一个声音说话”,不敢涉及社会的消极面。尽管受教育者可能暂时接受教育内容,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未能从所接受的教育中获得正视现实的勇气和能力。
力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导致了在教育对象上的偏向,教育者习惯于把目光紧盯着青年,尤其是学生。青年敏感多思、观点偏激,无论在政治、道德或其他问题上都喜欢以激进的口号、过激的方式、非常规的行动表达自己的尚待完善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与其他人相比,其思想是裸露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注目的焦点。然而,应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促进整个社会的人的完善,如仅注视一隅而忽视其它,不仅会使青年感到不平等、不公正,其他人的思想问题也反过来对青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青年教育之功毁于一旦。正因为此,教育者才有这样的感慨:来自教育过程之外的某一思想行为往往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的成果抵消殆尽。
为了解决现实的思想问题,整个教育过程还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这集中地体现为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教育者往往会想方设法要求教育对象接受正确的观点,无论是通俗化地解释理论、理论加事例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和风细雨式的疏导,大面积轰炸式的政治运动,抑或其它具体的方式方法,其结果都只是教育对象可能暂时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但未根本解决问题,时隔不久就会出现反复。思想政治教育将灌输作为基本原则,尽管在理论上也已注意到它并非一种方法,并不抹煞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但实践中却恰是犯了不应犯下的错误。长此以往,在受教育者眼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只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它对人们提出太多的社会要求,予以太多的束缚,因而更主要地是社会对个人的压制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人们开始抱以冷漠、反感甚至厌恶,并逐渐形成了逆反、抗拒的心理定势,这会使教育效果远离教育者的初衷,而其影响又十分深刻、持久且难以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根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所造成的痼疾,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任务、教育方法诸方面都曾有着不应有的偏向,这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于强调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而忽视了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促进这一更为重要功能的结果。正因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十余年的前进中的反复和曲折。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回顾历史正是为了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和提高,就不得不从根本上摒弃对其功能的片面性理解。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因为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有秩序的社会、遵守秩序的个人,更要求健全的社会、健全的个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条件着手充分地完善自身,这种完善当由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的确不能不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问题,但在指导思想上却宜将眼光放远,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在这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出现的以精神危机为特征的文化病态的萌芽应足以引起人们的警醒了。这种萌芽表现为:人们开始重视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追求;在精神生活上多追求较低层次的文化需求的满足或直接是为了感官享受而对低级趣味抱以热心,对技术的崇拜远甚于对思想、理论的兴趣;不道德现象、违法现象屡禁难止甚至愈演愈烈;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往往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缺乏理想和必要的社会信仰;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社会精神有走入迷途的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则要力求消除这种趋向扩展开来的可能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满足于解决现实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人的思想素质的总体——入手,注重人的各种思想素质的综合培养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单方面纠偏。这是社会精神形成的唯一途径。而健全的社会精神的形成,实际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并根本地改造了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由于形势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生机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源泉就应该是人自身的需要,这一点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受教育者成长的需要而培养其综合思想素质,这既要使教育者自己明确,也必须让受教育者深切地感受到。
与指导思想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应转到把握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向、培育人所必要的素质方面来。从本质上看,培育爱的情操,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完善的主题。这种情操包括:一、爱自然,即培育对大自然、对整个世界的爱;二、爱社会,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前途的关心和对社会制度的信念等内容;三、爱他人,即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道德与文明;四、爱人生:即自爱,要求人们珍惜生命,以科学的生活方式享受人生的快乐;五、爱智慧,即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方面的要求。
为了顺利地实施教育,我们必须放弃以往对教育对象的悲观估计,而代之以客观、全面的估计。应当承认,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而这种希望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最终是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因此,教育者要从对教育对象的真正的爱出发,不对他们抱有任何成见、偏见、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内容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教育者还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以这些结论指导自身修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站在社会要求的立场上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言人出现的,因而,往往被误解为以社会压制个人。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正是教育者的立场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接受。完善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者教育应同时立于两个立场:实质性立场即社会要求的传达者立场和形式立场即个人发展的要求的立场。这种转变,会使原有的教育方式产生新的活力。立于形式立场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有一颗爱心,关心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维护其利益。倘使教育者仅是因害怕闹出乱子而进行教育,即使教育对象接受了教育内容,也仅是压服而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立于形式立场还要求教育者真正给教育对象以理解、爱护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社会的要求。当然,教育者万不能为此而去迎合教育对象,否则,就可能丧失实质性立场从而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完善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方法上做必要的倾向性调整(方法本身并无变化),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从教育对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兼顾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利益,使教育内容融于对受教育者的关怀和期望之中。这种倾向性调整的实质性内涵就是:改变由思想观测、发现错误到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代之以激发自觉性为中心的心理素质培育、思想理论教育和行为能力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法、实践指导法作为主要教育方法。整个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让他们主动地接近教育内容、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由此完成个体的健全的个性、人格以及健全的社会精神的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上各方面的转变是达到其完善状态的必经之途,然而要达到这一状态却还需要无数教育者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进展并没能避免实践中太多的偏差和不足:未来又将如何呢?市场经济的发展既然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了契机,我们就当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实践,积极地迎向成功。
[收稿日期]20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