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好面积是2平方厘米这个条件,大胆猜想,并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我提出问题: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我们还不能求出它的边长是多少,但是能不能把面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画成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通过怎样拼图的方法来解决。我这样一提之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有不少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先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ABCD,在此基础上再画一个新的正方形ACEF,使它的面积等于原正方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到符合题意要求的正方形。 四、发展丰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种有力的引导作用。广泛的联想,是创新思维实现的生理、心理基础,它使创新思维由可见变为现实。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为解题思路提供优势。如教学“甲、乙两数的比是4︰7”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1)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4;(2)甲数是乙数的 ;(3)乙数是甲数的 ;(4)甲数比乙数少 ;(5)乙数比甲数多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8)甲乙两数之和是两数之差的 ;(9)甲乙两数之差是两数和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联想越广,思路就越开阔,解题方法也就越多,越新颖,创新思维的成分就越多。 五、利用延时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留意自己的学生,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数是建立在猜测、联想、顿悟、灵感和直觉思维上的,因此,他们的思维难免会有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如是我们断然给予否定的评价,很有可能会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把握时机,延时评价,从学生的思维中捕捉创新思维的火种,那将会有另外一份喜人的收获。 教学“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学生很快列出“56×60÷56-56”和“56×(60-56)÷56”。其中有一孩子的手举得高高的,说出算式“60-56”。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他的想法大出我所料,从算式本身来评价,很难看出他探索过程 中的思维规迹。我没有立即否定,注意关注他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意他解决问题时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我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半天也说不出理由。这时有的学生认为他在凑得数,有的认为理解成“60筐减56筐”、“60筐减56千克”都没有意义。我不露声色,组织孩子们展开讨论。过了几分钟,有的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认为苹果的总重量不变,如果装“60筐”,平均每筐要装“56千克”,装“56筐”,平均每筐就要装“60千克”,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平均每筐要多装“(60-56)千克”。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将视线集中到他的身上。这样我们利用延时评价,鼓励有创见的思想,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去点燃思维的火花,获得体验,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论文作者:吴晓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