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吴晓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吴晓萍

吴晓萍(四川省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四川 仪陇 63760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58-01 创新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各国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我国,江泽民同志早在1998年就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确,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信息爆炸高度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要谋求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依靠是该民族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重视观察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见解是创新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探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主动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有意延迟判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计算线段条数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下图中的线段条数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若是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时会有多少条线段呢?” 学生依据计算方法,猜测出10个点时,线段条数为:1+2+3+……+9=45,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思考前面三个算式的特征,才能发现结论,这种发现意识也是创新思维的意识。 二、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是手、眼、脑、口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在大量的长期实践,形成“勤思、勤问、勤动”的好习惯,这正是创新所具备的习惯。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只能吸收50%,加上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实践操作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熟练的操作技能,尽量让学生人人动手。如“圆柱体的认识”布置预习作业:找一个长方形物体按教材第142页的图样,制作一个圆柱体,量出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通过实践,学生交流:(1)圆柱体的上下两个圆大小相等;(2)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3)长方形的长刚好等于上下两个圆的周长……学生大胆提问:(1)圆柱体有没有面积?(2)圆柱体有没有体积?(3)怎样求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4)生活中的铁桶是否是圆柱体…… 三、根据习题特征,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形体知识、或是命题、习题、思考题中,都系统地编排着培养学生思维的“六个多”习题,即“一图多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图”、“一题多改”、“一题多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究操作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画一个面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乍一看,似乎条件不完备,因为画正方形必须知道边长,而小学生由面积求边长有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好面积是2平方厘米这个条件,大胆猜想,并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我提出问题: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我们还不能求出它的边长是多少,但是能不能把面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画成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通过怎样拼图的方法来解决。我这样一提之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有不少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先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ABCD,在此基础上再画一个新的正方形ACEF,使它的面积等于原正方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到符合题意要求的正方形。 四、发展丰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种有力的引导作用。广泛的联想,是创新思维实现的生理、心理基础,它使创新思维由可见变为现实。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为解题思路提供优势。如教学“甲、乙两数的比是4︰7”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1)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4;(2)甲数是乙数的 ;(3)乙数是甲数的 ;(4)甲数比乙数少 ;(5)乙数比甲数多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8)甲乙两数之和是两数之差的 ;(9)甲乙两数之差是两数和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联想越广,思路就越开阔,解题方法也就越多,越新颖,创新思维的成分就越多。 五、利用延时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留意自己的学生,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数是建立在猜测、联想、顿悟、灵感和直觉思维上的,因此,他们的思维难免会有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如是我们断然给予否定的评价,很有可能会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把握时机,延时评价,从学生的思维中捕捉创新思维的火种,那将会有另外一份喜人的收获。 教学“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学生很快列出“56×60÷56-56”和“56×(60-56)÷56”。其中有一孩子的手举得高高的,说出算式“60-56”。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他的想法大出我所料,从算式本身来评价,很难看出他探索过程 中的思维规迹。我没有立即否定,注意关注他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意他解决问题时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我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半天也说不出理由。这时有的学生认为他在凑得数,有的认为理解成“60筐减56筐”、“60筐减56千克”都没有意义。我不露声色,组织孩子们展开讨论。过了几分钟,有的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认为苹果的总重量不变,如果装“60筐”,平均每筐要装“56千克”,装“56筐”,平均每筐就要装“60千克”,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平均每筐要多装“(60-56)千克”。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将视线集中到他的身上。这样我们利用延时评价,鼓励有创见的思想,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去点燃思维的火花,获得体验,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论文作者:吴晓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吴晓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