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市场经济中工资运动的系统分析及其现实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工资运动的系统分析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分析论文,工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以劳动力商品论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独特的理论。它在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价格、资本积累、劳动力供求和工资争议等一系列经济范畴上全面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工资运动规律。本文力图整体和准确地概括这一分析体系,并揭示其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规律和工资改革问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工资理论 现实意义

一、长期工资运动与劳动力价值及相对工资的变化趋势

长期工资运动规律是工资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也是反映工资和利润长期利益关系的重要经济范畴。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论,工资的长期运动与劳动力价值变化之间具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马克思是在劳动力价值范畴上研究长期工资运动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价值变动取决于两个相反作用的因素:(1)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2)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相应不变资本要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范围包括劳动力承担者、补充者和劳动力教育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三个方面。其数量则“由两种要素构成:一种是纯生理的因素,另一种是历史的或社会的因素。”[①]若将这两种因素决定的生活资料数量分别用Q[,1]和Q[,2]表示,则一定时期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Q=Q[,1]+Q[,2]。

根据劳动价值论,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量从而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以A、Q、E分别代表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其关系式为:

A=Q/E(1)

设A、Q、E的增长率分别为a′、q′、e′,即有:A(1+a′)=Q(1+q′)/E(1+e′)(2)

用(2)÷(1)并移项得:a′=(q′e′)/(1+e′) (3)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也是增长的。这是因为,由纯生理因素决定的Q[,1]可视为常量,但由历史或社会因素决定的Q[,2]必然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劳动力价值的长期变动显然取决于q′和e′的对比关系。

当q′>e′,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劳动力价值提高。这种情况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当q′=e′,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增加的社会财富全部转化为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力价值不变。这种情况长期看来也是罕见的。当q′=0,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未有任何增长,劳动力价值下降。这种情况长期来看也是非常态的。当0<q′<e′,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增长,但其速度慢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从长期看,这是常态。

学术界关于长期工资变动趋势向来有争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简短结论:劳动力价值,即从长期看,平均工资的价值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不能把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任何增长都看成是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和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一定增长并不矛盾。马克思本人曾给出这个明确的结论:“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平均工资的价值可以不断下降,但生活资料的范围,从而工人的生活享受仍然可以不断扩大。”[②]

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长期工资运动显然不能由实际工资或名义工资的变动反映出来。学术界在研究长期工资运动时,对马克思经济学一个重要工资范畴——相对工资重视不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谈到工资的增加或降低时,不应当仅仅注意到劳动的货币价格,仅仅注意到名义工资。但是,无论名义工资,即工人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所得到的货币量,无论实际工资,即工人用这些货币所能买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资所包含的各种对比关系完全表示出来。此外,工资首先是由它和资本家的赢利即利润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这就是比较工资、相对工资。”[③]相对工资是工人在新创造的价值中与利润分割所获得的份额。它是计量工资内含价值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说:“工资的价值不是按照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的量来计算的,而是按照这些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量(实际上就是工人自己占有的那部分工作日),按照工人从总产品中,或者更确切地说,从这个产品的总价值中得到的比例部分来计算。”[④]因此,把握长期工资的运动规律,就是考察和把握相对工资的变化趋势。工资的长期波动是围绕劳动力价值,也就是围绕相对工资运动的。

二、实际工资变动与名义工资、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名义工资(或货币工资)被定义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实际工资“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资料。”[⑤]如果说相对工资计量的是工资的价值量,实际工资则计量工资的使用价值量。因此考察实际工资变动也是工资理论的重要内容。

从马克思工资理论体系来看,分析实际工资变动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首先是从劳动力再生产层面研究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其次是从市场交换过程研究其与货币工资和价格的关系。以往学术界在研究实际工资变动时,重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

从劳动力再生产角度看,实际工资是指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调整公式(1),可得到:Q=A·E(4)

假定一定时期劳动力价值不变,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数量增长的物质基础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并等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即q′=e′。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实际工资提高的最大可能性界限。

从市场交换过程来看,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即实际支配的生活资料数量。以W、G、P分别代表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商品价格,按定义则有:

W=G/P (5)

设w′、g′、e′分别为W、G、P的增长率,则:W(1+w′)=G(1+g′)/P(1+p′)(6)

用(6)÷(5)并移项得:w′=(g′-p′)/(1+p′) (7)

从上可见,只有g′>p′时,才有实际工资的增长,当g′≤p′,实际工资不变或下降。

q′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实际工资提高的可能性,w′则表示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变动条件下,实际工资变动的现实性。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内,实际工资提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具有以下变化关系:0≤w′≤q′ (q′=e′)

当w′=q′时,表示货币工资和价格变动的条件下,实际工资的现实增长达到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创造的最大可能性。当w′=0时,表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实际工资提高的可能性,但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变动没有带来实际工资的现实增长。当0<w′<q′时,则表示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带来了实际工资的现实增长,但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创造的实际工资增长的最大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成本上升是推动物价上升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工资理论对此也提供了重要分析线索。调整公式(5)得:P=G/W (8)

P(1+p′)=G(1+g′)/W(1+w′) (9)

(9)÷(8)并移项得:p′=(g′-w′)/(1+w′) (10)

由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内,实际工资提高的最大可能性等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即w′=q′=′,将此代入公式(10)得:p′=(g′-e′)/(1+e′) (11)

从公式(11)可以看出,当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时,长期内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因此,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界限内,控制货币工资的过快增长,是控制物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工资波动与资本积累及其劳动力供求的关系

工资是一种价格形式,和其他一切价格形式一样,它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马克思工资理论不仅一般地分析了劳动力供求对工资波动的影响,而且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与资本积累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给资本有机构成所下的定义是,预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

R=(K-V)/V (12)

R、V和K分别代表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和预付总资本。调整公式(12),立即得到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函数:V=K/(R+1)(13)

假定雇主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资,即资本对劳动力需求L=V/A。这表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随可变资本的增长而增长,而可变资本的数量取决于资本规模和资本有机构成两大因素。因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的理论背景是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S),既包括服务资本的劳动人口(S[,1]),又包括传统产业转移的劳动人口(S[,2]),即S=S[,1]+S[,2]。

马克思把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工资变动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短期内,劳动力供给视为既定,侧重于需求分析。在劳动力需求涵数中,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这时“对劳动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基金,显然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⑥]当L>S时,工资就会上升,并高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说:一旦资本“积累的需要超过通常的劳动供给,于是工资提高。”[⑦]

在短期劳动力供求关系中,工资的提高也会被限定在一定界限内。其机制是,当工资不断提高时,无酬劳动减少,剩余价值资本化部分就相应减少,积累削弱,工资上升运动就会受到反击。在这里,资本积累波动引起工资水平波动,“资本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应变量”。[⑧]短期工资波动的界限,从定性来说,是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从定量来说,是追加资本的利润为零,即资本的边际利润为零。

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供求中,从劳动需求的函数看,由于引起工资提高的资本增长,也会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引起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并反映到资本价值构成上。因此,资本规模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都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变量。我们将看到,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追加资本对劳动的需求是下降的,即资本的边际就业量递减;但随着资本总量和资本有机构成成比率增长,资本对劳动的总需求是增长的。

首先,从增量关系看,设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为r,对公式(13)进行变换得:

△V/△K=1/R(1+r)+1(14)

公式(14)表明,随着r的不断提高,△V/△K是不断下降的,假定工资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就是资本的边际就业量下降。

其次,从总量关系看,假定一定时期资本总量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同为r',即有:

因为1/(r'+1)<1,所以V[,t]>V[,0],即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量是上升的,或者说总就业量是上升的。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资本对劳动力需求(L)呈减速增长运动。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S=S[,1]+S[,2]。S[,1]因劳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而变化,可视为外生变量;而S[,2]则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函数。因为,随着侵入传统产业的资本规模越大,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从而劳动生产率越高,需要转移的劳动人口就越多,因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量呈加速增长运动。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增长,资本对劳动需求呈减速增长,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呈加速增长,从而形成长期发展过程中的L<S,就业不足抑制工资上升。但是,马克思认为,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影响的工资运动,是随经济周期而波动的。他说:“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⑨]

四、工资运动和工资争议

工资现象和一切经济现象一样,是经济关系的表现。因此工资运动是劳动和资本间工资争议的结果。工资争议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重要范畴,揭示了工资争议的主要环节。

1.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围绕相对工资变动的争议。依前述,劳动生产率提高创造的实际工资提高的最大界限为q'=e',这时劳动力价值不变,M[,t]-M[,0]=0,即相对剩余价值增量为零。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实际工资提高的上限。相反,q'=0时,这时劳动力价值下降,相对剩余价值增量M[,t]-M[,0]=A[,0]-A[,t]。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实际工资提高的下限。在0≤q'≤e'的范围内,构成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实际工资提高的争议区间,即相对工资的变动区间。此区间工资争议的实质,是劳动和资本按何种比例分享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成果问题。马克思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工人反抗这种降低其相对工资的情形,不过是要求在他已经增长的劳动生产力所生产出的总额中获得应有的一份”。[⑩]

2.由于生活资料价格提高,围绕货币工资提高的争议。在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价值贬低,生活资料价格上升,导致实际工资下降。这时工资的争议,主要围绕货币工资提高展开,工人力图使货币工资增长率相等于价格上涨率,即g'=p',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

3.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影响,围绕平均工资水平的争议。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由生理的要素来决定。”(11)因此,工资水平的最低界限由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决定。按前述,工资的最高界限是,由工资提高而导致的追加资本的边际利润为零。在这个争议区间内,工人在繁荣时要求提高工资,在衰退时被迫降低工资,从而在整个工业周期中提高平均工资水平,获得正常的劳动力价值。

4.在工作日已定的条件下,因劳动强度提高而围绕工资展开的争议。工资支付的是劳动力一定的工作时间。劳动力一天的工作时间是不变的,但实际支出的劳动量却是可变的。这时工资争议主要是,劳动强度超过正常水平时,工人力求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提高同劳动强度的提高相适应,维持劳动力价值原有水平。

五、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长期实行由国家充当分配主体和由国家确定工资标准的非市场化的工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工资制度已加快向市场化方向改革。这一背景,增强了马克思工资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表现在理顺工资关系,改革工资制度,调控工资运行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理论等方面。具体来说:

1.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变化是,必须承认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和它越来越成为社会利益结构中主导性利益的现实。随着工业化加速发展,劳动者利益和资本要素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失业和劳动收益增长落后于资本收益增长上。因此,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仅要建立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险体系等劳动者利益的合理保持线,而且在宏观上应将相对工资范畴作为考察和调节工资和利润利益关系的重要指标。

2.在工资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工资改革中,应将工资收入货币化和收入渠道规范化作为工资市场化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以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政府通过调控货币工资增长,来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和控制实际工资增长的机制,避免“工资侵蚀利润”和“工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3.应将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工资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使工资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并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均衡工资率,实现行业工资平均化,消除行业分割和垄断所造成的行业工资过大差距;而且有助于通过工资波动机制的建立,协调就业水平、资本积累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4.要敢于承认“工资争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工资范畴,继续推广解决工资争议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并成为市场化工资的运动形式。

注释:

① ② ③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64页,第47卷、第278页,第1卷、第369页,第26卷Ⅱ、第476页。

⑤ ⑥ ⑦ ⑧ ⑨《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第673页、第673页、第680页、第699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3页、第199页。

标签:;  ;  ;  ;  ;  ;  ;  ;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中工资运动的系统分析及其现实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