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以政治大国的形象闻名世界,虽然整体政治工作较好,但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完善的地区,群众思想觉悟不高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基层治理质量均提升较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法治化意识的传播提供载体,让基层群众能够“知法”、“懂法”“用法”,本文就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基层法治化建设的路径做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
一、基层治理法制化建设存在的治理难题
(一)基层民众的法治意识较为淡薄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基层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随之提高,但是在农村,每年均会出现各类问题,发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法律意识的不足。对于当前群众来说,最关心的不是权利义务问题,而是经济利益问题,导致基层法治化建设道路受到阻碍,而且,在基层因经济问题出现法律纠纷的问题不在少数,如果基层群众能够了解法律,那么将会大大降低法律问题的发生率。基层群众在生活中,对自身的权利义务与法律意识观念淡薄,不能将法律作为本身为人处世的准则。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要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健康的小康社会[1]。
(二)基层群众治理法治化建设水平不高
在发展过程中,基层群众依然是我国群众的主体,推行各类政策措施均需要以基层群众的利益为前提,当前基层群众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法治化建设水平不高的现象,亟需改进。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律可以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制约不法分子的行为。在多数行政村中,虽然存在着法治宣传栏,但是却没有内容,而且当前倡导管理透明化,部分行政村也并没有将村务公开化,阻碍了基层群众对村务治理的了解。另外,个别基层行政村的群众对权利义务不了解,导致在民主决策时没有履行本身的义务。由此可见,基层群众大部分对法律不了解,使得基层的法治化建设程度不高,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民众及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不足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智能移动设备普及度高,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在手机上了解各类新闻。在信息化设备的帮助下,基层群众对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加,但这只是局限于年轻人,在基层行政村中,年龄较大的群众还是占据着较大比重,此类群体对基层政务存在着置之不理的态度,且并不在乎在自己的权力是否收到侵犯。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法治思想,我国建立了群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该平台可加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但是此类平台的出现并没有为基层治理提供较大的帮助,其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并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形成了当前民众及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不足的情况。
(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民众需求不适应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却面临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需求不相符[2]。因广大群众的年龄段、受教育水平、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需求也不同,年龄较大的则希望基层治理单位能够多开展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化活动,年龄小的希望普及法律法规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群众的需求多样,但是当前基层的工作重点却在退休人员与积极分子两部分上,形成了基层管理单位的工作与群众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影响了法治化建设的步伐。
二、以思想政治工作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提升基层民众的法治意识
我国距离完善的法治化国家还有着较大的一段距离,当前基层民众在意识方面对法律存在着误解,多数群众对法律的了解来源于“坐牢”,导致民众对法律存在着畏惧,并不了解法律可以惩恶扬善。想要加强基层的法治化建设,首先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让其在思想上认同法律。基层管理单位在当地应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并采取措施,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法律纠纷,逐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3]。基层管理单位在群众出现矛盾时,应当使用法律为其进行调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双方矛盾,还能够让民众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让基层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另外,基层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应依法办事,将本身的价值观与法治理念相结合,为基层民众树立法律意识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前,我国提高了公务员的报考门槛,提升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该措施对基层法治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基层管理单位的干部人员基本上均是本科学历,思想觉悟较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其优势体现不出来,所以,为了缓解该情况的发生,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级党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受训人员能够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意识的不足,而且,当前社会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也促使着公务人员的技能改变。公务员能在进行被教育时,会接受到多领域的知识培训,并在教育培训后到基层锻炼。多样化的知识可以让年轻干部用多种角度去看问题,懂得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加强法治化的建设。
(三)完善基层民众参与机制,保障民众有效参与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一切法律法规均是围绕着群众建立的,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民众的引导,让其能够亲身参与到群众自治中,基层单位在群众参与自治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经验,探索更加完善的基层民众参与机制。而且,基层进行选举时,应让群众履行选举的义务,依法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另外,还要不断提升民众的话语权,在进行重大事务决策时,要公开听取民众意见,让民众参与决策,让政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保障民众的有效参与。
结语:思想意识是人类的行动的前提,“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方针,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目前,多数基层群众是“法盲”,为法治社会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加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让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达到真正的知法、懂法、用法。本文总结了当前基层法治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国富.思想政治工作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构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02):110-115.
[2]胡建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理分析与法治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吴常柏.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论文作者:李慧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基层论文; 法治论文; 群众论文; 民众论文; 法律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