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看职业教育改革_情报学论文

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看专业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专业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去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employment directions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esover the yea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the Universtity of Beij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reform

for

professionaleducation. Three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concerningquickening the steps of the reform.1 ill 1 tad 6 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LASS NUMBER G250.4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使用人才的接口,它直接受劳动力市场有关政策的调节和影响,能够反映出社会需求的现状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因此,它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生源和招生工作,而且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提供许多反馈信息。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力图对深入专业教育改革,加速学科建设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统计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图书馆学和科技情报专业教学点之一,40多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级图书情报及相关机构。现对建系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按1958~1964、1986~1988、1990~1992年为3个阶段,与1994 年和199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所占比例做一对比(见表1)。

1958年到1964年的7年中,本科毕业生共246人,根据学籍档案,除9人具体就业单位不详外,分配到高校图书馆、省市公共图书馆、 科学院系统图书馆(资料室)、各部委系统图书馆以及部队系统图书馆的占毕业生总数的78%;到情报所工作的仅占5%,留校任教的约占7%左右。以上这三个就业领域可理解为传统的图书馆行业,即包括图书馆服务领域及图书馆教育领域,这是当时吸收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就业部门。有90%的毕业生进入这一领域工作。相关机构如档案馆、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国家机关等工作部门仅吸收6%左右。

鉴于应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增大(约占毕业生的15 %~33.3%)的情况,为了更准确反映和比较毕业生就业领域状况和变化,特在表1各种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略去这一部分毕业生, 仅对分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归类统计,其变化见图1。

在1986~1988年,本科毕业生共190人,除去45名考取研究生外, 走上工作岗位的为145人;其中,从事各类型图书馆工作的占65%, 到情报所工作占17%,留校专业教师占10%,共计92%。这一比例与五六十年代毕业就业状况明显一致。

1990~1992年本科毕业生共207人,除去研究生31人, 走上工作岗位的为176人。其中到各类型图书馆工作的人数仅占12%, 到情报所的为13.6%,留校任教的比例有所增加,约占20.5%;以上3 部分共占46%左右。另外,进入国家机关(非图书馆、情报所)工作的占11%,还有18%到新技术公司、信息中心等一批新兴的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部门工作,5%进入工厂、医院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很明显,从90 年代初开始,毕业生就业去向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意义的图书馆情报行业的就业人数迅速下降,新的就业领域出现,并占有相当的比重。

1993年无本科毕业生。1994年和1995年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继续变化,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因为94届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因此,造成读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占33.3%。如果仅以就业毕业生人数统计,进入图书馆、情报所工作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25%,到国家部委机关工作的占20.8%,到新技术公司、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的占29%,另有20%进入新的就业领域,如银行、法院、报社、工矿企业以及医院。1995届毕业生就业领域又有所拓宽,进入图书馆、情报所工作的占27%,进入国家部委机关的占10%,新技术公司、信息中心等占17%,另有25%被更为广泛的工作部门聘用,如银行、商贸公司、电视台、报社、专利事务所、证券公司、邮政部门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通过毕业分配所获得的工作岗位并不固定。目前的就业变化表现为完全意义上的个人对职业的相对自主的重新选择。1986年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工作的共44人,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其中至少有21人调换了工作,离开图书馆系统。1987年科技情报专业毕业生共39人,9人继续读研究生,30人分配了工作,其中至少有18 人离开了毕业时分配的工作岗位。第二次就业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流向在目前经济领域中较为活跃的新兴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部门。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变动的原因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变动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变革密切联系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专业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按照教育学原理,培养目标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学情报学高等教育也必然体现并遵循这一原理。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受培养目标的制约。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其间,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窄到宽的演变过程。1920~1949年,目标是培养“供图书馆之任用”的专门人才[1],1949~1977年, 仍是明确培养针对图书馆这一社会专门文化部门的专业人才的专门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国家、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三大系统的馆员和本专业的师资、科学研究人才[2]。70年代末到80年代, 随着情报科学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与情报学教育结合。一方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基本沿袭传统的培养方向和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才。科技情报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掌握情报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报专业人才[3]。另一方面, 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推动,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开设了一系列反映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应用的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努力扩大学生知识面。80年代后期毕业生就业领域虽然仍以传统的图书馆系统为主,以及一定比例的情报领域,但已表露出某些新的就业领域前景的端倪。

近几年,随着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全国各图书情报院系均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培养目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提出图书馆学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管理人才”,毕业生的输送方向为图书情报界、新闻出版界、社科信息界。科技情报专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商业、市场贸易等领域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咨询、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规定:“为工商企业、党政机关、新闻出版、科教文化等部门的信息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信息咨询和信息系统管理,并具有科研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5 ]各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已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机构的限制,而面向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广泛的社会职业。同时,在人才使用规格方面,各校普遍提出要培养“掌握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技术的知识结构,应用型、复合型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强调对计算机现代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一体化和各学科综合化趋势,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知识,例如计算机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学知识、外语知识等,从事信息研究处理和决策咨询的意识和能力。

正是由于近年培养目标的更新与宽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采取的多学科、综合化改革趋势,使得毕业生就业的确不再囿于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大规模地向其他信息服务部门和相关机构拓展。

2.2 科技发展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变动也必然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原有的就业岗位发生变化,改造着传统的手工操作和服务方式。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等活动已从信息公共中心设施机构,例如图书馆、文献馆、情报所、档案馆等进入各类型组织机构,如政府机关、各系统各行业的事业企业单位、商业服务部门等。新技术革命在改变旧的就业领域的同时,也造就出一批新的社会职业,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信息服务机构,如统计与数据分析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信息革命的深入使得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迅速增长。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作为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信息管理人才的一部分,也就获得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和较多的择业机会。

2.3 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具体内容,是毕业生就业去向转变的直接原因。

解放后,我国长时期所实行的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也与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国家按计划招生,按计划培养,根据需要实行按计划“包分配”。

从1989年,国家教委开始实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新办法,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从而成为毕业生社会流向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从表1反映出的1990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明显变化, 正是国家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直接结果。

双向选择制度的实行对办学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办学质量将通过毕业生素质水平而受到社会的检验。一方面,用人部门在对毕业生的选择和实际使用中必然检验与评价专业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竞争,就业后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体验,又会极为真实地表现出学校培养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来自双方面的压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当然,毕业生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可能。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所引起的大学生社会职业选择心态的变化,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专业改革的影响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等等诸多因素,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了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趋势。

3 适应毕业生就业趋势,加快专业教育改革步伐

由于地区性差异和各校系教学资源发展的特点,全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则是有代表性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加快专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首先,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毕业生分配就业环节所反馈的社会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和认真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都很发达的国家。他们认为,毕业生就业市场行情的涨落反映着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它能左右大学入学新生的专业取向。美国高校迫于就业市场需要的外部压力,不仅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不断调整、充实、改进,而且在教学管理上采取较灵活变通的方法,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力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美国不同,目前不可能形成美国性质的就业市场,也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就业市场中的劳动者职业频繁变动的情况。但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客观的。这一客观变化必然对我们的专业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建立从社会劳动力市场和学术市场获得信息的系统,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揭示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明确专业改革的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第二,宽口径培养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处于灵活多变的人才市场下学生广泛就业和迁移专业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学科不断分化和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综合的趋势,科学技术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导致各种职业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化、大容量。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有意义的某一专业知识结构重新审视,对专业教育的内涵重新界定,并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调解学校人才培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变动性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而采用宽口径培养模式就成为解决诸矛盾的最佳途径。宽口径培养模式,即拓宽专业教育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长远发展的潜力,增加学生的适用性、应变性。

第三,教学活动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面对的是无法回避的新课题、新任务。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仍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例如90年代初美国IBM公司制造了速度约200亿分之一秒的氙原子开关,这一技术的成功使得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存贮在一块直径为0.3米的硅片上成为可能。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Internet 网的介绍等成为我们的报纸和专业期刊的热门话题。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革命的时代。为了使青年一代能够经受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学活动、教育内容应与逐步展开的信息革命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当代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具有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这里,重要的环节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科研活动往往集中反映和代表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主攻方向,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表现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用科研课题带动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与研究内容的更新和进步,给教学注入活力,而且能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应用现代最新技术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真实地感受到社会和技术变化对本专业的影响,得到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真实的理解。只有切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帮助我们从信息革命的书面文章和空洞口号中、从抽象的信息管理的时髦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利用和应付社会技术变化的影响,促进掌握本学科发展的能力。

第四,必须在人才培养单位和使用单位之间建立畅通渠道,密切协作关系。

我国几十年的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历史使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与图书馆、情报系统有着传统的多种形式的联系。当前,这种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使培养单位及时了解图书情报领域的变革动态与人才需求情况,并且有必要加强双方在实践和研究方面的协作。同时,毕业生就业的迅速广泛性使我们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与用人单位建立某种沟通渠道,从而获得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各种宝贵的反馈信息。

在美国,图书情报界对大学专业教育非常关注。职业界对专业教育的要求和建议往往通过报刊、杂志、学术性团体,甚至政府部门等各种途径反映出来,影响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十分明确的一点就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必须及时地调整、补充学生在校所受的训练。另外,在美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中,聘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1990年58所图书情报院校共聘请专职教师615人。 同时聘有兼职教师409人,占教师总数量的40%。1991年兼职教师承担了12 %的必修课和27%的选修的教学工作[6]。 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是沟通、加强人才培养单位和使用单位合作的重要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来稿时间:1995—11—29)

标签:;  ;  ;  ;  ;  

从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看职业教育改革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