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企业的八大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企业论文,大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一连串的知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这些企业受困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重大战略失误,则是它们受困的共同原因。本文列举事关企业兴衰的八个重要战略问题,并试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造名与造实问题
国内一些杂志连续报道了沈阳飞龙、山东秦池、三株公司等几家知名企业成败的经过。从他们的兴衰经历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轨迹,即成也造名,败也造名。
近年来,一批企业之所以能靠造名迅速取胜,我国人口众多和消费者的盲从性,为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能靠造名取胜。近年来,靠造名取胜的产品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效用的不可检验性;其二是效用的滞后性;其三是消费的奢侈性。
一些企业利用上述条件,通过造名而暴富,进而又诱使更多的企业加入造名的行列,结果使我国企业存在过度造名的现象。
企业要防止掉入造名陷阱,但也不是完全不要造名。既要造实,也要造名;其二,造实先于造名;其三,造实重于造名;其四,造名不能急于求成。
产品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迅速扩大,但以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三者高度统一为基础的名牌,则不是靠广告在几天之内能造出来的,而是由产品质量和口碑的相互循环实现的。在这种循环中,产品的质量是关键。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又是一个逐步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而是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经过一个漫长过程形成的。
据调查,100家世界级的名牌企业,其中36%的企业历史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至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至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只占16%。
二、专业化与多元化问题
80年代,我国不少企业是靠多元化起家的。通过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在90年代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企业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做减法,即将那些竞争对手很强大而自己又不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和经营项目放弃掉,使产业逐步收缩,最终集中在一两项市场前景较好、自己在同行中又最具优势的产业上,从多元化退到专业化。另一部分企业则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进一步做加法。
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然而,每个企业恰恰受制于一连串的有限:主要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知识、经验和所接受的信息有限;企业的资金、人才和社会关系网络有限,这二者就形成尖锐的矛盾。许多企业正是带着这一系列尚未解决的矛盾进入新的行业,在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和信息的前提下盲目决策;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在没有合适的人选的条件下盲目委任;在自己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之外盲目扩张。
既然企业在决策者的知识、所掌握的信息、社会关系网络、决策和控制能力以及企业的资金准备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有限,就应当把这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集中使用。在这方面,企业应当发扬钉子精神,同样的力量集中在很小一点上,这样才能钉得深。如果四面出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是力不从心,每样事情都做不深做不透做不好。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自制率已降到30%以下,而70%以上都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佳采购。这样,既降低了产品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研究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专业化的真正含义:就单个企业而言,所谓专业化,不仅仅要专在某一种产品上,而且尽可能进一步专在这一产品的关键部件上,集中在更小的范围,把它做深做透,做得完美无缺。
中国的市场很大。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市场里办企业,更应当选择专业化战略。面对这样的市场,哪怕是生产一个螺丝钉,只要市场份额占到一定程度,照样可以发大财。因此,与其在一个陌生的、自己没有把握的行业去冒险,不如把自己已经很熟悉的领域做透;与其四面出击搞多元化,不如把自己最具优势的产业做大,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资本运营问题
其实,每个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着资本运营。只不过,不同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不一样,资本运营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不一样。
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和在整个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可以将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为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或资金而进行的资本运营。
其二,为扩大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缺口而进行的资本运营。
其三,把资本运营作为副业。企业在从事产品生产或经营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抽调一部分人力,设置一个分支机构,专门从事诸如股票炒作、产权转让、企业兼并之类的活动。对这些企业来说,产品生产为主业,资本运营为副业。
其四,资本运营作为企业的主业或唯一业务。主要是两类企业:一类是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以资本运营为主业的企业;另一类是那些以控股和参股为主要职能的集团公司。
其五,把资本运营作为扩张规模的手段。近几年,不少企业通过企业兼并,通过参股控股,由一个不起眼的中型企业,一夜之间变成“儿孙满堂”的大集团。
上述五种类型的资本运营,对多数企业来讲,充其量只能介入前两种,即围绕闲置资产的利用和弥补资金缺口进而进行资本运营。把资本运营作为副业或主业,这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做得了的,硬要做,不仅会影响原有的主业,甚至血本无归。
至于第五种资本运营,一个企业应当把规模扩张做为手段,而不应把规模本身为目的。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规模应当服从效益。
四、募股与负债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补充资金。补充资金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募股,二是负债。
在募股与负债的关系上,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负债陷阱,而民营企业则面临着募股陷阱。
目前,很多企业通过负债的办法进行设备更新。但许多比较老的企业盈利水平普遍都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通过巨额负债进行设备更新,结果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于是,许多企业就面临着“不更新等死,更新找死”的尴尬局面。
对于这样的国有企业,设备更新和流动资金的扩充,都应当通过募股的方式解决。募股的前提是,以企业的实有经济效益为基础,以投资者愿意投资参股为原则进行资产评估。
如果说过度负债对于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已经是一大陷阱,则盲目追求募股和上市对某些民营企业来说也将是一大陷阱。
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界有两个重要变化:其一,为了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银根一松再松,贷款利率一降再降;其二,许多银行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态度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不是求着银行贷款,而是银行追着向他们放贷。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对负债似乎兴趣不大,而是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去争着上市。
尽管理论界仍在争论该不该让民营企业上市,但实际上毕竟有一批民营企业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已经上市了。有的民营企业上市后因获得巨额资金而迅速发展;也有的民营企业上市获得巨额资金后,不知所措,或者大量资金闲置,不得不将自己原有家业所获得的利润给股民分红;或者在项目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盲目投资,不但不能获得新增效益,还要将原有家业所获利润用于补亏。
当企业效益比较好、发展空间比较大、需要大规模融资时,作为私有企业的企业主,如果是追求个人资本的积累,想当大老板,自然要选择负债的方式。在这里不存在利润分享和股权分散的问题。
如果企业主不是追求个人资本的积累,而是追求企业总资本的迅速膨胀,追求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在乎个人资本的多少,而在乎自己的经营业绩,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那就应该选择募股的方式,尤其是要选择上市的方式。
五、两权分离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企业的弊端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通过改革,一大批企业因获得经营自主权而获得生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企业为追求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不惜让所有者大量亏损甚至高额负债。
经营者坑骗所有者的现象,在私有企业也存在。巨人集团和沉阳飞龙集团的失败,都与经营者坑骗所有者有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企业界为企业的两权分离呼吁了20年,到头来,两权分离竟分离出如此尴尬的局面。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应该分离,中国的企业应该由所有者支配还是由经营者支配!
实现两权分离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中国的企业应逐步由所有者支配转向经营者支配,这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摆脱两权分离的陷阱,并不是让企业重新回到两权合一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担当企业经营者。
改变企业家的买者,使企业家的买者由无心的所有者变成有心的所有者,这是把优秀人才选入企业家队伍的首要条件。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由政策有关部门代理。这是一种无心的所有者,即对企业的资产不是特别关心、特别操心、特别上心的所有者。由这种所有者选聘的经营者,往往不是真正的企业家,而是社会活动家或公关专家,甚至是既无经营企业之才、又无关心国有资产之德、贪图小利的庸人。
如果经营者的买者是私人股东或私人老板,他选择经营者的标准就不是人际关系,而是经营能力、经营业绩以及经营者对资产的责任心。其结果是,有心的所有者选择有才、有德的经营者。所以,所有者有心,这是中国职业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两权分离的重要前提。
所有者有心,不仅有利于把那些优秀的人才选聘到企业经营者的岗位,也有利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实现。所有者出于对自己资产的关心,自然会给经营者足够的利益,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经营者的高收入不仅有利于经营者的自我约束,也有利于充分挖掘优秀的经营人才。它可以使更多的人才,特别是使一大批有经营才能但缺乏资金的小老板变成高级打工仔,变成职业企业家。
健全的约束机制,是优秀企业家队伍成长的重要条件。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权力会滋生腐败。政府如此,企业也如此。我国企业两权分离后,之所以大量出现经营者严重坑害所有者的现象,重要原因就在于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力,甚至没有任何约束。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呈加速之势。然而,在经营者队伍没有大的改观之前,在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之前,企业股权的分散化和由此引起的两权分离,对所有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陷阱。
六、投机问题
投机一个重要特点是钻空子。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所谓钻空子,主要是钻价格的空子,通过价差发财。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投机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股市和期货投机;二是房地产投机;三是政策性投机;四是企业兼并中的投机;五是商品市场投机;六是广告宣传的投机。某些企业不顾自身资金实力,不将主要力量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而是过度造名,并希望通过造名一夜暴富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投机行为。
企业投机,的确有一些赢家。正是这些赢家,不费吹灰之力,一夜暴富,给许多企业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益。但我们应当看到:在投机活动中,赢家毕竟是暴富,正是以众多输家的暴亏为条件的。即使是少数赢家,也不是常胜将军,而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任何企业,不可能不研究投机,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点投机。只是我国企业当前存在着过度投机心理和行为,这种过度投机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将一大批企业引向灾难。
七、异地化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近几年我国有一大批企业是盲目多元化经营而走向失败,则我国另一些企业是盲目多地化发展而走向灭亡。
在我国经营企业,经营者往往要拿出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沟通人际关系。在一个地方,要把人际关系做透,即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个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是很有限的,每个企业经营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同量的费用开支和时间消耗,集中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把这个地方的人际关系做得很熟;如果同时分散在许多地方,结果哪个地方的关系都做不透,企业在哪个地方的外部环境都不是很好。
企业的多地化发展不是上策,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只能固守一地。许多企业或者因外部环境的限制,或者因产品本身的要求,不得不由一地走向多地,实施多地化经营的战略。如许多产品的运输半径有限,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市场,不得不就近办厂,由一地发展变为多地发展。
在我国,有不少企业因盲目多地化发展而失败。这种盲目性首先是由于经不起好项目、好政策的诱惑。
企业盲目多地化,与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和企业兼并也有密切关系。许多企业就是因为在全国各地兼并了不少企业,其发展地域不得不由一地扩张到多地。
企业异地化发展的陷阱,说到底是资产的非流动性陷阱。资金投到外地,如果项目失败,流动性越差的资产,损失就越大。
企业资产流动性最高的要算货币资本;其次是原材料;再其次就是设备。流动性最差的要算厂房。
异地发展降低风险的基本措施就是尽量使所投资产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为此,有如下不等式可供企业选用:建厂不如兼并,兼并不如租赁,租赁不如下单。
八、企业民主与独断问题
三九集团是我国办得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集团领导也把“一个人说了算”视为成功的主要秘诀。
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很多,在史玉柱本人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集团高层不存在制约机制。
三九集团“一个人说了算”走向成功,巨人集团“家长制的绝对权威”导致失败。正反两方面典型,给我国企业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企业决策制上,是坚持独断还是坚持民主。
一个人说了算要把企业引向成功,决策者至少必须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企业奉献的精神;第二,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第三,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能及时发现错误和迅速改正错误。
企业的决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方面的决策,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利益分配,特别是经营者利益方面的决策。有关企业利益分配方面的决策,交由职代会讨论是必要的,但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方面的决策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决策者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素质。这种决策是否科学不在于参与者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是否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否有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时,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