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的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柳晨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200241)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现象。其中,老年人随着子女迁移、流动,成为“老漂”,更是近年来越发被公众关注的现象。如何保证“老漂”群体更好地融入流入地的生活,不仅关系到“老漂”以及“老漂”一家的和睦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发展。系统分析“老漂”在流入地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对加快“老漂”融入流入地社会提出对策。
关键词: “老漂” 社会融入 社会
“老漂”,是指60岁以上随着子女迁移到异地的老人。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开家乡,奔赴异地并最终安家落户。相较于我国传统安土重迁的文化习俗,现代城市文化对人口的流动显得更为包容。工作机会多,城市基础建设完善,都市生活繁华,等等,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早些年出现的“北漂”“沪漂”的说法形容的正是这批勇于闯荡城市的年轻人。可以说,“老漂”正是年轻一代“北漂”“沪漂”扎根城市后的衍生现象。
如果说年轻一代的“北漂”“沪漂”是城市化建设的前台英雄,那么,为这些年轻人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老漂”则是城市化建设的幕后英雄。“老漂”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晚年生活以及整个家庭的稳定和谐,而一个家庭的稳定和谐则是一个社会整体稳定和谐的基础,因此,加快“老漂”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老漂”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心理孤独,主动边缘化
孤独感是“老漂”在流入地社会融入过程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尽管在一般情况下,作为随迁老人的“老漂”在流入地会与子女一同居住,从家庭关系上看,“老漂”与空巢老人相比更能拥有家庭的温暖。但是,在社会人际关系上看,“老漂”的处境却并不比空巢老人好多少。由于远离熟悉的家乡,远离亲朋好友,身处陌生异乡的“老漂”几乎丧失了原本的社会关系。而子女由于白天工作无暇顾及这些老人,导致他们在心理精神上的“空巢”。这种孤独感在由于忙于照料孙辈而难以拓展个人社交圈的“保姆型”“老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因人际关系单一造成的孤独感,“老漂”还容易产生主动边缘化的情况。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这些老人选择以旁观者的姿态来规避可能发生的不可预估的风险。同时,由于“老漂”对流入地的了解少、关注少、参与感低,他们对待流入地的情感态度无法像对待流出地一样,这也造成了他们的主动边缘化。
2.文化差异,社交范围小
文化环境的差异是人口在迁移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年累月的历史变迁中积淀下来的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比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行为习惯、思维语言、道德规范等。“老漂”面临的文化差异来源于两方面,除了因地域产生的民风民俗的差异,还有城乡差别造成的文化不适应。
提高生活技能可以理解为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包括对楼层住宅空间、社区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地区气候环境、饮食风俗等衣食住行方面的适应力。只有提高了在流入地的生活技能,“老漂”才会逐渐产生对流入地的熟悉感,继而产生归属感。培养兴趣爱好则是“老漂”实现个体增权的进一步体现。许多“老漂”起初随子女迁移到异地的主要原因是照顾孙辈,但是随着孙辈的成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如果不培养自我兴趣爱好,那么他们往往容易因缺少社会互动与联系而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不论是打太极、跳舞、唱歌还是书法、绘画、下棋,培养一种积极的兴趣爱好是十分有必要的个体增权途径。
社区是城市居民主要的空间聚集形式,社区为居民提供了基础设施服务,也提供了人性化的福利与帮助,是缓和社会矛盾与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单位。因此,社区在加快“老漂”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老漂”作为社区的居民成员,不管是否将户口迁到了社区,社区都有一定的责任关心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种差异则是由于城乡差别造成的社会融入问题。许多“老漂”来自农村,相较于鸡犬相闻的乡土生活,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在住宅设计、基础设施、作息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最基本的不同就是楼层式住宅限制了各家各户的直接沟通,减弱了传统农村乡土中存在的邻里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漂”人际交往的机会。
3.福利缺失,养老成本提高
2018年12月11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成功实施1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该手术填补了我省在胰肾联合移植技术上的空白。整台手术历时7 h,术后患者血糖等各项指标恢复平稳,目前该患者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住院观察。
首先是在医疗保险方面。我国现行的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内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覆盖了不同的居民,而这三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报销目录、报销标准、报销比例等多个方面均有差异,同时还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结算方式的差异。[1]而由于疾病的突发性、路程的不便性,“老漂”在就医时往往会选择居住地附近的医院,这就导致了“老漂”在流入地产生的医疗支出往往高于在原籍地。
其次是在社会待遇上。我国历来倡导尊老的传统美德,各个城市都出台了照顾本地老人的优惠福利,而老年优待证则是各个省普遍实行的举措。一般来说,优待证的登记条件是户籍在本省的年满60周岁的老人,对于户籍不在本省的老人则会要求常住满6个月以上或其他规定。有了优待证后,老年人就拥有了免费游览景点,免费乘坐市内公交汽车,优先就医,等等福利。而对于没有资格办理流入地优待证又失去了原籍地优待福利的“老漂”而言,他们间接丧失了这部分的社会福利。
二、加快“老漂”社会融入的对策
1.个体层面
“老漂”心理上有孤独感,人际关系单一、文化适应力下降,部分社会福利缺失,从某种程度上讲,“老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老漂”而言,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个体增权。所谓个体增权,“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2]对于“老漂”这样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在环境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自身的适应力又比较弱,导致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环境,因此,他们的个体增权需要从提高生活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去实现。
理论上,水权交易市场具有诸多优势。不过,鉴于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水权交易市场面临人权学说和公共信托学说的质疑。为了确保水权交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将水资源视为是公共商品而非传统的商品。水的公共商品学说可以有效协调人权学说、公共信托学说和商品学说,缺乏任何一种学说都可能导致水权交易制度运行不佳。
2.家庭层面
“老漂”现象的产生与家庭关系有着巨大的关系。许多老人之所以愿意远离故土来到异乡,是为了帮助子女分担养育后代、料理家务的责任。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中老人的比重占总数的7.2%,而专程为照顾孙辈而流动到城市的老人占其中的43%。[3]而“老漂”来到异乡之后,在尚未形成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之前,家庭又是他们主要的物质与情感支持力量。因此,作为“老漂”的子女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帮助“老漂”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土壤湿度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采用电位法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稀释热法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NH4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20]。
其次,子女应该主动帮助“老漂”拓展社交圈。尽管“老漂”对异乡存在陌生感与疏离感,但是流入地生活时间更长的子女,他们更了解社区、城市;应该主动带领父母熟悉流入地的风俗文化、城市环境,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介绍新的朋友给父母,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展社交圈。这样既可以弥补子女自身无法长时间陪伴父母的不足,也能够让“老漂”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本,提高对于流入地的社会融入感。
相较于在原籍地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随子女迁移到异乡的“老漂”基本都拥有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但是归属地与居住地分离却造成了这些老人无法享受本该享受的社会福利,造成养老成本的提高。
首先,子女应该为“老漂”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由于失去了以往正常的社交圈,加上身处陌生的异乡导致的主动边缘化,“老漂”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孤独的倾向,需要高质量的较长时间的陪伴。但是现实情况是,在城市奋斗的子女往往忙于工作,无法提供长时间的陪伴。既然在时间上无法做到足够的陪伴,那么子女应该从质量上提高陪伴的效率。一方面承担家务、照顾孩子,而不是做一个甩手掌柜理所当然地将远道而来的父母当作“保姆”。另一方面,子女应该多倾听父母的心声,多与父母沟通,及时解决父母在异地生活时遇到的困难。
3.社区层面
第一种差异在“老漂”社会融入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方言的隔阂。比如在江浙沪地区,本地老人在交谈时习惯用方言,而吴语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这就导致了“老漂”无法很好地与本地老人沟通。反之亦然,如果“老漂”来自吴语、闵语、粤语等地区并且不会讲普通话,那么他们在与当地人沟通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其次,社区应该构建和谐包容的社区环境,积极主动地邀请“老漂”参加社区活动,促进本地老人与随迁老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比如,社区可以积极利用老年活动室定期开展讲座、交流会、谈心会,举办才艺展示、兴趣班等活动。“老漂”来自天南地北,拥有与本地老人的不同的才艺与见识,加强老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有利于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社区整体的和谐共处。
首先,社区应该建立随迁老人的基本信息档案,完善社区对老人基本情况的掌握,为随时可能产生的突发问题做好准备。“老漂”也是老人,他们本该在户籍地享受养老福利待遇,但是由于迁移而丧失了这些权利,社区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无差别地对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一方面能在必要时候为“老漂”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社区的安全管理。
4.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漂”现象今后将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被这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打破,人口的流动会不断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老漂”这一群体,从政府政策与思想观念上对他们给予保护与尊重。
无论是何种工程的施工,良好的质量监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之一,所以,任何单位都不能对此工作出现轻视、怠慢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监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控,即施工前、中、后期三个重要的发展过程。要求相关监理单位人员做好对建设项目施工前各项准备措施和原材料实用情况的监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科学抽样试验样品,完善送检制度,保证抽查的样品具有代表性,保证检测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在第一时间停止施工,予以合理的解决措施,对于返工项目进行复测,保证施工项目安全合格;验收阶段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内容进行再次全面检测,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达标。
为了验证上述设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根据BOOST电路和电压控制环的设计,在Simulink中进行了相关模块的设计和控制环路的设计。相关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月辽源市中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0.8±4.3)岁,病程1~6年,平均(3.5±0.6)年;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0.5±4.5)岁,病程1.5~5年,平均(3.8±0.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首先是政策上。基于“老漂”的现实问题而言,政府应该在医疗制度和社会福利上进行改善。在医疗制度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董磊明认为,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和医保制度,以流出地医保作为统筹标准,打破异地医保的瓶颈,解决““老漂”族社保城市、农村“两不靠”的问题。[4]而在其他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户籍地的限制,为老人提供均等化的公共福利。这样的举措不仅能让“老漂”享受到社会福利,也能通过制度层面的改进间接促进人们形成无差别对待“老漂”群体的观念。
其次是思想观念上。要依靠新闻媒体的宣传与建构。新闻工作者要全面合理地报道“老漂”群体。有研究者指出新闻媒体在报道“老漂”群体时热衷于描绘矛盾与困扰,剥夺了他们幸福生活的权利,迎合市场需要选择消极的情感倾向,造成了人们对“老漂”消极的刻板影响,也对“老漂”群体产生了负面的心理暗示。[5]媒体是社会的凸透镜,折射出社会中的真善美好以及矛盾问题,新闻记者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传媒的力量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展示“老漂”的消极一面固然重要,这能够让民众与政府意识到这一弱势群体的需求与困境,但是媒体绝不能片面呈现消极负面的消息,一味否定“老漂”在流入地的幸福生活,全面地报道才是媒体对待“老漂”现象的正确方式。
三、结语
加强“老漂”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不仅需要“老漂”以及“老漂”家人的努力,更需要包括社区、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努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漂泊在异乡的“老漂”,是我们作为和谐社会成员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下的延续,更是促进整个社会稳定和谐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希望全社会都能意识到“老漂”群体的现实困境,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珉江,郭琳.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26-28.
[2]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78.
[3]郑佳然.代际交换:隔代抚养的实质与挑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14-119.
[4]甘皙.“老漂族”缺乏归属感 面临就医难 何处安放晚年[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3):31-32.
[5]申华.消极化新闻报道对“老年漂”的形象构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3(3):30-32.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6-0042-03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社会资本重建与社会融入的关系及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留下街道‘老漂’的个案研究”(2018R403022)。
[作者简介] 陈柳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变迁与媒介发展。
责任编辑:于蕾
标签:“老漂”论文; 社会融入论文; 社会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