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加工的三个层次_思维障碍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加工的三个层次_思维障碍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处理的三个层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级论文,中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处理教材的极大灵活性,这是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同一种教材,有着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即使处理方式相同,课堂效果也完全可能迥然有别。因为教者的投入状态、教学机敏等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不能将语文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是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样,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就变传授而为引导学生操作,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这是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前提条件。从低级到高级,我们将教材的处理分成三个层级,即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情绪感染的情感层级和思想观念形成的人格层级。这三个层级的完美融合便是语文教学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素质高度统一的根本保证。

一、思维训练的智力层级 这个层级要求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只能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读懂教材。教材是语言材料,语言是贮藏思维的,不过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才是语言的内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思维内容,去“复印”作者的思维轨迹,去分析概括,去归纳演绎,去筛选辨别等。这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材的重点与思维训练的重点并非一回事,思维的重点就是教材里思维密集的“地区”,比如质疑多、内蕴丰富的地方。教师应把思维训练的重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的思维密集区,多方设疑,从纵深角度拓展。二是所谓教学内容的密度和容量,就不能用知识内容的密度和容量来衡量,而应用思维的密度和容量来衡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殊不知这种面面俱到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什么印象也没留下。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达到质疑与考试命题的不谋而合,并且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二、情绪感染的情感层级 要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层级,还得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兴趣、情感、个性等。不然,思维训练就成为强硬的引导,使课堂生吞活剥,因而影响思维训练的效果。语文教材的背景是社会生活,这决定了作为语言内容的思维与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关系到情感和人格。思维的内趋力就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语文里的求知欲不像在理科里表现出强大的内趋力,情绪和性格激发的兴趣才是语文里特殊的力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的塑造、作文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极重大的作用。情绪感染是非智力因素中关键的一环,是培养自我意识及独立的思想的前提,是培养优秀人格的体验训练。语言材料的内容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思维与情感。即使是议论性的文字,也有着较强的情绪倾向,渗透着熔铸了人格的思想,不可能有冷漠的说理。教师要在思维训练的同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深刻地“复印”作者的情感轨迹,扮演教材里的性格角色,使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没有深切的感受,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不能成为体验的主体,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教师应在下面的几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教师的台词应是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具有典雅感人的风格。教师的语调表情应丰富生动,具有抑扬顿挫之美。教师的态势语,也应配合有声语言,具有表演的感染功能。这三者的结合就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教师也就进入角色扮演之中,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进入体验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有情感的高潮,教师要将思维训练与情绪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动模式”,即情绪推动思维,思维加强情感。而情感与富于形象性的情境分不开,情境的设置能调动想象,激发情感,而且启发思维。如在教学《背影》之前,可这样启发:亲人间的爱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最强烈?教师就根据学生在亲人遇到不幸的时候的回答,调动学生回忆,激发亲情,巧妙地引入课文。其次,教师要运用朗读和电教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朗读就是用声音传达出教材里的情感,使蕴藏在文字里的情感“直观”地表现出来,以感染学生。电教手段也是为了形成视听的直观生动的效果。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从而调动情绪体验。高尚的情感体验是形成优秀个性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文兴趣的源泉。丰富的情感是作文的潜在素质,是阅读与作文教学接轨的关键。为此,教师还应在情感训练中相机诱导,启发情感的迁移,将体验转化为现实的情感,培养高尚人格。不过,要达到这一高度,还得引进人格训练的层级。

三、思维观念形成的人格层级 如果要将情绪体验变成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得使之转化为观念。铸进情绪的观念才能支配学生,发展成坚强稳定的个性。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学生挣扎在题海中,成为做题的“机器”。这给语文教育造成极大的障碍,使考生的语文素质普遍低下。教师应在努力使学生变成思维和体验的主体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思想的形成是思维和体验的双重过程的结果,而且必须要生活教材的参与才能形成这一结果。思维的主体只是思索的主体,并非就是教材里思想的主体;情绪体验也是短暂易逝的,即使是生活中很受震动的体验,学生也容易淡忘。我们要在思维体验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思想内蕴,引进生活教材,诱导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即变教材里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将它转化为观念和人格,干预生活,影响自己的立身行事。在这里,教师应抓住情绪感染的契机,进行诱导,让学生体验到渗透了高尚人格的思想力量,模仿优秀的人格,进而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丰富的自我意识,以此支配命运,创造灿烂的人生。值得注意的是教材里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须在体验的状态下挖掘,切忌教师空洞的说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的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强硬灌输。这就触及引进生活教材的大问题,生活教材不能引入教学,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思想的主体的。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之后,教师可提出“杨修到底该不该杀”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杨修性格中“恃才放旷而又愚蠢”的性格,从而得出杨修之死根源不在曹操的忌贤妒能,而在他自己的性格。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否定骄傲狂妄的个性,塑造谦逊的人格。这里既是分析教材,又是学生对自我主体的思索;既培养作文能力,更培养高尚人格。事实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教材体验和思索主体,更没有自我人格的参与,教师讲得再动听,学生也不过是冷漠的旁观者。总之,人格层级是极富创造性的层级,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的关键环节。

个性的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发展和创造人生的原动力,而平常的人性则导致平常的人生。对语文教育来说,个性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以自我为观察对象而形成的意识活动,如自尊、自强、自立、情感、生存、竞争、职业等意识。这些意识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然后才能形成。教师的责任在于刺激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就得在教材处理上进入情绪体验和观念形成的层级,使学生自然地成为观照教材的主体,而且与学生生活珠联璧合,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塑造高尚丰富的人格。这个过程就是走进教材,然后走出教材的过程。前者是对教材的体验和思索,后者是对自我的体验和思索。不过,这只是理论的说明,完美的教学境界在于二者的有机统一。从作文的角度说,通过两级训练形成的自我意识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打开了学生观察感受社会人生的崭新视野,进而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作文。这就填补了教材从写作形式方面形成的写作体系的空白,构成了内容体系。总之最富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处理是将三个层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整体。

标签:;  ;  

中学语文教材加工的三个层次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