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论文_杨筱君

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论文_杨筱君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256200

写作是为成绩、为应试,还是为满足心灵、情感的需要,成了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让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有机结合,“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既有话可说、爱上写作,也可以在应试中从容自如,让两者相得益彰。

首先,在写作中构建心灵的“真诚”。叶圣陶先生在1924年的《作文论》中就提出了“我们作文,要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这一原则。巴金晚年撰写的《随想录》字字真诚,对自己以往写作中讲过的假话一遍遍自责、忏悔,并真切地呼吁“求真立诚”。读此书,既可体会巴金的赤子之心,也会被书中流露的真情所深深打动。而反观有的学生的习作,空话假话连篇,难以打动人心。如北京一考生《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王俊鸣老师点评到:

梦回,飘逸似仙人的盛唐,[“盛唐”何以“飘逸似仙人”?谁能解释?]绣口一吐,天下尽飘散着酒香幽幽的绝世呐喊。[“绣口一吐”这句话,仅我有限的见闻,在高考作文中已遇到好几次了。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仙,是酒入豪胸[“豪胸”?]啸出月光与剑气的李白。似仙,一袭白衣飘在月色中,举杯邀明月,我欲乘风与之共饮。抑或是清绝的诗僧寒山子,我欲伴之“倏尔过春秋,寂寞无尘累”的诵经品茗。然后离尘世,觉有情,与之飞抵无尽的彼岸,那是我精神上倾慕的远方,也是我挥动翅膀心欲往之的希望。

[这一段说“盛唐”。什么“绣口一吐……“酒入豪胸”,“啸出月光与剑气”,不知是哪位文人的杰作,竟然如此具有诱惑力?因为是抄来的,其实也未必了解其含义,所以堆积而已,写李白的几句话完全是混乱无序的。忽又说到寒山子,且表示“欲伴之”,“与之飞抵无尽的彼岸”。你真的要“离尘世”吗?不说自己的真心话,必然导致说连自己都不相信、不明白的胡话。]

空话假话连篇,连自己也打动不了,怎么去打动别人?“真善美”中“真”排首位,它是人的一种高贵品格。只有在习作中用“真诚”二字要求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倾吐心曲,既有话可说,又会以真情拔得头筹。

其次,在写作中让学生的心灵“轻舞飞扬”。写作需要想象力,无想象力的作品是枯燥的、干瘪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想象力的激发会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让学生的心灵随之荡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视孩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他写道:“我们欣赏正在扬花的荞麦田,我们聆听那犹如竖琴演奏的蜜蜂的嗡嗡声,我们洞悉了言语的细腻……儿童们写作文,写诗。” “由美激发的灵感表现出更多的个人特征。……每个人都以大自然为题创作自己的小故事和诗歌。” 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下才思喷涌,笔下的文章也会随想象而摇曳生姿。这一过程让孩子敞开心灵之门,乘着想象的翅膀“轻舞飞扬”,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模式化强,说教性强,很少注意到要培养写作的想象力这一问题,甚至还有打压现象。

如同三毛在《拾荒记》中描写的那样,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在大街小巷游走玩耍的街头小贩。但老师的大红叉无情地剥夺了她的想象力;当她胡乱地写到“我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时,老师才感动地批了个“甲”。这种从生命中流淌出的原汁原味的想象,却被老师无情地抹杀了。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下,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用心灵无所不至地与古往今来的万事万物进行对话和融合,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充裕,再用文字加以记载,在快乐的写作中让心灵“轻舞飞扬”。

第三,用写作让学生心灵“诗意的栖息”。写作,正是满足人们情感宣泄的工具。写作,是人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越是高层次的人生,越离不开写作。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中讲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写作正是人们找到精神皈依、情感寄托的主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应突显一个大写的“我”,即写作中的自我体认、自我现实,让写作真正成为生命的寓所和精神的家园。

如张迎男同学在《又是春归时》中写道:

雨依旧不急不慢的落下来,浸入我的头发,我感到有些凉。心里忽然闪过小时背的一篇课文:“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下吧,下吧,我要开花。”抬首再看那花,依旧是浓烈的绽放,没有矫饰,没有萎靡,只有一种喷涌而出的热烈生机,灼痛了我的眼睛,流下泪来。

我不要,不要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春天,不要阴冷,不要潮湿,不要尘埃,不要褐色的荒凉和寂寞的角落。我要阳光,要向上生长的力量,我要像花开疯了一般浓烈的生活,我要这一季的春天!

转身向教室跑去,雨斜斜的打在脸上,虽然狼狈,但很痛快。我知道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我要为了春天而努力成长。就和那些晦暗的心境道别,因为春天的回来,心里豁然开朗!

文章描绘了小作者的心理由阴暗走向光明的过程。那生长的力量、坚定的信念不正是她精神最好的寄托吗?教学中应鼓励这类文字,让学生的心灵在文字表述中诗意地栖息。

应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写作中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快乐,演绎属于自己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 刘国正 主编 《叶圣陶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P229。

[2]苏霍姆林斯基 著 黄之瑞 译 《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266-267。

论文作者:杨筱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写作与学生心灵的建构论文_杨筱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