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视剧的审美特征_电视剧论文

当代电视剧的审美特征_电视剧论文

近期电视剧创作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近期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733X(2000)01—0086—03

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与定位

中国电视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起始于1958年由当时北京电视台直播的话剧《一口菜饼子》,但其真正获得迅猛发展,却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20年来,广大电视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使中国电视剧事业突飞猛进,旧貌换新颜。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一个种类。10年前,关于电视艺术是不是艺术,评论界还有所争议。而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电视艺术”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的重要一脉,写进了国家正式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批准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一事实说明电视艺术已经作为一门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美学风貌的学科,引起了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中国,电视剧及其他样式的电视文艺节目已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比例的60%以上。一部如《渴望》、《水浒》这样的电视剧,都能激起席卷数亿观众积极参与的鉴赏热潮,产生极好的社会效应。荧屏上的电视剧,构成了当今大众观看的最通俗易懂的叙事文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电视剧在内的电视文艺在整个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因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而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科学地总结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整体创作态势和美学特征,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把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这不仅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整个人类的文化,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走进“平民生活”的取材倾向

电视剧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的,它有着广泛的受众。那么,给老百姓看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讨论的“写什么”。我国的电视剧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一度发生过偏离。这种偏离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远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乐意把镜头聚焦于少数“大款”、“大腕”、“大家族”们的身上,表现他们在商场上、情场上、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与荣辱兴衰;场景多集中在高档饭店、高墙大院或豪华住宅之中;人物动辄出入于高级轿车,一副潇洒倜傥、风流富贵的气派。电视剧里或多或少流露出的“豪门气”、“贵族气”,只是给观众们制作了一幕幕“贵族”梦,让老百姓觉得这些人事气息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这种“贵族”故事在电视剧中的一度兴盛是电视剧题材上的误区,是迎合曾经流行的高消费显阔气的时髦,迎合世俗的发财梦想的一种题材偏向。它既不是什么艺术的“超前”意识,也不是什么“浪漫主义”手法,而是一种媚俗观念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反映。近些年来,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从近期播出的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来看,题材的大众化、平民化构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明显特征。比如《浦江叙事》、《车间主任》、《选择》、《平平常常的故事》、《岁月长长路长长》等作品,把镜头聚焦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现实,关注普通工人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的处境与选择。与此同时,一批反映当前军营生活的作品,也登上荧屏:《大漠丰碑》、《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驱逐舰舰长》、《有这么一群兵》。这些电视剧生动地表现普通官兵的生活情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创作思路。从生活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就必然会更多地把镜头从极少数的远离大众的“贵族”身上移向普通贫民。像《儿女情长》、《男人没烦恼》、《校园先锋》、《大学女生》、《燃烧的烛光》、《党员二愣妈》、《他那一片天地》、《午夜有轨电车》等作品,或描写普通市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世界,或表现普通教师、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理想、价值观的深刻变化,或表现普通大众在现实生活中颇具代表性的喜怒哀乐等等。平民化的题材中蕴涵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散发出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既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又贴近了老百姓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不由自主甘心情愿与剧中主人公呼吸与共。

所谓艺术的“大众化”,并不是迎合某种世俗潮流,给大众制造可望而不可及的发财“梦想”,制造不切实际的“富贵”奇观,以诱惑人们的物欲。所谓“大众化”,首先在于关注大众的生存方式、再现大众的生存现实与精神境遇,表现大众的思想情感、发掘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使作品在题材上、情感上与大众有一种血肉关系,这样的作品才能找到真正的“知音”。虽然对于电视剧的“大众化”并不能仅仅从作品描写的人物上理解,但反过来说,对“大众化”的理解是不能离开这层意义的。很显然,题材的“平民化”趋向,使更多的平民成为作品的再现对象,是电视剧近年来在题材上的变化之一。与题材的平民化趋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注重人的高尚情感的发掘

一部《和平年代》感动了不少人。作品描绘的是一代为理想献身的军人,尤其是主人公秦子雄表现出来的作为现代军人身上最珍贵的、似乎远离我们已久的理想主义精神,犹如世俗环境中的一道光芒,使人们产生了精神上的审美共鸣。人是需要精神追求的,是需要理想的,否则就如行尸走肉。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而是更本质地体现于他的精神境界,体现于他的品格与情操。如果说秦子雄身上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那么,人们更应该感悟到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深植于我军灵魂的品格。它既体现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体现了我军优良的精神传统基础,所以才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对“和平年代”军人价值的表现,对军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使人们从军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了一种绿色的清新与活力。除了《和平年代》,还有《红十字方队》等一些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几部作品联袂而至,明显增强了电视剧对人的高尚情操的发掘与表现。

注重从平凡的生活中,从普通人身上发掘高尚情操,表现人的优秀品质,是近期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像《车间主任》、《选择》等展现国有企业改革的作品,表现了工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坚韧承受精神,表现了他们为国家、为企业分忧的朴素情感。我们知道,历史的前进是无数劳动者努力奋斗的结果。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工人身上那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看到他们的豁达的心胸。实际上,在中国普通民众的身上,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正是我们民族的道德基石,是历史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党员二愣妈》的那种“愣”劲,被斯琴高娃表演得栩栩如生,不着痕迹,充分表现了一位农村妇女的耿直、憨厚、泼辣。这一个“愣”字,就是她的性格、品格的最好的概括,就是她的方正之“心”的写照,所以她学不会阿谀奉迎,学不会圆滑世故,而处处表现出她身上那种来自黄土地、来自老百姓、来自于良心深处的“憨”劲与“愣”劲。这“愣”劲恰恰是一种对公正公理的执着。无独有偶,在《他那一片天》中的王振举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耿直的“倔”劲,是一种不为个人私情私利所动的原则精神。这种“愣”劲和“倔”劲看来好像“不通人情”,又“傻”又“憨”,实际上,它恰恰通向了一种公正的情理,只是不通私情私利而已。而《黑脸》及《人间正道》尤如两首“正气歌”,洋溢着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关于历史题材,有那么一段时间,电视剧热衷于达官富宦、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的故事,致使“皇帝戏”、“宫廷戏”充斥荧屏,极尽豪奢华丽与尔虞我诈。这是电视剧创作中曾时髦一时的“贵族气”在历史题材中的表现。我们知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应仅仅热衷于展示民脂民膏堆积起来的那种“封建华贵”,而应当真正表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表现我们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凝结而成的那种人文精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历史题材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开始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表现,侧重于历史或文化史上有独特贡献与创造的优秀人物的塑造。如《弘一大师》、《司马迁》、《林则徐》、《马寅初》等作品,通过这些多灾多难的人物命运,表现了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他们“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人格精神,他们求真、求知、求道的理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这些才应该是电视剧努力发掘的优秀精神遗产与高尚人格。“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艺术表现真、善、美的客观要求,它体现了人民大众对高尚精神的审美热忱。

四、叙事的“平实”化发展

电视剧的表现方法其本质在于叙事,在于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综观近期的电视剧发展,与题材的“平民化”倾向相伴随的是叙事的“平实化”。首先是摆脱那种人为地追求“戏剧化”效果,摆脱叙事上华而不实的技巧游戏。电视剧当然就该有一个好故事,这是电视剧成败的重要因素。但什么是“好故事”呢?是不是只有那种悬念叠出、离奇曲折、跌宕起伏才算是“好故事”呢?不能否认,电视剧曾经在“好故事”上存在着误区。为了追求悬念、曲折、跌宕等戏剧效果,不仅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极尽“巧妙”之思,而且在叙事上极尽“技巧”之能,以致于电视剧给人一种“巧”过了头的虚假之感。应当说,这是电视剧在叙事上的一个误区,也是和题材上的“贵族化”相适应的。近期以来,随着电视剧题材的“平民化”,随着生活内容的充实、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加强,电视剧在叙事上也渐趋朴素与平实。如《他那一片天》、《党员二愣妈》、《午夜有轨电车》、《红十字方队》、《遵义会议》、《儿女情长》、《人间正道》等作品,或表现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或表现出纪实性的美学意味。散文化或纪实性是对那种人为的“戏剧”性的反拨,电视剧《水浒传》,虽然内容决定了它有相当吸引人的情节,但它在叙事上没有卖弄技巧,没有“过头”之感。就场景布置、人物表演、镜头运用而言,可以看出导演对审美真实的重视,对叙事的朴素、自然、流畅的美学追求。它在电视语言的理解上、对电视叙事艺术的把握上应该说在几部古典名著的电视剧版本中更接近于电视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更“电视化”,更具有电视艺术所要求的“艺术真实”感。

什么是“电视化”?什么是电视的“艺术真实”?人们都知道,电视语言虽然是综合性的声像语言,但镜头语言应当是电视语言的核心。也就是说,视觉语言占据着主导地位。所谓“电视”,正是从“视觉”语言上来命名的,所以,电视主要是镜头语言的艺术。电视通过镜头叙事,它的最大特征是“纪实”,是“眼见为实”的审美需要通过镜头(眼见)得到实证。电视剧无非是通过镜头来记录演员表演的故事。镜头的“纪实”性对演员的表演天然地具有一种自然、真实的要求;另一方面,电视剧作为一种“剧”,它与戏剧的根本区别是在生活实景中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它不是通过虚拟动作的表演完成叙事,而是通过生活化的表演完成叙事。虽然都是表演,但电视剧对“表演”的要求是达到“无表演”的境界,即达到自然而然、如朴如实的境界。这种表演实际上是对生活化的一种艺术还原。那么,从电视镜头的纪实本性和电视剧表演的特性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剧对于生活化的、自然而然的艺术真实的要求是所有表演艺术中最为苛刻和严格的。电视剧通过虚构与表演的艺术途径能够达到纪实的审美效果,才是电视剧的高境界。所以,电视剧的叙事最忌讳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技巧”痕迹,而应当是寓奇于平、寓虚于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实化”并不是平庸乏味、平淡无奇,而是电视剧叙事艺术逐渐自觉、走向成熟的表现。

综上所述,从电视剧近期显露出来的三大审美追求,可见电视剧整体上的现实主义美学趋向,可见电视剧创作中克服浮躁、虚假、娇情的努力。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电视剧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粗制滥造与胡编乱造之作,仍然存在着不是在提高人的审美趣味而是在降低人的欣赏水平的庸俗之作。因此,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要求我们不断克服电视剧创造上的浮躁之气,克服庸俗化倾向,使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能够更自觉地融化于电视剧创作。

收稿日期:1999—08—10

标签:;  ;  ;  ;  ;  ;  ;  ;  

当代电视剧的审美特征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