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党建论文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党建论文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新时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初步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与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它更系统化和完整化。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前,在拨乱反正中端正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开始形成

五十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我们不能正确地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党的建设、发展、巩固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以及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全面地遭到破坏。“文革”结束后,我们党在党建问题上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的建设转上正确的轨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积极正确地解决了这一历史性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思想前提;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使用,确立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政治路线,这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轴心;重申了民主集中制和反对“个人崇拜”的根本组织原则,确立了邓小平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保证。这样,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的建设重新获得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标志着党的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开创,使加强执政党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问题日益突出。1980年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6页。)的问题。一方面,因为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已经初步形成,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保证这条路线的贯彻执行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的问题,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探索中使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任务。认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群众。”(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7页。)这就是说,适应新时期党的任务的需要,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这一思想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后所提出的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各方面理论都是由此引发而展开的。

1982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了党的建设经验,鲜明地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五个根本问题,即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必须建设好执政党的党风,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清除腐败变质分子;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从各方面保证它们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就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在党的十二大前,我们党既在拨乱反正中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开始思考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轮廓和主题初步形成。

二、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前,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诸方面不断提出和展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已经开创,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出现,无论社会上还是党内,思想都日趋活跃,日趋复杂,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日益广泛地侵入到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冲击着我们党长期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冲击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党和国家机关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逐步滋长起来。加以苏东剧变的影响,有许多问题需要党作出回答。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执政党应该怎样进行自身建设?便成为这一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的重点。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第一,进一步探索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使党的任务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作中心的转移。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整党的决定,邓小平要求:“我们一定要搞好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比十二大提法更为具体。在此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一定要适应改革的要求,把我们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建设好,使我们党“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进一步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要求,是执政党建设目标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党章。党的十二大适应国家历史转折的需要,重新制定了新的党章,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性质、指导思想、最终目标、组织原则、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原则等,成为党在新时期工作和建设的基本依据。

第三,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

思想建设上,最大的发展就是逐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此外,强调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党的宗旨以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增强全党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对于党内思想斗争,纠正了过去一些“左”的提法和做法。“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组织建设上,提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新思路。强调突出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民主权利;二是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持全党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三是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避免决策失误;四是提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途径,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建设。在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新观点:倡导新的用人观点,重在表现,重在实绩;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强调改善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提出新的用人标准,“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

作风建设上,实行从严治党的方针;提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抓起;要求标本兼治,教育与严惩相结合,专门机关与依靠群众力量相结合;反腐败要持久,要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制度建设上,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邓小平第一次阐述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执政党建设理论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决了这个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把坚持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完善丰富这一理论结合起来,成为新一代领导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结合新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使其逐步完整化、系统化。突出表现在:

第一,对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更完整、准确、具体的表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总结了十多年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的实践,提出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五大又把它丰富完善为“80字建党纲领”,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时期党建的总目标。这一表述,包含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团结统一原则、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先进性和党的领导责任六个方面要求,从总体上完整地回答了在当代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既重申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又具有新的创造和时代特点。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执政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正确提出,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而且对世界共产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强调“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指导思想。以改革精神建设党,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主要精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根据这一精神,提出了“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加强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要认真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注:转引自中组部《组织干部轮训讲稿汇编》第312页。)具体地讲,就是要根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考虑党建工作;围绕贯彻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实践开展党建工作;用促进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尤其是经济建设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这就使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在不断解决新形势下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三,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把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概括为七个方面。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关于纠正长期“左”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关于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关于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关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的纪律性等。勾画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总体轮廓。

第四,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部署。一是思想建设上,确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并配合这一要求,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再版一、二卷,在全党开展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工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二是在组织建设上,提出要突出抓好三个环节,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提出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制度来保证组织上的统一。三是作风建设上,提出分阶段进行反腐败的任务,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制定完善了有关党内纪律条规和行为规范。把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进行整体部署,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表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样,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经过几个阶段的逐步发展,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是整个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基石,党的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其灵魂和主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是其四大支柱。一条不靠政治运动,而靠正确的政治路线、靠加强制度建设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路子正在开辟。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建设理论。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不断发展、创新、完善的。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没有丢马克思、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但是还必须结合新时代要求,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在建党方面前人没有解决的课题,形成了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当然,这一理论还要在今后新的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标签:;  ;  ;  ;  ;  ;  ;  ;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