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党对论文,中国先进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2)02-0017-0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即对中国文化建设问题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文化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线,开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曾高度评价五四运动,指出五四运动作为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1](p.558)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涉及当时农村广泛的文化问题,并将“文化运动”作为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所做的十四件大事之一,作了热情的记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指示中,在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论述中,以及在《实践论》、《矛盾论》中,都把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军事不可分离的要素,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文化战线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文武两条战线中的一条。《新民主主义论》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相对,从多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论联合政府》进一步将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项建设任务提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他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确定文化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作了社会结构定位。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pp.663-664)第二,他将文化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确定是什么历史阶段上的什么性质的文化,对文化作了历史定位。如果说文化的社会结构定位是对文化问题的横向考察,那么文化的历史定位就是对文化的纵向考察。毛泽东将上述两种考察方法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复杂的文化现象作了科学的分析。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1](pp.694-695)“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1](p.695)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反映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并为其服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当时“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1](p.706)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对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保证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方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在科技领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和组织发展科学技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造了一种把科技教育、科技研究和经济建设三者密切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成为我们党在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科技之路。当时,边区中央局公布的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曾大力推崇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在纲领的倡导下,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高潮。延安各机关组织了“自然科学普及小组”,建立了学习制度,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每日两小时的学习时间。当时延安还针对民众中存在的迷信落后思想,开展了“科学大众化运动”。[2]
在教育领域,毛泽东指出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昔日边远偏僻的文化荒漠延安,成为革命教育的中心。到1946年,陕甘宁边区小学发展到2990所,在校学生近30万,还有中学7所,并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等各种院校。各根据地干部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学员,以后大多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在文学艺术领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总结了自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并根据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实际情况和新的时代要求,对文艺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一系列方针大计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论述。在《讲话》的指引下,解放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前线,深入农村,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努力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创作出大量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解放区文艺更加丰满壮大。《讲话》还通过《新华日报》、《群众》、《新文化》等报刊以及香港的灯塔出版社,在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广泛传播,给国统区进步文化界以深刻影响。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在黑暗的中国给中国人民树立起了思想文化的灯塔。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期探索
解放战争时期,在迎接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毛泽东及时提出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指出在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之后,要在紧紧抓住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的同时,必须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随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他探讨了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提出应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国家。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立了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他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文化工作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宣布,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他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注意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1958年12月,针对“大跃进”以来拔“白旗”、批“白专道路”、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在知识分子中进行了许多过火的和错误的批判的倾向,毛泽东指示要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对建国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中就文化建设问题指出: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一九八○年,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三十二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3](pp.165-16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但是,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靠我们党自身的力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坚定不移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鲜明地提出,我们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其理论基础,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状况,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用两个文明建设理论指导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他在1979年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p.208)其后,邓小平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他多次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5](p.144)“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5](p.154)这些论述,振聋发聩,在全党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表述为“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决议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从“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强调:“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各部门制定政策,都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都总结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肯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精神状态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对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对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3]_(pp.417-418)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6](p.375)
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主要运用两个文明建设理论来阐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五大这个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和发展看作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愈益重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的改革发展作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的使命和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这些“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p.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要求我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迅速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提了出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地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并列,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五项内容之一。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经过充分讨论,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了系统论述,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对我国发展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更高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随后,我们党根据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研究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探讨文化建设如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为之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的使命和任务,也使我们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更为具体的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我们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愈益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8](pp.558-559)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9](pp.33-3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发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四,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论述文化建设问题时正式运用了“文化产业”概念,将其与“文化事业”概念相对应,对两者作了明确区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8](p.56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9](p.3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第五,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9](p.3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六,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8](pp.561-56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9](p.3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七,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肯定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对外开放的成就,指出,我们“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全会也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进一步强调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其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成就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在科技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教育领域,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0]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事实说明,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历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充分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取得愈来愈大的成就,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会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会不断得到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与时俱进、日趋繁荣,发挥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