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选择_军事论文

三维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选择_军事论文

立体安全观和中国的国家安全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2)05-0032-03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的学者提出“主权过 时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角指出当今国际关系中起推动作用的不再是权力与安全问题。显 然,上述理论中没有一个能全面的反映当前国际关系现实的复杂性和所有特征,每一理 论只抓住了其中某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民族国家和国家安全仍是国际政治理论研 究的核心问题。本文着重对立体安全观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安全和立体安全观

安全是指个体的生命、躯体及其外在所有不受外界力量、特别是暴力的侵犯和损害。 就一个国家而言,安全就意味着国家的边界、居民、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受侵 犯和威胁。谈及国家安全,可以把国家安全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是指 领土完整,即主权不受侵犯。威胁主权安全的主要是外部的军事威胁。恐怕这已经是定 论了。非传统安全即除了传统安全以外的危及一国安全的全部因子,其中应包括:经济 安全(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货币安全、财政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 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跨国犯罪、核扩散、民族冲突、跨国移民等。似乎这些非传 统安全因素与传统安全因素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客观事实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 安全是相互联系的。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非传统因素经常可以演绎成为危及传统安全 的重要因素,即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样,构建立体安全观就提到国家安全的日程 上来。所谓立体安全观就是把整个影响国家安全的诸因素从不同的立体空间维度去审视 ,削弱各维度中的不足因子,使各维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战略 最优化的目的的一种安全观。因此,必须树立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立体安 全观。这是由时代历史背景决定的。即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得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地位提 高了。确立立体安全观,特别是重视非传统安全因素,必须对与传统安全有关的思维方 式、范畴和概念进行再认识。首先是关于主权问题的认识与处理。古典主义认为,主权 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对于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区别于国内的地方行政区或 国际上其他实体的重要标志。因为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利的独立性,所以主权在国家 安全中当属中心地位。

尽管传统主权观仍居中心地位,但同时它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尤其是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这种表现尤为突出,个别西方国家提出“模糊主义”的说法,这 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个别西方国家可以借此来干涉他国内政。比如,在两大军事对抗和 意识形态对立土崩瓦解之后,曾经掩盖在两极格局之下的国家内部矛盾日益突现,国内 不同民族的矛盾的激化被西方大国抓住并成为其干涉他国内政之口实,其本质是该地区 特殊的战略地缘位置和石油资源是西方大国行使其霸权行径的资本之一。与之相类似的 事件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还会出现,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却无一例外。因为这 样或那样的原因,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各种国际制度和规范,以及日益增多的国际干预 行为,已经是各个国家控制本国事务的传统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的“强制性”贷款方案,都超越了古典意义上的主权。客观上,经济的一 体化是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一种最大限度的超越。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的是挑战大于 机遇,面对这种“双刃剑”效应,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只是采取一种趋利避害的对策,希 冀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失寡获多。而一体化恰恰又使各国的贸易和投资构成一种相互 依赖的态势,最终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样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为 立体构成的相互依赖机制,其实是对一国主权利益的延伸,同时就是对主权的掣肘。最 明显的例子就是国际危机的“漫延性”,一国的经济或金融形势恶化可能成为另一国国 内经济政治及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此外,有许多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毒品 、难民、走私、核扩散、恐怖主义、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更是21世纪主权国家面临的 一种新的立体性挑战,这些都要求人类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加以应对。因此,对 我们所关心的国家安全问题来说,传统的主权观在考量国家安全时已经不够了。当然, 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既要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又要实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国家从 理念上树立立体安全观。

二、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

1.经济安全。

所谓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经济化,它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 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1]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产生实质是源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构成支持的 因素的创新和发展,比如说: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等,我们可称其为新技术。新技术对 一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可谓史无前例,所以,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必须具有前瞻性,与 此有关的观念、设想、技术手段的滞后都将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并 且在短期内无法消除。

笔者认为,经济安全是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护正常和良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秩 序,不仅要有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健全的经济允许体系,而且要加强地区和世界 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共同创造稳定安全的外部经济环境。

加强经济安全的根本途径是在不断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国 际竞争力,同时处理好同大国的经济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在日益全球化 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上,保护国家的经济主权与正当权益,保障战略性资源(如石油)来源 的安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投机盛 行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推动国际金融合作,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头等大事。

2.台湾问题和周边安全。

国家安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的统一,这是世界上所 有主权国家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中国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作为 其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台湾是中国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 一方面尚没有解决的一大问题,反对国内外分裂势力分裂祖国,防止台独倾向进一步发 展,成为现在和今后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

要谈及台湾问题,就必须谈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尤其是美国新一任的、仍以“冷战思维”为其指导思想的政府的上任,从某种角度上说 台湾也是冷战的遗产,现任美国政府的海外政策是同时兼顾欧洲和亚太,而台湾又是美 国亚太政策的重中之重。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明确表示,“ 那并不是为了一个分离的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4]从此 可见一斑。此外,在政治上,美国的对台政策中仍有明显的支持台湾“民主”来遏止其 演变的意图。在军事上的用心更是险恶,美国明显妄图使用曾拖垮前苏联的军备竞赛的 方式拖垮中国,最终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军备竞赛是一种原始但却非常奏效的一种方 法,许多情况是因为不知不觉中陷入“竞赛”的圈套之中。比如台海两岸军事对峙,双 方相互不信任,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为获安全,双方都力图获得军事上的优势,但军备 竞赛是互动的,无止境的过程,一方的军事优势很快被另一方同样的扩军努力所打破, 因此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我国周边军事安全的压力明显增大。在亚太地区美国通过实施美日合作研究 和部署的“战区防御导弹计划”,以及由美国导演修订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把美日军 事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并利用冷战时期构筑的美韩、 澳新美等军事同盟和《对台湾关系法》,以及1999年5月27日菲律宾参议院刚刚通过的 菲美访问部队协议,企图构筑北约式的军事同盟,形成了北自日本,中有菲律宾,南到 澳大利亚的一条围堵中国的防线,而且美日、美韩、美澳、美泰、美菲等国每年举行联 合演习有日趋频繁之势。中国为威慑台独“势力”,有节制的发展军事力量,使自己的 弹道导弹、战舰等实现现代化,却被中国的一些邻国视为安全威胁,便有“中国威胁论 ”、“黄祸论”,有的甚至认为中国想称霸亚太,美国利用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担心,刻 意对“中国威胁论”进行渲染,使中国周边的舆论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西、北的安全也 面临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第一个因素与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有关,从近几年 国际安全环境发展情况看,由民族矛盾引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已成为影响国家生存 与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今后世界不安定的重要根源,在新干涉主义的旗帜下,美日可能 将北约对付南联盟的手法“移植”到亚洲,这将给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无穷的后患。 另一方面,以科索沃战争为转折点,美国和北约新的干涉主义理论逐步成型,特别是美 国和北约对“科索沃解放军”这样一个极端派别的支持,以及随后在车臣问题上的立场 ,都会对各种分离主义产生刺激。中国西部安全面临的第二个不确定因素与印巴冲突有 关,围绕着克什米尔争端,印巴冲突已持续了50年,与过去的形式不同,今天的印度和 巴基斯坦很可能为了克什米尔进行一场失去控制的全面战争,对于中国来说,一场失去 控制的印巴冲突肯定会使中国的西部边疆出现紧张与混乱,甚至会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三、中国的国家安全哲学

在国家安全的历史发展流程中,已有种种的安全模式,国家应该做怎样的选择呢?

权力均衡(均势)和集体安全可谓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理论代表,一般地,理想的 东西往往不现实,而现实的东西又不甚理想,对国家来说,最佳的选择应当是既理想又 现实的东西。权力均衡作为安全的客观效果是国家安全追求的目标,但国家为达到这一 目标所作的主观努力却是进行权力竞争。而权力竞争在本质上乃是一种不安全的局面, 集体安全在成为全体成员的一致目标时可以实现安全,但因为一致不容易达到,因此集 体安全常常没有意义。单纯的某种安全模式不可能是国家有良好的安全环境,即从当代 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来看,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执行某种纯粹的战略,往往是在一些 问题上带有一种模式的特点,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则带有另一种模式的特点,或许这样做 才是国家安全最现实的选择。

要树立立体安全观,必须使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非常微妙的平衡,包括对外 关系中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平衡。国家安不安全,并不取决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而是取决于所有这些关系的总和是否平衡。一般地,国家可能在某些方面处于有利地 位,而在另外方面处于劣势,只有有利的方面能够制约劣势的方面,达到总体的平衡, 那样的国家就是安全的。

笔者认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核心是尊重主权,强 调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那么以和平 共处为宗旨的新的安全模式当上海五国模式莫属了。5年来,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卓有成 效的协商合作是“上海五国”机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上海五国”模 式的现实意义是寻求建立某种以非军事手段保证国家安全的集体安全机制,从消除五国 边境地区对峙局面,实现军事信任,解决边境遗留问题,到共同防范跨国犯罪活动,遏 止非法移民,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上海五国”框架内的安全合作为地区的稳定起 了重大作用。“上海五国”机制的成功运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安全观,建立了一种更为 符合冷战后国际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非军事同盟的安全模式,这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危 机处理和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都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的。

收稿日期:2002-06-23

标签:;  ;  ;  ;  

三维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选择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