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受众)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也是受众态度的形成、巩固和转变过程。
态度,是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识、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一般来说,态度一旦形成就相对固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因此,态度转变就相当困难。态度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个人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个体对凡是能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对阻碍其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就产生出一种厌恶的态度。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不断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3.团体关系。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体而来的,如出自同一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常有类似的态度。团体有控制成员态度与行为的可能性,对所属团体的认同感使个体愿意遵循团体的规范。因此,当一个人对其所属的团体具有认同感或忠诚心时,要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度便不容易。4.个人的人格特征。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比较容易了解各种赞成或反对的论点,而根据自己的认识决定自己的态度。智慧低者或依赖性较强的人则缺乏判断力,容易信任权威,被说服、暗示,改变自己的态度;有着强烈弄清事实真相愿望的人,对与他原先已有的态度相矛盾的知识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应,态度容易发生改变。
上述因素说明,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既有交往过程本身的影响,又有受众自身心理过程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态度的形成、巩固或转变,就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交往过程和受众自身心理过程来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与传播过程。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曾在他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了他著名的“五W”传播模式,即:(1)谁(who)传播?对传播者的分析。(2)传播什么(say what)?内容分析。(3)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4)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5)传播的效果怎样(with what effects)?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的思想交流过程。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信息、受教育者有关,而且与教育者通过何种渠道即教育的媒介,也就是教育的方式、手段密切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以理服人的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媒介和渠道大致说来主要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自控媒介和专题活动等。
人际传播主要是指两个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如公开或私下的谈心、谈话、电话交流思想、书信往来交流思想、家访等等。群体传播,是指在群体或组织之内,在群众或组织成员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有领导、有关专家或先进人物作专题报告、事迹报告、演讲、召开座谈会、精神传达会等等。大众传播是人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手段进行广泛的信息传播以影响受众的活动,如收看、收听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电视、广播,观看有关电影,播放有关录音、录像,学习有关报纸、杂志、书籍的有关内容等。组织自控媒介是组织利用组织可控媒介在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如利用内部刊物、内部报纸、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画、闭路电视、有线广播、热线电话、意见箱、建议箱等来反映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状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人物的事物,反映有关问题等。专题活动如举办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历史的事迹展览,组织成员到本单位或外地参观考察,组织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知识竞赛,对先进人物举行隆重的表彰、颁奖仪式或联谊会等。
在这几种传播渠道中,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由于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教训人的感觉,所以易于给受众留下亲切良好的印象,带有更多的人情味。同时,这种面对面的思想交流针对性强,能根据对方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并且能直接观察对方反应,了解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及时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交谈内容或当面作出解释和澄清。因而,这种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特别注重采用的一种方式。不要认为,只要在开大会的时候露露面,讲讲话,或者召开一些听取意见的中小型会议就可以了,也不要总在干部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同普通成员之间缺乏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就会造成两者间心理上的疏远,这样,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再好,措施再得力,道理再明白,群众对此也总是“敬而远之”。特别是当领导干部制定了某些不符合群众心理的政策之后,下级或群众必然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而当群众得到了某些利益之后,也会“端起饮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因此,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特别是要在小范围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力度,个人与个人的直接思想交流和沟通必然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自主性的提高,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仅仅人际传播一种形式还不够,特别是要进行大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要求利用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自控媒介和专题活动。这些形式影响面广,传播的速度也快,更能适应和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要求。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传播沟通渠道在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一同使用,但对于改变过去那种单一、枯燥的强制性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多样化,无疑可以适应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者的可亲、可信、可近
对于自己所爱戴的教育者,受众一般比较容易接受他所宣传的观点;而对于自己所讨厌的教育者的观点,则往往持排斥态度。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接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就必须抛弃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到可亲、可近、可信,增加情感浓度。美国管理学家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使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真正的热情,真正的主动……。”这种真正的热情和主动,靠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理上对感情的承认。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应经常同教育对象谈心,交流思想,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予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作为教育者本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还必须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如果教育别人是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那这种教育没有谁会接受。
2.“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传播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或听众认为有某种意义的相似性,听众就会把传播者视为一体,从而能提高传播者的影响力。因为接受传播的人会觉得传播者的情况同他相同或相似,因而传播者的体验对他肯定适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应用“自己人”这种认同效应,越是彼此差距越大,越要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如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甚至把自己摆到一个同受众相同的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促使对方在心理上达成一致的认同效果,避免排斥心理。
3.发挥权威或意见领袖的作用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群体中,在这个群体中总有一些人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意见、看法能够左右其他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我们能够请权威人士发表意见或做通意见领袖的思想工作,动员和争取他们的支持,再由他们去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意信息内容的相关性和显著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有三道心理关卡,即注意、理解和记忆。在这里,注意是第一位的。一条信息如果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同教育者相关,而且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有关。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必须尽可能地同受众相关。这样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空讲一些大道理,而应把大道理同受众身边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更好地结合起来,同受众的态度、知识、经验、需要、精神和心理状况结合起来,同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为了引起受众注意,在宣传教育的形式上要多样化,把宣传的内容分别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媒介表现出来,满足受众不同兴趣、爱好的需要。同时,在宣传教育中要注意信息的显著性。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群众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不要回避,而要敢于触及,善于引导。只有同受众的兴趣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方向性、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