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和[1]2003年在《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中国的“入世”。必将大大加速包括广大农产品在内的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本文以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分别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单位成本系数以及国内资源成本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对辽宁不同农产品在省内、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状况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并依此提出了提高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看。全省14个市中盘锦、营口、丹东的水稻,朝阳、锦州、葫芦岛的小麦,本溪、铁岭、鞍山的玉米,锦州、阜新、葫芦岛的高粱,朝阳、阜新、葫芦岛的谷子,葫芦岛、大连、朝阳的薯类,抚顺、本溪、葫芦岛的大豆以及阜新、朝阳、大连的小杂粮等粮食产品;铁岭的棉花、锦州的花生、朝阳的芝麻和向日葵、鞍山的麻类、沈阳的甜菜和蔬菜以及铁岭的烟叶等经济作物产品;锦州的猪肉、铁岭的牛肉、朝阳的羊肉、沈阳和大连的奶类、锦州的禽蛋以及沈阳的蜂蜜等畜产品,在省内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如果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则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粮食作物生产在相对生产规模和综合优势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相对生产效率上不具备优势。在经济作物上,除花生、甜菜具有一定的优势外,总体上优势不明显。在养殖产品方面,除海水养殖和禽蛋生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外,肉、奶、淡水养殖等其它养殖产品均不具备比较优势。 从单位产品成本系数看,省内抚顺、本溪、大连叁市的玉米,丹东、抚顺、大连、阜新、本溪、铁岭六市的水稻,本溪、沈阳的大豆,葫芦岛、铁岭的高粱以及锦州的小麦等粮食作物;大连的苹果,锦州、葫芦岛、阜新的花生,朝阳、阜新、铁岭的烤烟,鞍山、铁岭的甜菜,葫芦岛、辽阳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丹东、葫芦岛、鞍山、辽阳、盘锦的农户散养生猪以及沈阳的淡水鱼农户精养等产品,其单位成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国内的北京、上海、济南、石家庄、哈尔滨、长春等几大城市相比,大连市的大棚西红柿、大棚黄瓜、大白菜、茄子和菜椒等五种蔬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沈阳市处于中等水平。若将辽宁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则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的水稻、大豆、小麦等粮食产品和苹果、花生、烤烟、甜菜等经济作物产品以及农户散养生猪等养殖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辽宁玉米的单位产品成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综合比较优势法和单位成本法都是针对农产品现实竞争力的分析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指标,对辽宁主要种植业产品的潜在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国际市场上,辽宁的苹果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粳稻、烤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高粱、甜菜、小麦、谷子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而大豆、花生、棉花和玉米已完全处于比较劣势。辽宁11种主要种植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大小排列顺序是:苹果>粳稻>烤烟>高粱>甜菜>小麦>谷子>大豆>花生>棉花>玉米,其中从大豆开始,DRCC值已开始大于临界值1。从时间序列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宁所有粮食作物产品和大部分经济作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DRCC值在全国的排位看,辽宁苹果排第1位,甜菜排第3位,小麦和高粱排第5位,谷子排第6位,粳稻排第7位,花生和棉花排第8位,大豆排第9位,烤烟排第13位,玉米排第14位.应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比(R,cc)指标,将辽宁不同农产品与自然资源条件相似的周边7个省市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吉林、黑龙江和山东7省市区的平均水平,辽宁在苹果、小麦、粳稻、甜菜、高粱、烤烟等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调整农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科技推广、推进标准化进程等一系列提高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建议.
马惠兰[2]2004年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国家制定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布局政策,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空间配置合理化的基本依据,也是各区域内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制定正确的农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重要前提。是一个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从实际出发,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探讨。本文在界定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各项因素,构建了一个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设计了一个由1个目标层、2个指标类、12个指标层和52个指标项组成的四级层次的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择了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模型,用于对具体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农业和种植业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以及新疆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与变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运用理论研究部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综合性、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和简化,建立了一个由6方面因素16项指标构成的区域农业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农业比较优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方面因素评价,定量描述了各省市农业在全国范围中的地位;其次,运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模型,对31个省市种植业中主要的17种农产品进行了比较优势测算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种植业中同一种农产品在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区域差异和各省市内不同种农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差异;第叁,以新疆为例,运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模型,选取了1991—2002年新疆种植业13种主要农产品,按南北疆两大产区和14个地州市分别进行了比较优势测算和变动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新疆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措施。本文研究的结果与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一个涵盖农业生产本身以及相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影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众多,在这些因素中,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是构成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区域自然资源条件、要素禀赋、农产品营销、政府、生态环境、农业经营体制、历史发展基础与区域文化、区域特色产品等是影<WP=9>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综合系统。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评价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除了用定性分析加以理论推断和描述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必须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基础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3、我国31各省市农业比较优势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差异状况基本上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一致。表现为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省市均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而缺乏农业比较优势或处于较高劣势的省市基本上都是我国中西部经济相对不发达或落后的省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省市,农业比较劣势也越强。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大,总量高、农业人口比重高的许多农业大省,农业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处于劣势地位。说明在我国农业大省不能等同于农业强省。4、我国各省市种植业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①全国各省市种植业同一种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②各省市内不同农产品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而且,无论各省市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相对发达还是落后,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其各自具有优势的农产品。5、新疆农业整体上在全国处于劣势地位。但在棉花、甜菜、葵花、葡萄、梨、小麦、玉米这7种农产品生产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其中棉花、甜菜和葡萄这3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均居全国之首。6、新疆区域内两大产区和各地州市种植业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也存在很大差异。表现为:①南北疆两大产区种植业生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疆种植业以粮、油、甜菜生产为主,南疆则以粮、棉、水果生产为主。②南北疆两大产区内种植业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很大差异。北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少,而且还在继续减少;南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③各地州市种植业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也存在巨大差异。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相对具有优势的农产品。
李勤昌, 李欣[3]2014年在《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测度》文中研究表明分析辽宁农业及农产品出口现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生产性指标对比分析辽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得出结论:通过RCA指数测算,辽宁的玉米、干豆、中药材、蘑菇罐头等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明显,稻谷和大米、原棉、鲜干水果及坚果、肉类、食用植物油的出口缺乏比较优势;通过生产成本指标测度,辽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在省际比较和国际比较中均占有一定优势,辽宁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水平和灌溉水平有待提高。指出RCA指数无法准确评价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分析农产品,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时,应当引入生产性指标,从成本、价格、机械化水平、化肥投入量及灌溉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孙会敏[4]2016年在《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国内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同时进口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无法契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比较优势背离,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目前备受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质就是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充足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真正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品种,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本文研究了吉林省及9个地区农产品(主要是种植业产品和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将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优势情况同地理位置临近、资源禀赋相似的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及各地区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提出了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途径和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种植业中玉米、大豆和烤烟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水稻、油料、糖料、蔬菜和水果具有综合比较劣势,畜牧业中牛肉和禽肉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猪肉、羊肉和牛奶生产具有综合比较劣势。同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相比,吉林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水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具有一定差距;牛肉生产比较优势显着,牛奶和羊肉生产劣势明显。其次,根据吉林省行政区划,将吉林省分为中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东部通化市、延边州、白山市,西部松原市和白城市。对各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的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包括吉林市、白城市和通化市,玉米生产优势地区为中部地区,大豆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的延边州和白山市以及中部的吉林市,油料作物优势地区为西部地区,糖料作物优势地区为松原、白城和延边州,烟叶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地区,蔬菜生产中部地区优势较为明显,水果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为吉林市、白城市、通化市和白山市。畜产品中,中部生猪和家禽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东部肉牛生产具有优势,西部肉羊和牛奶生产具有优势。再次,对吉林省农业结构的研究表明,吉林省农业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和畜牧业平分秋色,种植业比重略高于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低;从就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较高,但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较低;种植业产品中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低;畜产品中猪肉、禽肉比重高,牛肉、羊肉、牛奶比重低。农业结构存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地区结构和优势地区分布不一致等问题。通过计量经济模型VAR模型对吉林省农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畜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超过了种植业,对种植业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且畜牧业的贡献具有持续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了吉林省农产品结构,结果表明畜产品产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较高。第四,建立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的分析框架,对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大于1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牛肉,其中玉米专业化系数远远高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种植比重偏高;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羊肉、牛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而专业化系数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大豆、烤烟、禽肉;猪肉生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而专业化系数大于1。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协调的农产品的比例看,各地区比例低于全省。总结了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背离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策略。结构调整的重点产品是玉米、大豆、烤烟、猪肉、牛肉,增加优势产品的生产,缩减劣势产品生产,同时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效率,发展集约经营。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
章胜勇[5]2005年在《中国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及生产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匮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口的刚性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中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逐年攀升,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品种结构和数量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油料作物的生产供给从总体上看虽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局面,但油料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使部分油料作物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加上耕地资源有限,中国国内油料作物的生产供给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需要大量进口油料作物或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油料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油料作物生产的变化以及国际油料作物市场价格的变动都将对中国油料的生产和消费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作为中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的大豆在进口过程中引发的两次大豆危机,在中国的大豆生产和加工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对粮食安全问题采取高度重视之后,对于油料安全问题同样也应该引起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资源,合理安排油料作物生产,同时借助进出口贸易实现中国油料的供求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实际,以成本收益资料为基础,主要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社会成本收益法对中国叁种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花生和油菜生产的国际比较优势水平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大豆和花生生产上的差别,探讨了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和胡麻生产的国内地区间比较优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和油菜的国际比较优势方面,大豆和油菜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而花生则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比较优势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在油料作物的生产方式上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主要优势,而国外在大豆和油菜的生产上基本是以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大量替代了劳动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造成中国大豆和油菜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而在花生的生产方面,由于花生生产的特殊性,劳动力在花生生产过程中的难以被大量替代,使得中国在花生的生产上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和胡麻生产的国内地区间比较优势方面,通过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受到不同地区土壤、气候、温度、水分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以及各地在不同油料作物生产方式或生产要素投入构成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品种的油料作
陈佳[6]2007年在《河南苹果产品竞争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在国际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2年至今,我国苹果年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加入WTO后,苹果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其出口问题引起了国家及各主要生产省份的重视。河南省是中国苹果生产大省,栽培面积、总产量、单产均居全国前列地位。除了两大苹果优势生产区(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和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上有优势外,河南省还具备一定的适于苹果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然而,河南省苹果产品的出口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发展,与我国许多苹果主要生产省份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围绕“河南是苹果生产大省,却是苹果出口小省”这一问题,文章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把河南省苹果出口规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全面探求河南苹果竞争力弱、出口少的原因。文章首先,从出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叁个角度对河南苹果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其次,运用多指标测定我国苹果主要生产省份苹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比较发现:近两年,河南苹果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但仍较为落后,特别是与山东、陕西两省差距巨大。再次,从两个层次上分析河南省苹果产品出口少的原因。先从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层面入手,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品种结构和多样性、产品安全卫生等非价格因素是河南苹果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在生产成本方面河南苹果是有优势的,它不是制约河南苹果出口的因素;同时,文章注意到河南苹果生产中存在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过大的问题。接着,从竞争力支撑体系层面上,寻找限制出口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分析主要沿生产条件、流通条件、出口相关支持叁个方面展开。与山东、陕西相比,河南的不足之处在于:科技进步对产品质量、多样性、安全的改善作用不突出;缺少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组织果农生产;产后商品化处理不足,冷藏储运能力落后,流通环节多;出口流通中介组织能力有限,缺乏出口营销工作的开展;质量监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等出口相关支持较少。这些深层次原因间接地决定了河南苹果出口竞争力弱的情况。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提高河南苹果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控制生产总成本上升;加大农业技术支持,改善苹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架好农户与进口商间的中介桥,保证苹果产品出口渠道的畅通;完善出口相关支持建设,从而促进河南苹果出口进一步发展。
李建东, 王家华, 李勇[7]2006年在《辽宁省铁岭市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法,选择了铁岭市具有代表性的玉米、稻谷、大豆、肉牛和生猪5种主要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的定量研究。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角度对铁岭市的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分区布局,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对铁岭市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建议和发展对策。
李欣[8]2013年在《辽宁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本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便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洪流,与国外经济体联系日益紧密,农业更是在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坚力量。近年来辽宁省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由于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呈现出崭新的活力,综合实力大大增强,2011年辽宁省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第五大省,已经迈入农业大省行列。但是相对于其他先进省份,辽宁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弱势,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出口数量少,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低。2012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2.1亿美元,出口额仅为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山东的四分之一。另外农业结构失衡、产业化水平低和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成为制约辽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分析辽宁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找出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被赋予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在基于辽宁省农业发展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动静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各样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尝试测定并分析辽宁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提出辽宁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本章从农产品竞争业绩、竞争实力方面全面构建农产品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分别进行介绍,为后文竞争力的评价构建了实证分析框架。第叁章:本章在广泛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对辽宁省农产品的生产及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参照第二章的竞争力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对辽宁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辽宁省主要农产品的竞争现状进行单项研究。第四章:本章具体分析了新形势下下进一步提升辽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和手段,提出辽宁省应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营销团队建设以及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实力。
李宝玉[9]2010年在《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国家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及方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剖析环渤海区域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并研判环渤海不同区域现代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优势指数分析结果划分该区域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区;根据区位特点与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特定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与模式选择;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环渤海现代农业研究属于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内容,其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区域优势导向理论、产业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针对环渤海区域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丰厚、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这为该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国家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3)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的总体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目标,初步构建了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环渤海各省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科技水平较为突出,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比较强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滨海区,而偏远山区及缺乏特色的农业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北京的综合指数最高,达到0.79,其次为天津市,达到0.72,山东省为0.64,辽宁省为0.60,河北省最低,为0.595。分城市看,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达到发达阶段的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有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占5个),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其中,威海市因为发展海洋产业最为突出,其现代化水平最高,达到0.777;最低的张家口市,因为传统农业占据比重大而影响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其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仅为威海市的一半(0.382)。(4)通过构建比较优势指数,对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产中领域”的种植业农产品、养殖业畜产品以及水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和单产比较优势结果,环渤海区域具备综合比较优势的作物是高粱(1.2)、小麦(1.28)、玉米(1.32)、谷子(1.63)棉花(1.14)、蔬菜(1.24)和花生(1.44)。在畜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由于存栏规模比较优势和产量比较优势的相互影响,环渤海区域仅有奶类(1.05)和禽蛋(1.51)具备综合比较优势,应成为今后畜产品发展的重点。环渤海区域水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43,属于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区,可依托区域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5)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一致等原则,以县为单位,把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划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和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四种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制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即: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由北京、天津等共8个大城市的城区和近郊区共59个市辖区组成,应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大中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的优势,发展精品农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山区涵养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70个县市(区),应重点加强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山区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快畜牧业的产业化,同时要重点加强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滨海出口创汇型与现代渔业区共包括47个县市(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名优特色农产品,建设环渤海区域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和现代渔业基地。平原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共包括208个县市(区),应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6)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现代农业投入、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加快制定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等促进环渤海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王佳彤[10]2011年在《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进入了WTO的“后过渡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进出口值却逐年增加。包括关税削减在内的外贸政策调整,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出口更向着具有比较利益的产品转变。例如,谷物出口在农产品总出口中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40%下降到90年代的20%,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及水产品上升到80%。因此,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2009年,辽宁省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四大省,但是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实现辽宁经济振兴、乃至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的背景下,清楚地分析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状况;又有哪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国际竞争力水平;为了提高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了使辽宁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更是为了辽宁省农业产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本文拟在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比较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首先总结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国际竞争力理论,为本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并利用指标衡量其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依据分析结果,为提升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出战略对策。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弱势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进行分析,确定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说明本文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总结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及国际竞争力理论,为本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本章在分析了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国内外背景的基础上,主要是以数据为辅助,首先对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从辽宁省农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产值、结构和贸易情况着手,利用已知统计数据,简要分析了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状况;其次通过已获得数据和国际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建立了因子分析模型,横向比较了辽宁省及其它九个省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情况,并确定了对排名情况影响最突出的第一主因子(“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最后,选取辽宁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作为研究主体,以叁项主要指标值为比较对象,以时间变化为节点,对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虽然辽宁省在十个省份的排名中处于第叁的位置,可是通过动态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节点处叁项指标下降情况较为突出,例如贸易竞争力指数明显下降的有谷物及谷粉、食用植物油、鲜冻猪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则有大豆、食用油籽、玉米、鲜苹果、食用植物油等12种;出口贡献率中下降较为明显的是谷物及谷粉、玉米、稻谷和大米、蔬菜(含根、茎)等。第四章:本章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及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因素方面,将其划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分别就质量安全、价格、品牌、结构和生产要素、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和机会等因素进行探讨;外部因素则主要涉及绿色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因素。第五章:结合前文对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从提高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农产品结构、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品牌战略措施和合理引进利用外资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1]. 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D]. 孙中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2].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马惠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3]. 辽宁农产品比较优势测度[J]. 李勤昌, 李欣.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 孙会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5]. 中国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及生产布局研究[D]. 章胜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6]. 河南苹果产品竞争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7]. 辽宁省铁岭市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J]. 李建东, 王家华, 李勇. 湖南农业科学. 2006
[8]. 辽宁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欣.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9]. 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比较研究[D]. 李宝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10]. 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D]. 王佳彤.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种植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河南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三农论文; 玉米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