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梗死的另一个称谓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病机已有确证,是由于脑组织血供障碍导致的缺氧、缺血病变和坏死。脑梗死对人体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有致命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同时,在脑梗死的诸多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首当其冲。多数患者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及时给予相应的预防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重症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144-02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据相关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80%,其中6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发肺栓塞而导致死亡。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全方面的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
1.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1)脑梗死是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血栓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多数病人因原发病导致的机体应激促使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液聚集瘀滞,进一步加大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此外,脑梗死患者的患病期间存在进食障碍、体内液体丢失过多、高热现象,会进一步加重血液粘稠度,促使血栓的形成。
(2)据相关资料显示,年龄≥60岁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静脉血管内膜较为粗糙,血管壁弹性较差,心脏射血功能较差;血管内血流速度较慢,促凝物质增多,破坏原有的凝血-抗凝系统;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促使血管内凝血物质聚集,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绝大多数的重症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因而需要长期卧床进行治疗,此时患者的血液流通速度较慢,血液内白细胞粘稠度增加,加大凝血因子的产生,促使整个血液系统达到高凝状态。瘫痪是重症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的一个重要原因,下肢瘫痪会严重影响肌肉正常的收缩功能,减少肢体的活动度,从而导致肌肉对深静脉的挤压作用降低,血液流通速度减慢,促进血栓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研究证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肢体瘫痪程度呈正相关,当瘫痪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2.预防措施
(1)对于卧床时间较短、无重大器质性疾病者,应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肢抬高20°~30°,局部给予毛毯保暖,有利于提高下肢静脉血液流通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应每天按摩下肢瘫痪肢体,从远端到近端依次按摩,力度适中,每天两次,每次时间为30min;应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促进卧床患者的舒适度。
(2)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生。低分子肝素可以防止血液中血小板发生聚集现象,能够最大程度的释放凝血酶原活性,从而起到抗凝集、抗血栓的作用,从根本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此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降低出血的发生率,不良反应较轻,疗效较好。
(3)间歇性气压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并在患者的踝部、小腿、大腿间歇性充气加压,时间为30min,一天两次,使用10~15d。其主要机制:利用脉动气流的压力对下肢瘫痪的肢体进行挤压、按摩,有效的刺激瘫痪肢体肌肉、血管、淋巴管保持原有的功能状态,提高静脉压力梯度,更有效的促使远端肢体静脉血管的排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液流通速度,减少血栓的聚集。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能使瘫痪肢体静脉血起到自动充盈效果,进而更好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促进患侧肢体的康复速度。流速增加对血管壁也有一定冲刷作用,它不仅可以减少血液中凝血物质的堆积,又能刺激纤维溶解,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与间歇性气压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降低重症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聚集,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重症脑梗死疾病中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多数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且发病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通不畅,加之长期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促使重症脑梗死患者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人群。因此为了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为患者采取按摩、抬高患侧下肢的方法,有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血液出现堆积现象[2-3],促进患者的舒适度。通过为患者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方法,能有效的改善血管内血流的高凝现象,从根本上而起到抗凝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为患者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方法[4],利用脉动气流内的压力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按摩、挤压,有利于增强下肢血管壁内的弹力,减少凝血因子的黏附现象,避免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总体的治疗效果。通过为患者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气压通气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改善血液内高凝状态,又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田雳.王艳萍.李小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13-214.
[2]李晓玉.张川.曾薇.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1):1708-171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4]史文莉.张丽.吴星等.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2):259-261.
论文作者:张冬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脑梗死论文; 肢体论文; 血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