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_西藏建设论文

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_西藏建设论文

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西藏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的喜庆年。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胜利跨越,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同祖国内地、尤其是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比,西藏还比较落后。党中央高瞻远瞩针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中国社会实际,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西藏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审视世纪之交国内外发展的总体形势,深刻分析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清醒认识我区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宝贵历史机遇,描绘了西藏未来5年到1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刚刚闭幕的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在新世纪要依靠全国人民的支援,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大开放、大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五”末进入西部地区前列,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奋斗目标。这可以说是西藏继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来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那么,这种跨越式发展有无其理论根据有无实践基础 现实可能性如何 这是我们面对新形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其基础

跨越式发展,作为早已有之的历史现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持有各种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明。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立足于自身现实条件的发展可能,以获取或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努力方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着眼点,力求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迅速跳跃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地说,“跨越”就是要跳过先行者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产品生产中的曲折过程,“抄近路”,“走短程线”,用比先行者少的时间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跨越式发展还可以从多维时空角度理解。从横向技术层面上看,跨越式发展指的是在社会技术系统多层次、多结构在一个平面空间呈现时,后发国家对其中一个技术链中最新层次的一种抉择。从纵向时间序列上看,跨越式发展就是面对“十倍速变化”的高新技术发展现实的一种“只争朝夕”,就是马克思讲的“缩短”自然发展阶段,减轻“分娩”的痛苦。因为时间就是市场,时间就是竞争力,赢得时间,就赢得了发展。也就是说,跨越式是为了赶超先进,缩小在产业发展水平上的时滞。如果没有时间上的超越,就不可能有产业的跨越。从策略上讲就是强化横向差距的比较,要比别人跑得快一点。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的创新和积累,即获取“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上说,跨越式发展是科技生产力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发生的质变,或飞跃。

跨越式发展是古已有之的现象。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就可以看作是一部后进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化以来,英国的崛起,德国的赶超,美国的称霸,都是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例证。

纵观历史上这些跨越式发展的国家、地区和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都发生在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后,都是以科学重大发现、技术重大发明为前提条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善于抓住这些机遇,善于创新,注重创新,政府支持创新,社会重视创新,加上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就使它们在新一轮技术竞争中独占鳌头。

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为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科学上有带头学科,技术上有关键技术,搞好了可以带动全局跨越发展,使整个社会面貌为之一新,那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有哪些特点

20世纪中叶,尤其是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当今社会正处在人类社会的又一个巨大转折点上。从总体上说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种转变的基础仍然是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

20世纪以来的科学不仅走在技术的前头,而且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和渗透。所谓的高科技,科学上的重要发现,是以技术上的成就为基础,反过来技术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与发明,都是以科学上的重要发现为前提的。所谓技术由一般技术向高技术转变,其中的代表就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从20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技术上说,主要是计算机,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1958年—1978年20年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从10个元件发展到10万个元件,整整提高了1000倍。今天,集成度已进一步提高到1000万个元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由处理的革命向传输的革命转变,即由电脑向网络传输转变。人类社会信息化了,实际上是数字化了。人类居住的地球空间缩小了。这一切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深远影响,其中集中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

从经济上说,就是新经济悄然而现。所谓新经济是一种有别于过去增长情况的经济,是由信息技术带动和以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经济是“周期拉长”、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是由信息技术带动及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成果的知识型、技术型经济。其实质是新兴的信息经济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生产力的显现。可以这样来定义: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以全球为导向的经济。

从市场角度上说,IT革命的兴起,意味着发达国家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从而导致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工业生产力在世界范围的重新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工业生产力在世界范围重新配置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在内的工业化国家在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扩大,对于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来说,利用来自工业化国家的直接投资就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早日完成历史遗留下的工业化任务。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加快了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尽管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必然会对企业内部的技术加以保密,而企业为了开拓市场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宣传技术成果,至于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则会通过因特网大量传播,这是因为研究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发明、发现及学术成果尽量引起世界的注目。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现在很多研究成果不仅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而且也在因特网上同时加以公布,这可给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带来很大的便利。

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大趋势给力争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上半期,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信息社会时,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远未完成。我国大多数工业史研究者认为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存在20年的差距,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将使我们处于劣势的制造业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按部就班不成,放弃工业化直指信息高技术产业更不可能,所以,必须顺应大势,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即顺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潮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失为一种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技术浪潮和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西藏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迎头赶上,这是我们今天在西藏研究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全面分析西藏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西藏社会的总体特征和面临的矛盾

如上所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者说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同发达工业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约有20年的差距。西藏情况怎么样呢 众所周知,西藏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旧西藏留给我们的是一穷二白,极端落后的烂摊子。工业几乎是空白,只有少量的手工业。然而手工业没有工序上的分工,没有形成大的作坊或手工工场。和平解放50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西藏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采矿业、电力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手工业等初具规模,电信业实际上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模拟式到数字式,移动通讯、光缆与卫星通讯与全国基本同步。在刚刚过去的“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9.28亿元,是“八五”末期全区电信固定资产总值的4.02倍。到2000年底,全区除阿里外的6个地 市 全部开通光缆,有52个县 口岸 通光缆,光缆通达率达68.92%;321个乡 镇 通电话,通达率达到33.58%,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密量达到17.02万门,是“八五”末的3.65倍,比“九五”计划提出了28.20%;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到1.19万路,是“八五”末的12.4倍,超过“九五”计划两倍多;长途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83万路端,是“八五”末的7.69倍,超过“九五”计划的59.74%。固定资产投资、业务总量、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九五”计划。到2000年末全区电信业总量、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九五”计划。到2000年末全区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7668.4万元,是“八五”末的4.35倍;业务收入完成24321万元,是“八五”末的2.63倍。2000年西藏电话用户突破10万户,达到111055户,全区平均每百人拥有4.7部电话。市话为每百人26.7部。但从总体上看,西藏处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交叉发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并存的阶段。或者说三种文明扬弃发展的转折点上。西藏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概括地说存在五大矛盾:即自然资源丰富与知识资源贫乏的矛盾;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与竞争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信息市场资源开发不足与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的矛盾;投资需求旺盛与投资环境恶劣的矛盾;廉价人力资源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这些矛盾是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逐步克服和解决的,也是可以逐步克服的。

2、研究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注意的方法论问题

研究任何问题,除了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以外,还有一个如何分析客观现实的方法论问题。方法的不同,不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还会因此而影响人们的自信心和开发能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途与目标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理论界认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这就是:第一,比较高的科学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社会生产的跨越,前提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学水平。科学水平的提升实实在在是技术创新之母,对实现跨越具有内在的重要作用。所以,技术创新与科学水平是第一个条件。第二是市场化、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跨越的目的是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任何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市场化、产业化是第二个条件。第三是政府宏观调控,实现技术集成。美国1969年实现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并没有更多的新技术,就是将原有的空间、航天、生物、计算机等集中在一起,结果用韦伯的话说,“阿波罗”带动整个软件业的发展。而实现这样的一种计划,只有政府才能做到。政府调控能使分散的技术集成,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效果。

对照这三个条件,西藏怎么样呢 应该说西藏自身条件都不充分,至少前两个条件极不充分。第三个条件,可以说是我们的强项。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60年代在那样的经济力量和科学水平下搞成“两弹一星”就是证明。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的成功“软着陆”,1998、1999年抵御亚洲金融风波冲击,这两年扩大内需促进和保持经济增长都证明了这一点。西藏也一样。1994年与全国同步进行计划、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目前,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流转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基本建成并正常运转;新的政府调控体系已经建立,经济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取得年平均10.7%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是明证。我区已实现同全国框架一致、体现衔接的目标,这为我们下一步更大的跨越奠定了体制基础。第一个条件西藏是很差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与全民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质量相联系的。根据《西藏日报》今年3月30日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得知:全区261.63万人口中,接受大学 指大专以上 教育的人有3.30万人,占13%;接受高中 含中专 教育的人有8.88万人,占3.4%;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有16.05万人,占6.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有80.10万人,占30.6%;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为1262人,全国平均为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395人 全国平均为1114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613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30615人。全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文盲率为32.5% 全国为7.72%。这些数据比起内地其他省区来说受教育人数是比较低的,文盲则是高的。目前,我区接受各种 大学、中学、小学 教育程度人口占我区总人口的41.5%,而全国平均接受各种教育程度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5%。我区文盲、半文盲率为32.5%,而全国平均只有6.7%。我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缺乏,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36%,而我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却只占全区总人口的14%。应该指出的是,在受大学、大专教育的人员中,由于基础教育落后,这部分人的实际水平达不到其学历规定要求应有的水平与能力。

2000年末,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3.47万人。全区拥有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6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43人。全区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一项。科学水平与创新能力除了传统科技、高原地理、气象环境、医学、藏医等少数学科和行业外,几乎谈不上。

第二个条件,农牧业产品商品率不足30%。工业全区有8家股份公司股票公布上市且表现良好外,其余绝大多数企业经济总量少,竞争力弱,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中只有诺迪康、藏红花引种繁育等少量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项目。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地广人稀,交通线长,运输成本较高,生产要素分散,导致市场化水平较低。法制意识淡薄,加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排外意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比内地缓慢,与这些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简单分析可能会得出西藏甚至无法正常顺利发展,更不用说跨越式发展了。然而,问题是怎样来分析?是机械地看待呢?还是辩证地看待这三个条件?是孤立地分析西藏的条件呢?还是系统分析?明白地说,是就西藏来分析西藏呢?还是把西藏放在中国、进而放入世界经济的大范围内分析西藏?这种不同的视野和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和认识。

如果将西藏放入中国统一的大市场中考察,那就是另一种景象了,如果将西藏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放在全国科学系统里就是另一个结论。西藏的科学水平不高,但有全国科技力量作为背景和支援,西藏不必面面俱到发展一些高尖端科技,而重点发挥其高原特色学科就可以了;创新能力弱,只要在传统技术和传统学科上下功夫即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如藏学、民族手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其质量,也可以提高产量,我区藏医药这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就证明这一点。西藏的市场作为中国统一的国内市场,纵向比较,几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横向比较,现在拉萨及各地市与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如成都、西宁、甘肃等是同步的。我区以国内、国际市场为依托,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藏药等传统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有广阔市场;农产品、畜产品,事实上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对象,不断发展;矿产品等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更是前途无量。因此,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3、西藏跨越式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变化过程,外在的辅助因素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根本的或主要的;根本的是它必须建立在内在的、固有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之上:即资源动力等客观物质条件之上。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自身物质资源等作支撑,那么更有多好的外部条件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仔细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自身的优越条件是不少的,这些条件,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土地资源优势。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陲,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西藏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为东喜马拉雅南侧淋溶土。铁铝土林农牧区、藏东山地淋溶土、半淋溶土林农牧区,雅鲁藏布中游潮土、山地灌丛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农牧区,藏南高寒草原与草甸土壤农牧区,藏北高寒草原土壤纯牧区、藏西北高山漠境土壤农牧区,藏西北高寒荒漠土壤难以利用区。第二,气候资源优势。西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除了有广泛的土地资源外,还有独特而丰富的气候资源。首先是独特的太阳辐射资源。西藏各地太阳年辐射值大多在140-190千卡/cm2之间,自东向西递增。高原上广大的地区年总辐射值较高,都在160千卡/cm2以上。西藏是我国日照射数高值区,年平均日照数在1500-3250小时之间。这些太阳辐射资源目前利用率不高,将它转化为热能或电能,对解决我区地广人稀条件下农牧区能源问题是非常经济而现实的。第三是植物资源的优势。西藏气候类型复杂,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6800多种,另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一些是名贵药材,如灵芝、虫草、茯苓、松橄榄、雷丸、天麻等。第四是生物资源也极其独特丰富。西藏的森林覆盖面积为1亿多亩,林木蓄积量达2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西藏树种繁多,有100多种,300余属。其中许多树种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第五是动物资源优势。据统计有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5种,两栖类45种,鱼类68种,昆虫类2305种。第六是矿产资源的优势。西藏现已发现的矿产达99种,已获得资源量的有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9种,名列全国前十位的有9种。其中的铬铁矿、铜矿、硼矿、菱镁矿、硫矿、刚玉、白云丹等13种矿的储量都居全国前5名。铬铁矿是我国紧缺而急需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是全国第一位,现在的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藏东的玉龙铜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斑岩铜矿之一。西藏有各类盐湖2000多个,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里的锂菱镁矿、天然碳酸锂矿、天然嗜盐菌、藻,其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被专家称为是“用金斗装金的金湖”。据估计,西藏锂资源的远景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三个硼矿带——扎莫卡、秋里南卡、基步茶卡进入了硼矿开发期。第七是农牧业资源优势。西藏是我国四大草原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场1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达8亿亩。西藏还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近几年的牲畜存栏数达2300万头。其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十分可观。第八是能源资源优势。全区的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KW,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KW,约占全国的20%,现已开发利用的还不足可开发利用的0.5%。第九是地热资源优势。西藏的地热资源居全国第一,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现已开发的羊八井地热电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第十是旅游资源优势。西藏历史悠久,地形特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无数的地质之谜,是科教、探险、旅游不可多得的地方。现在旅游业已成为我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者45.89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3.6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226万美元。

二是区位优势。西藏与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缅甸等五国毗邻,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增进同邻国的文化、科技交往。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13029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333万美元,增长31.7%;进口总额1696万美元,下降78.8%。对亚洲出口增长33.7%,显现了良好的势头。另外,西藏东临四川、北临青海,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同外界的思想、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方便快捷。

三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势。西藏作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强有力的支援,政策上有较多优惠。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许多灵活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内地客商和港商来西藏投资,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仅“九五”计划期间,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对口支援省市共落实援助项目716个,总投资31.56亿元。加上中央确定的62项工程,使西藏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召开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各省市的援助力度,这是西藏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也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

四是人口总量少的优势。郭金龙书记在分析我区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时曾讲到,西藏人口少是我们的一大有利条件。全区261万多人,比起内地省区,是一个很大的优势。2000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448元和1331元,5年平均增长10%、8.7%。200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48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21.1亿元。城镇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农牧民收入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多一点。人口基数少,为人均GDP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十五”末走在西部前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人口基础。

五是后发优势。负担不重、包袱少、可径直采用最新技术。对于全区传统工业落后,生产力落后也应辩证地看待。我自己原来对这一点的认识就不全面,认为生产力发展只能靠渐进积累,不能有飞跃。事实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工业少、底子薄是弱势,但在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面前,则又可以变为负担轻的优势。传统产业不发达,可以在较高的起点上直接发展现代信息等高新产业。可以避免简单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生产力水平落后,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先进的网络经济。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经济由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再创今天的信息知识经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网络经济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从理论上讲就是克服时空限制形成凌空型经济,也就是电子商务,有人称为e——跨越。我区经济的一个重要弱点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运输成本高,而网络则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以上条件说明,西藏的跨越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为了将这种可能性尽快变为现实性,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西藏必须进一步在科学、技术、教育等软环境、软基础方面下力气,努力提高全区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跨越式发展创造坚实的教育文化基础条件。在“硬”环境方面,必须抓好交通、能源、通讯的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做好基础建设工作。随着进藏铁路的建设,这方面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2、西藏必须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社会政治局势日益稳定两大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壮大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加大投入,着力实施特色追赶,科技兴藏,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3、西藏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向祖国内地开放,向世界开放。对外开放是西藏稳定与发展的结合点,也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上,在此当中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主导技术,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现代工业体系。

4、西藏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用好现有的人才,同时大力引进人才,这是我区跨越式发展中不能少的一环。无此,一切都无从谈起。

5、必须坚定地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必须在祖国大家庭中和统一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政治上的安定团结是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有和平解放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和保证,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有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  ;  

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_西藏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