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使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消耗资源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人类当前的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面对这种局面,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或称可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探讨与完善,人们对上述概念又作了重要补充,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是:可持续发展不仅追求代际公正,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追求代内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强调综合、协调和顾及未来发展的新的发展理论。
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李鹏总理率中国代表团也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并已从理论付诸行动。
这次大会后,我国政府迅速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3月2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
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他还说:“必须切实保护资源与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李鹏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过可持续发展问题。他指出:“尽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资源和环境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得很好,但在现阶段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努力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大力推广和运用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坚决执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九五”和15年远景目标,一定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针。在保护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大家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大些。”
今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方针,明确提出了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和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以及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这是在深刻分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认真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保证今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二)影响陕西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陕西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占全省面积2/3的关中和陕北处于黄土高原上,这里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尤其是陕北,地面基本是黄土和沙漠,覆盖率只有14.7%,大大低于全省28.8%的平均水平。据统计,陕北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2%,其中70%属极强度水土流失区,全区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2万吨,年均土壤流失量达8亿吨,水土流失之严重为世界所罕见。近年来,随着地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陕北地貌遭到进一步破坏,陕南一些浅山区的植被也在迅速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如神府煤田二期工程上马后,每年经乌兰木伦河输入黄河的泥沙,已从1.7亿吨增加到2.39亿吨。
2.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大气污染。1994年,全省废气、二氧化碳、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分别增长6.1%、23.7%和55%,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增加了33%,去年又上升了13.7%。老工业基地铜川市大气质量的29项指标超标达7—25倍,市区能见度有时仅30米,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府谷县的大气质量近几年急剧恶化,自然降尘量达41吨/月平方公里,超过了铜川。
二是废水污染。1994年,全省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了36.8%,达6.1亿吨。渭河干流和部分支流污染程度已达4级以上,沿岸的几千家工厂日排放污水79万吨,含有各种污染物324吨。延河、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定边县红柳沟石油开发区河中的有毒有害物超标3048倍,已完全丧失饮用功能。
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省的固体废物已经超过1.2亿吨,占地6580多亩,其中耕地1000多亩,倒入江河的70多万吨,潼关县开采金矿的十多年中,共排出废石800多吨,大片植被被石覆盖。
四是噪声污染。全省有50%以上的工业区、80%以上的居民文教区、90%以上的交通干线两侧噪声超标,西安市有40%的居民生活在超标噪声区中。
3.资源浪费很大。
一方面,是开采中的浪费。近年来,各地资源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乱开滥采的问题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例如,小秦岭黄金矿区自开采之日起,无证开采就屡禁不止,仅在去年的整顿中,就查出无证开采的坑口173个、混汞碾1900多台、氰化池2370个。在陕北油田区内,一度有160多个省内外单位和个人前来投资打井,共打小油井450多眼。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更为严重,无证开采的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近200户。这些小矿、小井大都实行的是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破坏了资源。去年,仅仅由于小煤窑侵入国家井田一项,就造成经济损失3170多万元。
另一方面,是使用中的浪费。主要表现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利用率低,高耗能,低产出等等,这完全是由于我们粗放的经营方式造成的。据统计,我国能源利有效率仅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为50%以上。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普遍比发达国家高5—10倍左右,有的甚至在百倍以上。从我省看,1994年,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分别为3.2和8.44吨标准煤,每吨能源消费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129.61元和1185.36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4.水资源短缺。
陕西地表水年均总量约420亿立方米(未含过境水11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人均1235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亩均795立方米,仅为全国的40%。地下水的平均量165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34.6亿立方米。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为,平年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亿立方米,地下水26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80亿立方米,地表水56亿立方米,地下水24亿立方米。目前,全省实际需水量为10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74.7亿立方米,工业17.8亿立方米,群众生活用水12.5亿立方米。1994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情况下,供水才达到79.6亿立方米。缺水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
5.土地资源难以适应需要。
一是土地资源数量少。陕西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折合土地30840.5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1%,人均土地8.8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水平。到去年底,全省耕地面积为509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人均耕地1.45亩,略高于全国人均1.3亩的水平。预计到2000年,人均耕地为1.37亩。2010年,将减少到1.25亩。
二是耕地质量不高。主要是山丘地面积大,川平地面积、中低产田面积大、高产田面积小。全省76%的土地属山地和丘陵(全国为66%),川平地不足20%,且80%的耕地处于水地流失区,跑土、跑水、跑肥,地力低下。全省高中低产田比例大体为1∶10.8∶14.2。
三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去年底统计,全省未利用土地为1768.3万亩,其中可开垦的宜农荒地只有84.9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人均仅0.024亩,且大多分散在边远山区,关中已基本上无荒地可开。
四是耕地减少速度快。1953年全省耕地为6851.9万亩,是最多年份。到1987年减少到5326.56万亩,年均减少43万亩。特别是1984—1987年,平均每年减少62.23万亩。1988年以后,随着《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耕地净减速度趋缓。1988—1991年,平均减少15.43万亩。非农业建设用地由年均13.57万亩,下降到8.3万亩。1992年,由于出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耕地减少的速度又回升到50万亩左右,去年,减少耕地41.4万亩。
6.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我省虽然从1993年起,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已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是人口压力还很大。全省总人口已从解放初的1317万增加到去年的3513.2万,由于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九五”期间,每年仍将净增人口35—40万,相当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目前人均700斤粮食的标准计算,每年仅维持新增人口现有生活水平,就要增产粮食2.8亿斤。如果按小康目标计算,每增加一个农业人口,需要增加1200元纯收入,一年就是4.5亿元,压力非常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省陕南、陕北部分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差,相当一部分县生育秩序混乱,如果稍有松懈,就难以实现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
由此可见,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高速增长,是付出了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代价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加以改变。为了保证全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三秦儿女的根本利益,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陕西在资源、环境和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普遍性,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的第一个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省或者中西部的工作,而是关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一件大事。而且,现代经济是一个整体,客观上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密切联系、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对于每个企业、各个地方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看待与处理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正确处理这几种利益关系往往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呈明显拉大之势,中西部省份都有着加快优势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的迫切要求,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开发热潮,这对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大开发,也存在从个人、小集体或地方利益出发,不顾条件,竞相上马开采的问题,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乱挖滥采现象。这些,都是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的行为,从长远讲,也是有损个人、集体和地方利益的,因此,中西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搞开发,促发展。既要放宽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继续加大开发力度。又要按照国家的整体规划,加强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决不能以浪费国家资源、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求得地方经济的暂时发展。
要处理好的第二个关系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现在,人类正面临的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不但给当前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构成威胁。所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放到重要位置上,做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要按照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的要求,管好用好资源。对矿产资源,要坚决按照国家规划,进行合理开采,坚决杜绝乱开滥采的现象。我们在开发陕北的煤、油、气和陕南的矿产资源时,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对水资源,要逐步建立健全使用、管理和监督体系,做到科学管水、合理用水、依法治水。对森林和耕地资源,也要按照有关法律加强保护。我们已经决定,年内完成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另外,我省从1988年起,就已经实行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并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们还要逐步完善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使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是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这方面,陕西要抓的几个关键环节是:在陕北建设中,要继续坚持地下开发,在上种草的方向,确保当地的环境在大开发过程中不会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在工业建设中,要坚决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纠正和杜绝重生产建设、轻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积极实施《陕西省“青山绿水”环保行动规划》,开展渭河治理,加快“三北”和长江防护林建设,1998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本世界末实现全面绿化目标。
三是以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为重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九五”期间,要继续贯彻从严从紧控制人口的方针,在确保完成人口计划的同时,逐步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计划生育率方面,力争全省平均达到95%,汉中和关中达到95%以上,其他地区达到90%以上,把计划外生育降到最低限度。“九五”末,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和7.5‰左右,确保本世纪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700万。
要处理好的第三个关系是外延粗放型经营和内函集约型经营的关系。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从经济上看,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从外延粗放型经营转向内函集约型经营,也就是要加快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建国以来,我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主要靠铺摊子、上项目,通过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重投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经济运行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当然,这样搞经济,在初期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增加,这种增长方式,已经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投入多,产出少;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资源浪费严重等。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们强调搞内函集约型经营,并不是忽视搞外延扩大再生产,不再上新项目,而是指在经济方式上要走集约经营的路子。
从陕西实际出发,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走资源加工型的道路,着眼于现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生态—科技—市场型大农业的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工业经济要通过抓好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两个重要环节,使增长方式尽快由以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追求产值增加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粗放型经营,转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内函集约型经营,尤其要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和企业。
要发挥陕西的科技优势,上一批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引导企业到科研单位找出路、找新产品,引导科研单位和高校到企业找项目、找奖金、找市场,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二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组织军工企业和地方企业开展配套协作,组建联合体和企业集团,以军工企业的技术扩散,带动地方企业的发展;三是敞开大门,请进来,走出去,同兄弟省市进行全方位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一定要瞄准世界高新技术水平上新项目,并不断对其进行跟踪改造,以便对全省经济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无论以何种形式改造传统产业,也都要搞新机制、新结构、高科技、高效益,不能弄成工厂搬家。
要处理好的第四个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从纵向上看,是要保证当代和下一代发展的需要。从横向上看,则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的统一。因此,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只是谋求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要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起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资产相互统一的观念,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基本上做到了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效。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人口增长较快,就业压力增大,分配的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拉大,文化教育不能适应需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滋生蔓延,部分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等等,这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与一些地方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有关。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有壮大经济实力,为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攻坚工作,解决好全省35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确保到2000年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九五”期间,要以深化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服务。四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化教育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本文是作者在陕西省委党校96年春季地厅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