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中学论文,教科书论文,视野论文,全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21世纪,“全球化”这个概念日渐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中十分醒目的关键词之一。它以一种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与迅猛的发展速度,构成当今生活的一个基本生存背景,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到全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的基本观念与生活方式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样,全球化的趋势也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并感受到其价值和影响力将对音乐教育的研究起到不可回避的、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丹尼尔·贝尔关于“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的名言在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援引了十几个年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真考虑这句话中第三句“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的真正内涵。过去,中国农业文明在与西方工商殖民文明的近代碰撞中失败,我们的传统被叹为“万事不如人”,弃之尚恐不及,何谈“保”与“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心境平和之后,在同情和理解中对传统文化的无法取代性逐渐产生了新的体会与感悟。于是,与传统接轨的思路开始日渐清晰。
近年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中,国际视野与文化守望的平衡问题也是十分敏感与难以把握。作为文化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阵地——普通学校义务教育,其中的文化渗透力量,对社会未来主力成员的文化观念的形成,绝对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重读黄自等编写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便有了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是黄自与张玉珍、应尚能、韦瀚章合编的中学音乐教材,出版于1933年至1935年。
“本书乐理部由张玉珍编辑,欣赏由黄自编辑,基本练习曲由应尚能编辑,歌词由韦瀚章编辑。全部设计与编订由黄自担任;此外,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三君,予各方面工作上帮助很多,特此申谢。”①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一套六本,供初中三年使用。作为曾经留学美国学习专业音乐、并身为上海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惟一的专任教员兼教务处长的黄自先生,他历时三年主持编写的这套《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教材,在当时对音乐的普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教材十分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的历史、著名作曲家与作品;他专为本套教材创作的许多歌曲则成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时,它还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意蕴,体现了黄自对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望以及宽阔开放的全球视野,从而使得这套初中音乐教材在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中获得了十分独特的、意味深长的地位,并对今日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路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二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每一册的基本内容都分为四个大部分:(1)普通乐理,(2)音乐欣赏,(3)歌唱基本练习曲,(4)歌曲。它们在教材中的分布如表1、表2所示:
表1:《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6册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第五册 第六册
课数36 36 18 1818 18
中国歌曲13 16 9 9 8 8
(其中黄自创作歌曲) (8)(7) (4)(3)
(3)(4)
外国歌曲3(填词)0
1 0 2(填词)0
普通乐理18 18 9 9 8 8
音乐欣赏18音乐欣
18中国音乐 9西方音9西方作
9西方音6外国作
赏的基本
史,世界音
乐流派及
曲家与作 乐织体 曲家与作
原则、体裁 乐、西方音 体裁
品(主、复品
分类
乐史与体裁
调)
基本练习曲 36 36 18 1818 18
附录中外乐器
0
欣赏课中
欣赏课中 欣赏课中
欣赏课中
图例:欣赏 所需要的
所需要的 所需要的
所需要的
课中所需
唱片
唱片 唱片
唱片
要的唱片
表2:课时分配图(“拟初中音乐教科书纲要”——黄自)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乐理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每周一次
欣赏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每周一次
唱歌基本练习 10分钟 5—10分钟 5—10分钟 一年级每周两次,
二、三年级每周一次
歌曲 25分钟 20—25分钟 20—25分钟一年级每周两次,
二、三年级每周一次
从以上两图表中,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歌曲”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些歌曲又几乎全部都是专为此教材而创作的,其中黄自本人的作品占了近一半之多。音乐课以歌唱作为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状况与当年柯达伊在匈牙利所面临的情形有些接近。凡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音乐教育,必须最大可能地利用人体器官本身作为乐器,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教具的耗费率。这种情况,在今日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并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维持下去。对中国而言,这种模式仍是十分有效的。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篇首“编者大意”中道:“采用的歌曲大半是特为本书写的,所以适合学生程度。作曲者在可能范围内力求音乐与诗的意义、音节完全吻合。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本都很忽略这事。”
“本书歌词宜用国语唱,因为最能使词中字音的抑扬与乐曲调协。”
“本书歌词都采用有文艺价值,而同时有奋发、进取精神的。”
黄自本人不仅亲自创作这些歌曲,而且在创作过程与歌曲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对歌词意境的独到品味——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底蕴所堆积起来的传统文化意味的审美情怀。
韦瀚章在《雨后西湖》中如诗如画的描述:“西湖好!最好是新晴,垂柳乍分波面绿,行云绕过远山青,时节近清明。”
卢冀野《本事》中的单纯与怀旧:“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儿落多少。”
廖辅叔《西风的话》中的亲切与隽永:“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你们可曾记得,池里荷花变莲蓬?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
刘雪庵《踏雪寻梅》中传统文人气质的洒脱:“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当然还有《四时农家乐》中桃花源般的田园小景、《卜算子》中孤寂缥缈的意境等,凝结成整套教材中挥之不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意韵。
相信黄自的文化背景结构中必然有一片深厚的、难以动摇的民族根基,虽然他生活的年代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折点: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文化人终于发现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一直处于被动挨打、行将亡国灭种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厉的拷问,并很快地走向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状态。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胡适先生百般无奈地道出了“万事不如人”的喟叹。
然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本身就是既定传统的产物,同时也是维护传统的手段,它习惯于将已有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重复地传递给下一代。黄自先生在这一点上,成了传统文化的最坚定的守望者。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的附录里,首先出现的就是中国传统乐器图,从最古老的钟、磬、埙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二胡、琵琶。《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部分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其中所渗透的中国化的意境与审美氛围,以及发自内心对自己本土文化欣赏赞美的态度。
黄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精神是一种自发的觉悟。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当今世界显然已经成了一种主流倡导性倾向。
1994年10月3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通过了《为和平、人权和民族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其中指出:“教育必须教育公民尊重文化遗产。”那么《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在1933年的中国,已经忠实地履行了这条原则。
三
另一方面,《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教材又无处不存在国际化的烙印。这里,分明地体现了黄自先生所具有的全球视野。很显然,黄自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教材中体现的“全球视野”并不等同于今天流行的“全球化”概念。首先,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这个小范围内并不涉及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教育问题。其次,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强势文化侵略感——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通过传播技术及其各种产品倾销而传遍全球,并将强势文化所携带的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外在的时髦形态向全球扩张渗透,对各国青少年及知识、学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等种种负面影响。在这里,黄自引用的材料基本上限定于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那些被时间所证明的经典之作、音乐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作曲家等。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二册音乐欣赏(第二十二课)还有至今罕为引用的埃及、亚西利亚、希伯来音乐。
当然还有黄自先生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卷首所说的:
“本书兼采用西洋名曲,而配以适当的歌词。”“本书所采用的歌曲,都求其富音乐美。歌曲都有适宜的伴奏。使学生养成听和声的习惯。”“各歌表情语,照世界各国习惯,沿用意文名词,但加详细注解。使学生谙熟术语,以便将来易于领会世界名作。”“教欣赏时,最好能备留声机,使学生可多听名曲。(参看本书附录)”
在这里,黄自先生凭着对西方音乐文化十分谙熟的功底,彻底地将西方的音乐思维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如前文提及的“和声听觉”概念、练声曲的大量采用等等,都是真正介入音乐本体的做法,这在今日中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还是属于比较难以突破的所在。
1933年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正在日渐加强,留学归国的黄自在处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材的时候,他所构思的教育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的音乐教育体系,借鉴国际规范的教学规格,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之上,将国民音乐教育置于开放的国际氛围之中,颇有放眼看世界的意味。
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的附录里,还出现了西洋乐器图,图中所绘的乐器为:曼陀琳、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木琴、钢琴、管风琴、大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张图表在对乐器分类的叙述上是没有严格限定的,其完整性是相当欠缺的,但是在1933年的中国,这可能是第一次将西洋乐器以绘图的形式出现在普通学校的中学音乐教材上;同时,这些尚欠完整的绘图体现了编写者独具之匠心:这些乐器不仅包含了西洋管弦乐队中的一些代表性乐器,还有欧洲民间乐器曼陀琳和宗教音乐的象征——管风琴。这样,它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黄自先生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编者”中提及:“本书附乐器及音乐家像多种,既可使学者易于了解和认识,又足增进研究的兴趣。”
在这里,必须再次提及日内瓦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为和平、人权和民族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必须加强个人的特性,并鼓励集中那些能增强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各种思想和解决方法。”
四
毫无疑问,今天之中国与1933年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然而,今日中国之普通音乐教育,与1933年时相比,有一些地方可能仍不敢称超越,尤其是黄自先生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还是今天普通学校音乐教材编写者们所应反复研读参考的重要文献。遗憾的是,今天音乐教材的编写者名单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像黄自先生这样的大作曲家的名字。
从对《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研读,还可以发现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中蕴涵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启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世界的音乐教育和我们的音乐教育?
2.如何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呈开放状态去迎接世界的眼光?
3.如何使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以灵活的姿态与世界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
4.如何使更多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能够以黄自先生为楷模,认识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注释:
①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一册“编辑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