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及发展探析
时 勇
(章丘广播电视台,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观看有了新的要求,网络数字化的发展为传统广电技术带来了革新。数字化的广电信息能够明显提高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清晰度,在雷雨天气也能保证传输的稳定性,与网络资源进行嫁接后,观看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换成本较低。网络数字化的发展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其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传统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数字化革新的优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数字化;电视广播技术;优势与发展
一、引言
由于早先技术的原因,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发送、传输、接收和还原的四个过程里都使用了模拟电信号,这种信号不适用于远距离的传输,且容易因外界干扰产生信号损失甚至失真,所以经常会出现电视中有雪花现象和信号不稳定的现象。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发展方向。通过将传统的模拟电信号转化为更稳定的数字信号,能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电视信号不再受到天气、时间的限制,这种数字化发展已然成为趋势。
二、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一)技术概述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是指,将传统广电媒体中传播的模拟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再利用编码学对其进行优化和压缩,既可以提升传输信号的质量,减少因外界干扰而带来的信号损失或失真,又可以节约传输和存储成本,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在传统的广电媒体传送中,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使得电视信号播出的质量较差,偏远的地区经常无法接收到画面,或是画面中产生大片的雪花噪点,声音信息也难以与画面同步,对观看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现在我国已经迈入了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时代,从根本上摆脱了传播上的局限,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
(二)技术现状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并不止步于对电视信号的传播,而是逐步与网络、卫星通信更方便地进行连接,意在从生活中的各方面为用户带来便利。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随着4K和高清的普及,逐步完成了网络数字化代替模拟电信号的普及。在这个普及的过程中,网络数字化广电技术已经成为新兴广电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数字化的发展已然成为主流。
三、数字化技术优势
(一)高清晰度
与传统的射频电视广播技术相比,数字化技术可以给图像、音频、视频带来更高的清晰度,同时更节约传输空间。模拟信号的传输是根据源信息的内容,转化为一段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因为其幅值连续变化,所以很容易在长距离的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失真,当接收方接收后,也难以对其进行还原,导致收看者的观看体验会有所下降[1]。而数字信号在进行传输时是间断的,只有0和1两种,在相同的传输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号点,因此常见的4K和高清电视画面都是由数字信号进行传输的。
实验前小鼠体质量符合正态分布(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0.94,P=0.10),随实验进行各组小鼠体质量逐渐增长,至实验结束时(d1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DDP(d4~d6)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最慢,但各组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小鼠体质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小鼠体质量符合球形检验(F=0.19,P=0.19),分组因素主效应方差分析,F=3.53,P=0.15,时间因素主效应方差分析,F=0.05,P=0.82,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交互效应方差分析,F=3.30,P=0.21。
(二)高抗干扰性
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变为简单是0和1两种信号,再经过编码上的优化,这个信息已经变得高度压缩,在同等容量的条件下,数字信号所包含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模拟信号,使信息的传输和存储都变得极为容易。在存储过程中,数字化的存储是保存其编码信息,而不是对数字信号直接进行保存。这样可以节约存储空间,更重要的是编码信息不会再随着原来信号的变化更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以进行长期保存,也更易还原。因此,现在数字化在电视广播媒体上的应用已经势不可挡。
(三)更易存储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模拟信号很容易受到传输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遇到雨天或者打雷的时候,信号会有极大的损失。但是数字信号在传输时有很高的抗干扰性,在雷雨天也能进行稳定的传输。数字信号是间断式的,在传输过程中,尽管受到信号干扰等问题产生一定的损失,但“0”这个信号的幅值只要保持在0到0.5之间,都可以被还原为0,相应的,“1”这个信号也是如此。因此,传输中存在一些损失都可以进行恢复,对图像、音频和视频的还原度极高,凭借这个特性,数字信息也可以进行更远距离的传输,抗干扰能力是传统模拟信号的四倍以上[2]。
(四)资源丰富
注 2.1 在文献[11]定理3.3中,随机误差{εn, n≥1}是负超可加序列, 而本文定理2.1中随机误差{εni, 1≤i≤n, n≥1}是负超可加阵列, 即对固定的n, {εni, 1≤i≤n} 是行负超可加随机变量, 但对每列随机变量之间没有给出约束。 此外, 定理2.1中的条件(A1)—(A3)是一般的假设,可见文献[9-10,13]等, 故本文所得结果是相关文献的推广。 下面给出定理的证明。
(五)低成本
从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变为方便的数字信号并不需要对设备进行大面积更新,只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机顶盒进行转化,对于用户来说,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带来高质量的海量电视信息,因此,数字化电视一经问世就迅速在观众群体内传播开来。另一方面,对于电台来说,通过将数字化传输设备和模拟信息传输设备的有机结合,逐步完成数字化广播电视新设备的更替,既能最大程度上利用设备功能,又能节约更换设备的成本,对于电台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
(六)快速性
数字化的推进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是要迈向网络化。一方面,把电视广播与网络相结合,可以通过网络对电视节目进行编辑和修正,减少了来回传播中可能存在的信号损失,节约了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通过与网络的整合,用户可以在家中对电视节目进行点播,不再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观众。海量的网络资源与电视连接后,在电视上就可以观看所有的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这是网络化广电媒体的又一个进步。
四、数字化的发展
(一)迈向网络化
伴随着卫星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广电传播变为数字化,可以和卫星进行“牵手”,借助卫星进行数字化传播,其传播速度会比原本的电信号传播快数千倍,覆盖的范围也更广泛,这能强有力地打破传统广电信息的局限性,对推进数字化广电媒体到万千用户家中也有极大帮助。数字化的广电媒体显然有着传统广电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发展数字化媒体也已经成了必由之路,作为广电工作者,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充分把握时机,顺应发展的潮流,才能让传统的广电媒体焕发新的生机。
(二)推动增值业务
尽管通过网络,为广电媒体注入了新的力量,但是节目众多带来内容的重复会逐渐降低收看者的兴趣。作为广电从业者,需要对节目的质量进行把握,内容是一个节目的生命之源,如果内容质量不过关,配备再精良的设备也无法长期留住观众。在节目方面,需要关注实时资讯,紧跟热点潮流,不断优化创新,做观众爱看的节目,才能拉动收视率,从而为电台带来实际收益。另外,现今流行的知识付费也是对节目内容质量要求的一种体现,当节目质量好,观众自然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增值费用。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的电视节目播出,希望能够在观看时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丰富,于是便催生出了数字电视的存在。网络信息的传递与数字化信息传递是一样的,也是由基本的0和1构成,这使得网络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嫁接有了载体上的一致性。网络的资源量远超过传统的电视节目,观看起来也更加方便,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网络与广播电视链接到一起时,极大地扩展了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拉长受众观看电视的时间,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得到了良好发展。
(三)节目内容升级
电视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背后并不仅仅是为了带给用户更好的观看体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传统广电媒体的业务来源包括广告和收看率,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这两个板块的收入。通过技术的革新和优质的服务,拉长用户的收看时间,提高节目的播放率和广告收益。另外,通过用户的网络点播等行为,带来新一轮的付费,为电台媒体带了增值性的收入。
(四)技术设备更新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对传统设备进行一部分更新,才能保证其发射和传输的稳定。从用户的方面来说,需要在家里安装一个机顶盒,对信号进行接收和还原。因此,无论是电台还是用户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更新设备,后期还需要有少量的之处对其进行维护和检修。尽管这部分费用并不高,但是,如何降低收费标准,使较为偏远和落后的地区也能够普及网络数字化媒体,是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那个女人把我让进了她的屋里。她的这间屋子里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家具,不过归整得倒也整齐干净,看着让人感觉舒服。你坐吧,坐。她为我倒了满满一碗白开水,热气腾腾地端过来。这个时候,我却看到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大很大的一双眼睛,透过一个脱落了漆皮的木制镜框,冲着我看过来,死死地盯着我。
五、结束语
总之,现在已经迈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改革,在广播电视媒体的板块上,已经初见革新的端倪。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媒体模式能为用户带来高质量的海量电视资源,稳定性强,清晰度高,抗干扰力好,更换成本低,对用户而言,数字化广播电视媒体的已经成为必然。这要求广电从业者有行业敏感性,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新技术的脚步,利用好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当前,关于学习平台的研究层出不穷,商业化的直播APP也数见不鲜,但从零开始搭建起一个个性化的班级甚至校本使用的移动学习平台仍旧需要克服很多的技术难点。本研究主要基于当前云技术的发展情况下,利用各大运营商提供的公共云云服务平台,如何快速地搭建一个属于学校或班级私有的移动微课直播平台。随着研究的深入,用户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系统中集成更多插件和功能,搭建出个性化的微课直播平台,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郭继阁.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探析[J].电子信息,2015(12):33.
[2]邓伟疆.简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发展进程[J].视听,2016(11):203-204.
中图分类号: G2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1-0122-02
作者简介: 时勇,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有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