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卷比较分析——以全国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为例论文,北京论文,试卷论文,能力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全国课标地理卷(以下简称课标卷)、北京文综地理卷(以下简称北京卷)、天津文综地理卷(以下简称天津卷)为例,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地理试卷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试题命制特点、试题走向,以期对今后的地理教学与备考有所启示。
一、试卷内容共同点分析
目前课标卷已使用6年,新课改以来北京卷是单独命题的第3年,天津卷是单独命题的第4年。总体来看,历经几年的探索,2012年的课标卷、北京卷、天津卷(以下简称三套试卷)均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的方式,其中地理试卷分值100分。三套试卷在体现能力取向、稳中求变、发展创新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1.紧扣课标,突出主干
新课标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强调学习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上理念在本组试卷中有很好地体现:如课标卷第43题要求学生说明为防范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北京卷第8-9题呈现“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要求学生判断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哪种灾害的救助,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哪些;天津卷第12题考查近期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及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等。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这种理念下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知识及应用的考查。本组试题考查了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生产、河流水文及地貌、(城市、工业、基础设施)区位、产业转移、等值线、旅游、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地理主干知识。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考查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程地理命制趋向。新课程关注“学习生活中地理”、“学习地理为生活”,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性。三套试题在自主多元的基础上选材鲜活,关注社会热点,联系考生生活体验,反映时代特征,彰显人文内涵。
地理试题依据新材料、新情景命制,通过给出一定量的图文材料,结合设问,构成新的问题情境。其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与教材上的案例相得益彰,体现更强的纪实性;问题设置规范具体,指向清晰,对学生而言不存在问题设置模糊而出现的审题障碍,有利于考生对答题方向和答题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课标卷第一组选择题考查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由南粮北运转向北粮南运背景下,关注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同时融入我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但粮食产量在提高的信息,提高国民自信心;综合题在目前红木家具价格飙升、市场活跃,南部沿海的热点地区持续升温背景下研究我国云南红木基地区位优势、加工企业在此聚集以及越南限制红木原材料出口原因。试题设置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渗透热点但不渲染,考查角度新颖。
北京卷考查了旅游服务设施选址、北大西洋暖流对航行的影响、首钢产业转移的影响、华北地区农业限制性因素及其治理、绿化带的作用、数字地球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试题。以数字地球为例,北京卷第40题直接给出数字地图截图,要求学生分析数字地图与纸质地图相比其功能方面的特点。在信息化的今天,相当部分学生都用过数字地图查找路线,玩过Google Earth,所以对数字地图相当熟悉;视屏截图直接显示的信息就是查找首都图书馆,北京学生再亲切不过,加之纸质地图是每位文科学生必备,因此答起题来人人有话可说。
天津高考地理与生活及热点结合的体现在选择题中城市化铺设透水砖、2012年奥运会,综合题第12题也是地理相关的热点问题——西南大旱,山西CO2排放,天津新城自然资源分析等,均是联系当今社会与当地实际扩展开来进行地理知识考查的相关内容。
三套试题情景设置新、考查角度新、呈现方式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又不脱离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紧扣课标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创新思维,畅谈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人文性。
3.清晰定位,注重效度
每一道地理试题都有明确的考查目标,试题除考查覆盖的知识点外,也关注学生的能力考查,定位清晰准确,注重效度。
试题题目之间不存在层层嵌套,试卷中各个题目之间基本没有相互提示答案的情况。一组试题的题目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前一道题的正确解答与否对后面题目影响减小。同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题目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覆盖度广,减少学生因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欠缺而影响整组题的解答,出现失分过多现象。
如课标卷第36题共3小题,分别考查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原因;凭祥发展红木加工区位因素;红木加工企业集聚于凭祥的原因。考查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工业集聚等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各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又可独立存在。
如北京卷36题共5小题,分别考查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的影响、滦河三角洲成因、河道的变化及引起变化的人为原因、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制约华北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及应对措施,侧重考查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解决措施,每个问题设置独立,定位清晰。
再如天津卷第12题共4小题分别考查云南地形分布特点及判断原因,云南干旱引发次生灾害,应对干旱该省农业应采取的措施,对当地建水电站的看法等,各个问题互不统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每套(道)试题设计考点众多,但是相对独立,每个问题考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度提高。
4.凸显能力,强调开放
关注地理本质,重视能力的考查,凸显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命题重要原则。地理所考查的能力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
三套试卷均通过提供教材以外的素材作为背景材料(包括文字、图表等形式),创设新情境,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能力。有专家认为今年文综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新课标卷选择第8-9题给出“剩余劳动力数量与支付工人人均工资的变化比较”等新信息,学生要通过材料提取信息,认真读图,注意图例: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说明该地区在T1到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只有结合知识认真读题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又如天津卷第2题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图中出现最多的是“林地”,且题干问的是“最适宜”,因此仔细审图、审题后答案选林业加工显而易见。再如北京卷第8-9题,以时间、救灾强度为轴线的某区域大地震救灾的一个工作流程,考查图中所示的救灾工作程序还适于哪些灾害,本题没有考查灾害差异性,而考查其共性,非常新颖。学生需获取、解读信息再运用这些信息,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当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必须具备“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三套试卷每组选择题,及每个主观题的设问都体现四项能力的渗透。
三套文综地理试卷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放性题目分值较大。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突出能力立意。对一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可以不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只要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切合题意,均可得分。开放性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体现学以致用,对知识要求体系化,善于融会贯通,在检测学生思维水平方面具有客观题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课标卷37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秘鲁沿岸气候干旱,当地种一种耗水量大的芦笋,是否应当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简述自己观点——赞成或反对并说明理由。北京卷第40题第3小题“与纸质地图相比,概括数字地图功能方面的特点”,实质也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组织语言,整合答案,不要求答案的唯一性。天津卷则是分析开发水电站的利弊,要求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既答出利也要说出弊,是典型的开放性题目。
5.注重探究,关注过程
新课标下的地理试卷,在考查论证和探讨能力上有很大的闪光点。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试题通常选择一个主题深入体现探究过程,这个特色非常突出。
课标卷第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先问气候干旱原因,接着探讨芦笋水源,然后分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典型的主题式探究的过程。充分高考导向作用:倡导过程性、研究性学习。
北京卷第40题第3小题“与纸质地图相比,概括数字地图功能方面的特点”,试题设计有利于学生运用眼前地理信息进行探究式思考,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体会。试题答案在教材、资料中找不出固定的模板,必须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思辨的过程,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天津卷在发挥高考导向性的引领作用上也非常到位,尤其是其在时间题的设计上非常独到地体现过程性、探究性:如选择题第6、7题考查动态知识——地球运动,而题干以文字材料呈现,根本没图,但是无图考图,以情景化背景引入,设问角度新颖,突出过程考查。学生必须充分调动空间思维,动手画图,从形象到抽象,才能解答问题。
6.彰显特色,图行天下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理学科的考查当然离不开地图:“无图不说话”,甚至无图考图。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知识,体现综合性是地理固定基调。
地理学习过程、评价过程,必须结合学科的特色——地图。读图分析、空间定位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体现。课标卷从选择题到选做题都始终坚持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空间定位方法,只有进行定位后才能判断区域概况。如选修中的旅游地理第42题首先给出空间定位即西北的区域,因为了解旅游资源怎么形成,必须知道是什么地方。区域地理的考查成为新课程试卷的重头戏,区域图形式多样:大比例尺图、小比例尺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整体图、局部图等,加之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构成今年课标卷有一大亮点。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世界区域、中国上海、中国西北地区、美国本土等的考查,区域地理无处不在。以区域图为背景,将文字材料、数据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北京卷对地图的考查尤为新颖,时代色彩浓厚,创新性强,出现导游图、震后救灾示意图、游牧路线图、数字地图截屏等,无一不与生活密切相连,新鲜、灵动。
天津卷对图表信息的考查力度继续加强,图表形式多样化: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关系图、区域地图、示意图等。基本上题题有图可依,或无图考图,有些题目就是以直接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为目的。如天津卷第10-11题完全是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对图的理解,学生必须穷尽图中信息。
7.关注环境,聚焦发展
试题传承并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审题能力考查,重地理空间定位,重区位分析的传统要求,同时关注环境,聚焦可持续发展。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理念,始终贯穿整个地理试卷。
课标卷试题从学科的角度,突出了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还有地理环境整体性等。如选择第1、2、3题及综合题第36、37题均反映农业、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环境特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强调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
北京卷考查旅游服务设施布局,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产业转移影响,农业的生产限制要素如何治理,绿化带分布及对城市环境影响,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
天津卷大量引入可持续发展类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考查比往年要更加侧重一些。选择题中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区域自然灾害等;综合题中这一点体现最为明显,无论是西南的大旱还是能源的使用,都侧重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还有以节能减排为引子,要求考生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保护,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水电站开发利弊的探讨强调科学发展观。
二、相同内容出题角度比较
1.同一知识点考查,以气候(干旱)为例
例1:课标卷第37题第1小题
能力立意: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呈现方式:区域地图,以简答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通过空间定位确定该区域为南美洲西海岸沿岸,结合图中等高线、时令河等信息及所学洋流、大气环流等知识判断气候干旱成因。
命题特点:试题强调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需具备空间定位能力,熟悉气候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洋流等),着力体现对区域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生要善于将材料信息与所储备知识结合起来,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强调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考查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对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例2:北京卷第36题第5小题
能力立意:考查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呈现方式:华北平原区域图,以简答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主要考查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及应对措施,即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地理实用性。
命题特点:区域特色显著,考查学生所在区域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注重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性强,单依靠图中信息很难答题完整,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探究。没有考查限制因素形成原因,考查限制因素类型及应对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例3:天津卷第12题第2、3小题
能力立意: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呈现方式:云南省地图,以填空和简答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通过图中呈现相关林地等信息,判断云南干旱次生灾害及农业应对措施。
命题特点:没有考查干旱原因,直接考查干旱引发的次生灾害及灾害的应对措施,注重问题拓展延伸,体现学以致用。
2同一类试题考查,以开放性题目为例
例1:课标卷第37题第3小题
能力立意: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呈现方式:区域图,以简答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结合秘鲁气候特点,农业用水来源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
命题特点:对于题中给出论点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但不能同时选。试题平稳,允许有不同观点存在,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论证问题能力。突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例2:北京卷第40题第3小题
能力立意:获取信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呈现方式:数字地图截屏,以简答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以数字地球截屏为背景,呈现搜索“首都图书馆”等信息。
命题特点:新颖性、现代性、地域性,考查身边的地理。问题解答必须结合实际经验,书本没有现成答案和固定模式。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述问题能力。
例3:天津卷第12题第4小题
能力立意: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呈现方式:区域图,以填空形式呈现。
命题思路:结合云南地形、地势及区域发展概况,分析水电站建设带来影响。
命题特点:必须答出支持的理由和反对的理由,两者缺一不可。体现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权衡水利工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把握课标,研究考纲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试题的命制依据《考试大纲》。在“一标多本”现状下,大部分省份所用的教材不止一个版本,面对多本教材如何高考取胜?采取做加法的方式绝对不可取,这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课标,仔细研究考纲。教师不必带着学生仔细研究每一个版本的教材,死抠细背;也无需置身于题海之中,成为做题机器。可以说教材多、版本多,高考题千变万化,但是究其根源还是课标、考纲。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舍本逐末游离课标、考纲之外。
当然,课标、考纲最好的载体还是教材,用好一套教材即可。切不可抛开教材自我摸索,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也不可死抠教材照抄、照搬,奉为“圣典”或将不同版本教材上出现的相关内容都加在一起。教材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注释都反复研究,不断“延伸拓展”,对学生解释,要求学生会背。这种极端做法是不可取的,完全违背新课改理念,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教学中应依据课标,从社区、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对课程、教材进行某种改造,使它适合本地、本校的情况,不拘泥于既有的方案或教材。
2.改变方式,注重主体
从这三套试题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单纯考记忆知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命题者均选择一个主题深入,体现探究过程,这个特色非常突出。高考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引导作用,反映新课程理念:提倡过程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的不是课本而是理念,更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如天津卷关于新加坡能源资源问题,很好体现了探究性。处于赤道地区的新加坡太阳能、风能资源不丰富,为什么?如果单单按常规模式,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又处在沿海,似乎太阳能风能应该丰富。解决这道题必须深入理解太阳能受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虽处赤道但太阳能不丰富;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地转偏向力小,故风力小。
高考题是无法在课堂上预见的,但是解题的方法、能力是可以在平时培养、形成的。这就要求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引领作用,让出舞台。引导学生动起来说、做、思、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胜。
3.理清主干,常悟原理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必不可少,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对课标的最好解析。新课改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知识的考查。地理主干知识无一不在教材上体现。教师带领学生理清原理、构建网络、通过动手制作教具、进行动画演示、开展探究活动等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用图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阐释地理过程;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迁移、应用,提高思维的广阔性。理清主干知识,注重原理应用;悟清试题考查的知识,应用的原理、方法,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题水平自然提高。
4.培养素养,提升能力
每一道高考地理试题的解答都要很好地结合图文材料,联系实际,因题制宜,这样的思维过程,不是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它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创新思维,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新高考考查学生地理素养,注重的是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实践、参与、互动、合作。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尤其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能力培养、素养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于平时。教师必须树立长远观点,潜移默化。高中地理教学要从高一开始抓起:基本原理弄清、每天布置一组题三两道试题即可,天天关注地理;强调观察生活中地理,课堂上将新闻事实引入课堂;拓宽地理视野,生活中案例融入地理教学,注意用所学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地理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考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地理学力的重要途径。
5.研究试题,归纳总结
现代教与学必须多思多悟,归纳总结,知识内化。整合知识体系,构架网络框架。研究地理试题,是提升地理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思考试题与教材哪些知识关联,与哪些原理相通,常见地理试题类型有哪些等。总结基本规律是什么,特殊变化是什么。如中国降水基本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趋势,但是也存在降水特殊区域,像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祁连山降水多于周边地区、雅鲁藏布江谷地降水较多。学习中国降水分布规律时做做常见降水变化题,练练特殊变化题,注意一般规律又关注特殊变化。
进入高三,地理复习资料铺天盖地,薄厚不一。其实精选一本,结合课标、考纲、教材做透即可。选取一二十套完整的高质量的地理试题,将其归纳总结:同一个区域常见考点有哪些(如南部非洲常见考点有描述南非位置、地形;南非好望角航运地位变化特点及其原因;南非河口金刚砂成因;南非德班石油加工区位因素;非洲西南部大雾、渔场、沙漠成因,非洲南部奥卡万戈河三角洲成因、南非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等);同一个考点常见试题有哪些(如气候常见题型有分析气候成因、分布、特点、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分析总结会发现所有的地理试题考查范围均在考纲之列,虽考查形式多变、呈现方式不同,但实质均是一样:考查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四、学生答题启示
1.细审题
地理试题通常以一定的图表、文字材料作为背景,要想顺利地分析、判断、答题,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整合,审题成为解题的前提和核心。审题包括审图文材料信息,审题目问题,审分值多少。
通常审清题中信息是第一步,读懂题意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图中信息。如课标卷第4-5题,呈现的信息是“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考生必须观察图中信息,注意到湖泊与甲、乙水文站位置,两水文站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正确解题。如天津卷第12题第5小题,“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题目要求很清楚:“据图8说明”,答案就在图片之中:特殊服饰与建筑。因此仔细审题、审图,抓住题中关键词、看清图名、图例、图中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等是解题前提。
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审清问题是什么,通常试题考查的方向是通过问题来明确。审清问题后再从材料中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这是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环节。
另外审分值也必不可少,由于高考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以及阅卷标准的要求,高考试题各题目分值设置一般是按要点给分。基于此可以通过研究分值,再结合问题设问,可以估测答案要点数目。
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平时应该对所做练习进行归纳总结,对不同情境、不同材料的试题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提取、信息加工的训练,以便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如果信息提取不全、不准,也就失去了信息的有效性,解答问题也就很难准和全。
2.“三结合”
所谓“三结合”是指解题时要结合题目、结合教材、结合生活。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高考试题常采用新情景命题,试题往往提供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原理、新图像等,借以考查学生临场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获取、解读题中信息,清楚题目要求,再应用知识解答,即“问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就找什么,找到什么写什么”。北京卷在“新”上面特色突出,如图示“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以时间为横轴,救灾活动强度为纵轴,给出紧急救援、安居工程、生产生活恢复重建、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变化曲线。题目呈现形式甚是新颖,结合题目所问知道问题是“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哪种灾害救治”,选项中给出鼠害、洪涝、旱灾、寒潮,解题时要结合问题找出“题眼”——安居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可判断鼠害、旱灾、寒潮与安居工程关系不大,而洪涝会冲毁房屋,所以安居工程与之关系密切。如天津卷第13题第3小问结合所给天津生态城示意图,要求列举生态城所在地三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解题要明确图中信息,图中给出“盐碱荒地、海洋”等信息,结合所学资源种类: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不难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3.熟“套路”
所谓答题套路是指常见地理题的思路,一般说来地理题的答法有一定规律可循。如探讨气候特点要从成因入手,如今年的全国课标卷第37题第2问要求分析秘鲁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北京卷第1题关于7、8月份伦敦与北京气候比较,天津卷第13题分析新加坡太阳能、风能不丰富的原因等都是考查气候特点及原因。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洋流、地形等方面入手,知道基本分析模式,答题思路清晰可见。当然熟知规律、归纳“套路”目的是为了尽快答题,以不变应万变,不是要求死搬硬套。如河口地区经常形成三角洲,原因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减缓、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今年的北京卷第36题第2问要求简述滦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照此分析顺理成章。但是有的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如刚果河的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逆向思维能力,由形成三角洲原因再倒推没有形成三角洲原因。答题“套路”说到底就是答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答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除了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也与学生自己注意归纳总结、应变能力强、善于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分不开。
4.重规范
规范性包括准确识记,如对重要的地理事物进行准确识记。今年课标卷第6、7题考查的大比例尺中国区域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学生必须记住秦岭这座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山脉位置;另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要清楚,汉水谷地、黄淮平原相对与秦岭位置。又如课标卷37题,考查南美洲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位于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寒流流经,对这些地理事物一定要规范掌握。再如区位相关试题答法,学生都知道分析区位要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着手,因此试卷上常见学生一口气罗列很多条,但是得分却不高。原因是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回答区位要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简单罗列没用。答题时还要抓住特色,像全国卷第36题第2问“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很显然凭祥最具特色的区位优势就是接近原料(红木)产地,这一点一定要答。
规范性还包括答题要条理清晰,层次性强;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字迹工整,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到位、言简意赅。如数字地图与纸质地图的区别,人人都能知道大致意思,但是只有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述,同时语言文字精炼,条理清晰,字体规整,才能得到高分。
标签:地理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高考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北京地图论文; 高考答案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天津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