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预测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预测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二○○○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测一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应当根据其过去发展速度、规模及其现在的各种条件、国外的经验以及其发展战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预测结果。

一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改革开放后得中央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两大优势,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总量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迅速发展起来。1980年珠江三角洲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19.52亿元(当年价),1990年已达87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15.7%。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6%高出6.1%,比全省12.3%的平均速度高出3.4%。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的增长速度。

1991年珠江三角洲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087.9亿元,1992年1559.3亿元,1993年2265.29亿元。1991-1993年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27.5%。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自1978年至1993年,明显呈加快发展之势。

1993-2000年这7年中,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会是如何情况呢?按照世界已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经验,几乎没有20年持续加快增长速度的,也没有持续20年保持20%增长速度的。因此,1993-2000年珠江三角洲持续以往15年的加快增长速度以及保持20%的增长速度均不大可能。9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有关优惠政策倾斜变化的影响,加上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土地成本的提高等变化,估计未来7年的珠三角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由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上先行了一步,已经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已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及秩序,又毗邻港澳,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仍会以较高速度发展。预计至2000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将达5300亿元,按当时人口达2500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0000元(90年价)。

二 农业发展预测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近16年的努力,农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扩大,且整体素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基地化、商品化和外向化。珠江三角洲至1994年止,已建立农业出口生产基地200多个,农业商品率约80%以上,创汇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农业生产迈向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较突出的有顺德、南海、东莞、新会等市。这些市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实行统一农机服务、统一种子服务、统一肥料服务、统一灌溉服务及统一植保服务的“五统一”管理。顺德80%的农田和鱼塘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农业总产值保持了增长趋势。1993年农业总产值达240.54亿元,比1980年的38.81亿元增加了5倍多。1981年至1993年年均增长6.6%,增长最快的是渔、牧、副业,分别达12.6%、11.3%和10.4%。种植业相对最慢,仅有年均2.5%的增长率。其中种植业中的粮食、花生、糖蔗产量均呈负增长。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基建项目上得快而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在1981-1993年年均减少2.6%。1994年,珠江三角洲在广东全省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35.1%,比1980年的36.4%有所下降。

今后珠江三角洲农业会继续朝着基地化、商品化、外向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战略的农业保护区的设置,耕地减少及破坏的情况会受到限制。渔、牧、副业的发展仍将领先,种植业3%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可以保持,因此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仍将维持在6%左右,2000年农业总产值约达362亿元。而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从1993年的9.15%降至7%。

三 工业发展预测

工业是珠江三角洲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152.1亿元,1985年为363.98亿元,1993年为3458.1亿元。1993年比1980年增长22.74倍。1981-1993年年均增长率24.6%,其中1991-1993年年均增长高达36.2%。而其中尤以重工业突出。1980年重工业产值为48.5亿元,1985年为102.56亿元,1990年为281亿元,1993年则高达1105.98亿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23.8%,而其中1986-1993年年均增长28.6%,1991-1993年更达39.9%。轻工业1980年为104.05亿元,1993年达2352.19亿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24.6%,其中1991-1993年增长33.4%。1980年轻重工业比重2.15:1,1993年为2.13:1。重工业比重有所上升。

1978至1993年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之所以得到高速发展,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土地、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今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将会放缓。一方面是因为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及土地、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丧失;另方面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已由发展工业为主转向以城市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全面现代化建设阶段,因此对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更为重视。因此,预计1993-2000年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为20%,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2391亿元。其中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仍将快于轻工业,年均增长约23.6%,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约17.9%,到2000年重轻工业产值分别为4957亿元和7434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3:2。根据珠江三角洲已有的工业基础、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科技产业的条件和珠江三角洲将科技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的发展战略,2000年,珠江三角洲科技实力将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在工业中占一定地位。整个工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会由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由1993年的51.2%降为38%。

四 第三产业发展预测

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8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70.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5年为198.03亿元,1990年为445.67亿元,1993年为935.16亿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22%, 其中1991-1993年年均增长28%。外贸出口方面,1980年为6.24亿美元,1985年为16.29亿美元,1990年为81.41亿美元,1993年为150.71亿美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27.8%,其中1986-1993年年均增长32.1%,1991-1993年年均增长22.8%。金融方面,从银行存款来看,198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01亿元,1985年为111.96亿元,1990年为552.71亿元,1993年则达1449.67亿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38.5%。运输方面,1980年货运量4847万吨,1993年已达5.333亿吨。1981-1993年年均增长20.3%。客运量1980年为8578万人次,1993年已达7.53692亿人次。1981-1993年年均增长18.2%。第三产业总值1992年为596.63亿元,1993年已达898.17亿元。1981-1993年年均增长18.5%,其中1991-1993年年均增27.2%。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9.4%升为1991年的36.4%。

根据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已有的基础、条件,以及珠江三角洲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发展战略,今后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会加快,尤其是作为经济发展龙头的金融业将发展更快。此外,贸易、运输、旅游也将以高速发展,出口贸易总额年均递增约16%,2000年出口总值将达426亿美元。第三产业总产值预计可维持90年代前三年的水平,达到27%的年均增长率,到2000年,第三产业总值可达7320亿元。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55%。

五 城市化水平预测

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城市化与工业化几乎是同步进行。1980年全区人口为452万人,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4.3:46.3:29.4,到1991年,人口已达741万,其产业比重已升为12.8:50.8:36.4。全区乡镇企业达7.43万家,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中,农业仅占29%,工业和第三产业占71%,实现了农村经济以工业为主(占56.3%)的转变。全区增加了8座中小城市:深圳、珠海、中山、东莞、顺德、台山、番禺和南海。到1993年全区人口已达205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25.2万,占总人口的45%,三次产业比重上升为9.15:51.20:39.65。全区又新增了三水、从化、鹤山、新会、增城、花都、高要等市,全区城镇已达406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85座,成为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珠江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全区已实现陆路交通网络化。1993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9220公里,铁路里程581公里。港口星罗棋布,1993年港口泊位已达186个,机场已在大多数大中城市建立起来。通讯方面,电话普及率已达45%,已成为交通四通八达、通讯较为快捷方便的地区。

今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且将从工业化城市群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多功能化城市群发展。城市化速度预计约以1%的速度发展。2000年珠江三角洲人口预计将达到2500万。农业人口约占35%。三产业的比重为7:38:55。城市化水平将在50%以上。其中除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广州和深圳外,接近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将有珠海,50~100万的大城市将有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顺德、番禺。此外还将有一批10~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即现在的县、镇级城镇在2000年大部分将成为中小城市。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基础设施,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网、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网,公路通车里程将达2.33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800多公里,电话普及率达70%-80%,自来水普及率达99%,活水排放率达95%。

六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预测

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科技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已普及初中,高等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下,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但是,珠江三角洲科技教育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科技方面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二是人口素质偏低,尤其是外来劳动力素质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此,珠江三角洲已将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此,今后其科技教育会加快发展步伐。预计到2000年,其研究人员在人口中的比重约达0.2%,科学家和工程师约达3万;普及高中教育,大学在校生占人口的5%左右,约占20-24岁人口的13%。

总之,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继续保持其在全省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并继续维持其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地位,同时大大缩小其与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为实现现代化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预测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