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曼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即阅读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而忽视了阅读的陈述性知识研究。尽管阅读的程序性知识的确在阅读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陈述性知识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将陈述性知识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是我们应该努力探讨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陈述性知识;运用策略
一、引言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和思想。阅读是个体与文字材料相互作用而获取信息、习得知识的过程。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分类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物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因此也被称作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语文课程需要养成学生多种言语技能,因此,也就需要有多种相关的程序性知识来指导这些技能的练习。例如,如何品评和选用词语,怎样辨识和选择句式,如何形成良好的语感等。
二、 陈述性知识与语文阅读教学
1、 定义
阅读陈述性知识是通过学生个体有意义记忆掌握的知识,也就是学生获得的语义知识。它以命题网络或图式表征形式贮存于个体长时记忆中,如记叙顺序的知识、说明方法的知识等,它们都是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
2、 陈述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运用,是完成语文智育目标的主要环节。陈述性知识教学目标是语文智育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阅读程序性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并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过程又是智力开发、智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3、阅读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意义生成-意义贮存-意义的提取和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需要教会学生做到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秋”向来是被文人作为悲凉、凄清的化身,自宋代文人宋玉开始就定下了调子:“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高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中,作者也写到了秋的凄凉与落寞,却没有反映秋的悲凉之情。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运用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回到作者所描绘的北平那个时代背景中,从郁达夫所描绘的细微景物入手,我们就不难品析出郁达夫所怀念的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热热闹闹的场景,而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这些朴素平实的景象所营造出的一种淡雅、高雅、雅趣之美。孙提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在《故都的秋》中,正应该抓住的是“秋”与“悲”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将文本中所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重新还原郁达夫北平秋的景致来揭示矛盾,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抓住这些朴素平实的意象来体会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之美。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策略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习得、保持、提取的活动。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阅读学习效率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利用陈述性知识以便更好的促进阅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习得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感知语文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地建构并生成意义。学习个体的生成动机直接影响其对语文环境信息的注意指向、原有语文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主动建构的水平。让学生明确学习陈述性知识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并将它内化为自身认知的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陈述性知识学习主要是习得言语材料中的意义,使意义以命题网络或认知图式持久贮存,且易于提取和应用。为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采用一些教学策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与应用。
(1)复述策略
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学习与再现的过程。如: 学生为了记住某篇课文,一遍遍反复多次地读、背、写等。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对记忆的材料增加相关的相关信息来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学习方法,如补充材料细节、做出推论等。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联系, 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需要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从而形成阅读策略性知识,这样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阅读策略性知识的生成,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3、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有效提取
提取信息以供阅读学习和日常生活使用是陈述性知识的最终阶段和目的。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陈述性知识的有效提取。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将零散的、繁杂的知识科学的类化,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便于检索并有效提取。
(1)类化策略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学习过程是材料的逻辑意义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的心理意义的过程,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陈述性知识的有效提取, 例如在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可将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等描写春天景象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2)激活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激活策略的过程为:呈现新知--转换成命题的表征--通过激活的扩散,原有的相关命题被激活--同时处于工作记忆,新命题习得或生成新命题--共同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在人的认知结构中进行表征才能贮存。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分享同一个主题的一些命题会相互发生联系,而正是这种信息单位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的推理及解决问题的基础。
(3)测评提取策略
测量评价的重点是看学生能否从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中迅速准确的提取信息。测评手段可多种多样: 考试、提问等, 它们能诱发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生活积累去应答测评,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提取。
四、总结
语文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是一个认知同化的过程,把新学到语文知识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系统,彼此同化,有效地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且呈循环螺旋递进趋势。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就不能形成合理的语文认知图式,也就难以实现原来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因此,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有利于学生拓展背景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0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I978.
【4】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谢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性知识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论文; 策略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