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论文_舒心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论文_舒心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舒心摘要:寒凝血瘀型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高发病率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特点。因寒凝血瘀型痛经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引起了中医学界的特别重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围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这一课题,以治疗安全与远期效果稳定为基础,注重以寒凝血瘀型痛经为例,从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等方面展开对此病的探讨,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全面的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因病人体质与兼证的不同,在治疗上主要以温经祛瘀为主,配以对兼证的对症治疗。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医治疗;温经祛瘀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6-ZYM

引言

痛经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发,以下腹部疼痛,甚则痛至晕厥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病症。中医辨证施治,以治其本,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治疗、敷贴、推拿等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避免了长期吃药打针的痛苦。同时,因为中医治疗方法减轻了胃肠吸收与肝肾代谢的负担,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对其他器官的保护性显著增强,所以中医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病因病机及症状

在中医看来,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是因为“寒”邪作祟。张景岳注释内经曰:“凡诊病之道,必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阴期虚实,显然自明。”辨虚实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而阳气的根本也为肾阳。虚寒证的主要病因是患者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患者阴寒内盛,阳气温煦功能失职,血遇寒则凝,而致血液凝滞。临床表现以面色晄白、畏寒喜暖、腰膝冷痛、经色黯淡夹杂血块、舌淡、脉沉,行经时腹痛喜按为主。实寒证的本质为寒邪侵袭冲、任二脉,寒邪搏结气血,不通致痛。临床表现以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小腹冷痛拒按、经量少色黯有块、舌淡、脉迟为主。

2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治疗

2.1中药内服法

唐卓将八十名患有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出方药与用法(温经汤加减方):当归15g、肉桂5g、川芎10g、芍药15g、人参10g、牛膝10g、莪术10g、丹皮10g、甘草10g,水煎服,1剂/日,治疗组的患者服用加减温经汤三个疗程,对照组的患者每日口服三个疗程的消炎片。治疗组有效治疗率为85.70%,对照组有效治疗率为75.00%。邓小梅[4]将9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少腹逐瘀汤三个疗程:延胡索5g、没药6g、小茴香7粒、蒲黄9g、川芎9g、当归9g、五灵脂6g、赤芍6g、肉桂6g、干姜5g(1剂/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三个疗程。治疗观察组复发率为14.89%,对照组复发率为59.57%。

2.2针灸治疗法

魏慧芳将八十名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止痛药治疗,治疗时长为三个疗程,有效治疗率为80%。治疗观察组取穴次髎、三阴交进行温针灸治疗,治疗时长同为三个疗程,有效治疗率高达95%。耿洪岳[6]将58名寒凝血瘀型患者分为两组,对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选择使用次髎、三阴交、子宫穴及关元等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30min/次,1次/日,治疗三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选穴、治疗时长均治疗观察组相同,但不对其给予灸法治疗。三个疗程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远远低于治疗观察组。

2.3敷贴疗法

中极、关元、气海等都是敷贴治疗中常用的穴位,主要是达到温经止痛、理气活血的治疗目的。杨娇[7]通过将延胡索、香附、肉桂、三棱打粉混匀后加入白酒,将中草药调成膏状,贴于神阙穴治疗30名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有效治疗率高达93.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推拿疗法

周扬将64名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月经来潮一星期前给予布洛芬止痛片,有效治疗率为60.00%;治疗观察组在月经来潮一星期前,对膈俞穴、八髎穴等穴位进行按摩,30min/次,1次/日,治疗时长为3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4.12%。

2.5联合疗法

朱玉景对237名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给予脐疗法与银质针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之后,237名患者皆痊愈。陈燕[10]把6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配合火疗,治疗三个疗程,治愈率达到93.75%;实验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三个疗程,实验组治愈率为81.25%。宋如意[11]对17名寒凝血瘀型患者给与艾灸治疗(关元穴、中极穴)与刺络拔罐(肝俞、脾俞、肾俞)治疗,治愈率达到94.1%。

3临床案例

患者陈某,女性,19岁,已婚,主要是因为“小腹疼痛剧烈难忍三小时余,伴头晕、恶心、呕吐”于2015年11月13日入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中医科就诊,自疾病发作以来,患者的精神,睡眠和饮食都很差。病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医院接受治疗。患者自诉月经来潮前一天曾吃冷饮,今日月经来潮便感下腹疼痛难忍,得热后疼痛稍有缓解;伴恶心、呕吐、头晕;经量少、色紫暗;手足厥冷;舌质紫淡有瘀点、脉紧;无畏寒发热,无视物模糊、无心悸、气短、胸闷,无厌油、无呕吐鲜血、无柏油样大便,院外未做特殊治疗,现来中医科要求进行中医治疗。中医科辨证论治后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在我院中医科行针灸法治疗痛经(1.用针刺泄法针刺双侧合谷穴、三阴交,留针20min;2.艾灸关元穴以及中极穴);超声波治疗,患者经针灸治疗后自诉手足渐温,疼痛缓解显著。随后开出方药:小茴香七粒、延胡索3g、干姜6g、当归9g、没药6g、川芎6g、官桂3g、蒲黄9g、赤芍6g、五灵脂6g,嘱患者用水煎服连服7剂;带药乌鸡白凤丸(1丸/日),并嘱患者煎服当归羊肉汤(1次/日),连服3周,经期及经前禁止吃寒凉之物。3月后随访患者,患者自诉痛经痊愈,再无复发。

患者素体阴盛,经前过食寒凉之品,冲任受寒,寒主凝滞,搏结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凝滞受阻,所以出现痛经的病理表现。本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加减方中以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散瘀止痛;赤芍散瘀止痛功能佳,方中用以大量干姜,官桂和小茴香等散寒助阳药物,使赤芍散瘀止痛而不寒凉;延胡索具有缓解疼痛和缓解血瘀的作用;没药,蒲黄与五灵脂则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此方主要体现了在辩证论治之后采用温经散寒除淤而达到调经止痛的功效。

结束语

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我认为应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止痛,平时治本)。因肾阳虚引起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平时应以补肾为主,鹿角片、巴戟天、当归、紫石英、紫河车都为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阳虚与气虚关系密切,《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故在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中酌情加入补气之品(山药、黄芪、党参等)后效果可明显提高。实寒之证所致的寒凝血瘀型痛经务必以温经散寒为主,重用祛寒温里之品例:吴茱萸、附子、小茴香、肉桂等,寒邪去则病根除。另一方面,阴寒日久必然损伤阳气,所以在温经散寒之时,也应配伍些许温肾助阳(菟丝子、女贞子等)之品,同时,方药中使用了大量的温热之药,唯恐燥热伤阴,此时应采用“阴中求阳”的思想,则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此种用药方法有利于恢复卵巢功能、缓解子宫收缩、排出宫内组织。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后,做好生活防范也是必须的,寒凝血瘀型痛经就以病理因素来说在于寒,易袭下焦,下注于冲任二脉与女子胞宫,故应该避免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在另一方面,合理的饮食和情志调节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科学调节自己的心情缓解对腹痛的紧张感。

参考文献

[1]邓霭静.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马月莲.基于Delphi法修订带下病中医诊疗指南问卷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论文作者:舒心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论文_舒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