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科论文,民族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支持下,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为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创立和初期发展(1949—197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分析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特别是长征时期广泛接触了少数民族,民族工作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逐渐成型的时期。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前言”第6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在民族工作方面也是如此。1939年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工委),开始系统地研究国内少数民族问题并开展少数民族工作。1940年西工委拟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战时期民族政策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同时,创立了延安民族学院,设立研究部,进行民族理论研究,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培养了民族理论科学研究人才,树立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紧密为现实革命任务服务的光辉榜样。1941年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了以“延安民族问题研究会”名义编写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共9章9万字,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前提下,已大量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新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民族教学和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努力,民族研究队伍迅速壮大,民族理论研究的群众基础日益增强,建立民族理论学科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建立独立学科的条件逐步成熟起来。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在1956年进行的十二年科学研究规划中,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正式列为一门学科,提出了研究的中心课题和重点项目,这一规划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执行。从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正式诞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从1956年到1978年,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经历了由创立到曲折发展的20年。这一时期民族理论学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即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

民族识别工作,既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研究工作,又是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工作。到1964年,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识别出了53个少数民族。民族识别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重要意义。

为了抢救即将消失的有助于了解和研究社会发展以及各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的宝贵资料,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1956年开始进行了新中国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到1964年,历时8 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基本结束。

经过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对各个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做了划分,为国家制定民族地区政策提供了依据。并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四百几十种。

十年动乱期间,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理论学科20 年发展(1978 —199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民族理论学科大发展的20年。这主要表现在民族理论学科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是指理论体系的发展,硬件建设是指研究队伍、机构、学术活动等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着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时代精神和光辉成就。

(一)理论体系的发展

首先,在这20年里,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和特征的研究,关于民族问题阶级实质的研究,关于民族实体理论的研究,关于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关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关于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体系的研究,等等。(注:参见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二十年”,《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1期。)

其次,许多民族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例如:关于民族定义的研究,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的研究,关于民族主义理论的研究,关于民族平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民族政策的理论研究,等等。(注:参见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二十年”,《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1期。)

最后,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发展突出表现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取了突出进展。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指和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关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结构。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科完善程度的标志。1987年北京第二次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上,与会者就构建或完善民族理论体系提出了丰富的意见和建议。此后许多研究者陆续提出了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设想方案。研究者认为,早期民族理论教材中反映出来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是“二元论”思维结构模式和“板块结构”的编排框架;在众多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中《民族理论通论》实现了学科理论体系的整合,代表了学科体系建设的新高度。此外,随着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丰满和学术水准的上升,民族理论学科的重点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89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研究所成为民族理论专业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部委级重点学科点,设立了全国唯一一个民族理论专业硕士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若干基本原则指导了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从指导思想来看,民族理论学科经历了由孕育到创立再到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阶段—→列宁主义民族理论阶段—→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阶段—→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理论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理论发展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基础;毛泽东思想阶段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创立时期;邓小平理论阶段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趋向成熟的时期。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理论思想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核心。构建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实践肇端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的编写。80年代以来,全国出版了数十种版本的民族理论教材,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和编排框架。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初至今专门探讨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论文已发表了近90篇,还出版了《民族理论通论》等一批专著,基本形成了以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实体论、民族发展论、民族关系论、民族问题论、民族纲领论、民族政策论为基本构架的富有整合性的民族理论体系。

(二)研究队伍、机构、学术活动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20年里,民族理论教学研究机构恢复和新建,研究人员增加、队伍壮大,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成果丰硕。

首先是民族理论研究机构、民族理论学术团体恢复和新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家机关和科研机关相继恢复或新设了民族理论研究部门,如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室等;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民委、社会科学院、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也大都设立了相应研究机构。1979年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即今天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首任会长是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同志,现任会长是伍精华同志。此后一些省区也成立了地方性民族理论学会。1982年创办了会刊《民族理论研究通讯》,1987年改称《民族理论研究》,曾先后出刊60期900多万字。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了六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七次全国性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和顾问座谈会。此外,还在北京组织过几十次座谈会和讨论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理论研究的发展。据统计,至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人员已逾千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数十人,副教授、副研究员近200人。

其次是民族理论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大量学术论文、专著发表和出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理论研究得以广泛开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了6200多篇,约40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著作共200多册(部); 撰写发表了大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其中最能反映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就是学术论文的大量发表,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作为民族理论学科的基础文献资料,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文献得以整理出版,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中央民族学院,1980),《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等。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方面的学术专著不断出版,其中既有老一代民族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又有中青年民族理论学者的新的探索。如牙含章著《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张尔驹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熊锡元著《民族理论基础》,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等。学术专著的大量出版反映了民族理论学科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理论建设蒸蒸日上。

第三是民族理论教学恢复和加强,教材大量编撰出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13所民族学院(大学)、民族地区院校和各级党校大都恢复了民族理论政策公共课,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80年代开始招收硕士生和本科生。全国已出版数十种版本的民族政策教材,其中,国家民委主持编写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出版社,1985),刘锷、何润著《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993),布赫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彭英明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金炳镐著《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等版本影响较大。

(三)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展望

中国民族理论在取得20年(1978—1998年)大发展的基础上,将努力求得跨世纪十多年(1999—2010)的再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中国民族理论大发展的20年,是中国民族理论创新的20年,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完善的20年。这20年的民族理论发展,为跨世纪的民族理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跨世纪十多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将取得很大发展。跨世纪民族理论发展前景和特点,笔者还是基本坚持曾经提出的两个加强、两个结合、两个增加、两个扩大、两个更新。(注:金炳镐:“民族理论研究的十年回顾和展望”,《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3期。)具体阐述如下:

1.民族理论的应用理论研究加强、预测性(超前)研究加强

民族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中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在跨世纪的民族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很多,如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的双向流动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利行使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问题及其对民族发展的影响,等等。这些都需要民族理论给予科学的解释,指出正确的处理原则、方法。因此,加强应用理论研究是必需的。此外,为了掌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性,把握民族问题方面的发展趋向,这一时期民族理论方面的超前研究会被重视和强调,预测性研究将会加强,为民族政策方面的决策和民族工作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资料。

2.民族理论方面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过去、现在、将来研究”相结合

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包括民族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工作,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务虚和务实相结合,民族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是这一时期民族理论很好地为党和国家的跨世纪民族工作服务,很好地为民族地区四化建设服务,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关键一环。所谓“过去、现在、将来”研究,包括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问题现状的研究或叫现实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趋势的研究。这一时期将有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史、中国历代民族政策史等方面研究著作出版,也将完成正在进行的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现状研究的课题研究,也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以后民族政策和发展问题。当然“现在研究”是重点、基础,“过去研究”是借鉴,“将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现在,把握未来,准确导向和正确引导。所以,这三方面研究的结合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3.民族理论研究的反映性增强,理论概括性增强

民族理论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实际的反映、概括和升华。这一时期的民族理论研究,随着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对问题觉察的敏感性和反映性增强,努力改变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状况。在这种反映中,因有素质较好的研究队伍和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的基础,理论概括性,无论从速度、深度上讲都会有所增加。这也是民族理论学科逐步成熟的一个标志。

4.民族理论研究领域扩大、研究队伍扩大

随着民族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与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将会逐步展开,研究领域将会拓宽。本学科内的对比研究也将会普遍进行,国内民族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和国际有关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会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的研究也将进一步进行。研究人员队伍方面,将有一批年轻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研究人员进入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渐走向合理。

5.民族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更新

研究方法的更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理论研究,在跨世纪的十多年中除继续保持原有的好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还会吸收、运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将运用计算机、摄像机等现代化和其他各种研究手段。这将促进这一时期研究成果质量的提高和研究工作效率的提高。

总之,跨世纪民族理论的活动舞台是广阔的,既有繁重的研究任务,又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点学科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建校近50年来,随着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与科研体系,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至民族理论学科本身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贡献。

始建于1951年的中央民族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的高等院校之一。最初是以做报告的形式请国家领导人和学院领导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不久成立了民族问题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先后隶属政治系、干训部、研究部、民族研究所等单位。1985年,原教育部批准民族理论为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个学科专业,并首次招收了硕士生;1986年招收了首届本科生。1987年9 月成立了“民族理论系”筹备组,后改建制并正式批准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所”,兼有教学与科研功能。1989年国家民委确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部委级重点学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教科部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是全国同类专业中第一个独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单位。自1989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后,经过该部(所)全体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学科有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民族理论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重要基地,是我国民族理论学科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的中心。该部(所)是全国同类专业中第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部委级重点学科单位,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本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第一个举办全国性本专业教师进修班、助教进修班,第一个设立本专业本科专业,真正起到了促进和带动本学科健康发展的先导作用。该部(所)教师多人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负责人,多次参与组织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还有多人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待国内外来访学者数百人次。

第二,这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民族工作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培训中心。先后举办过两届全国民族理论助教进修班,招收了十届硕士生和五届本科生。80%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在全国民族院校中的民族理论政策骨干教师几乎都是本专业的毕业生或在这里进修过的教师。此外,还招收过大专班、干训班;招收过六届外国籍硕士研究生,四届外国高级研修生(访问学者),等等。

第三,这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教材建设的中心。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第一本通用教材和80年代公开出版的通用教材的编写,都是以本专业专家为主的。刘锷、何润教授所著《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民族类)二等奖,印行4万多册,在全国影响很大; 金炳镐教授著《民族理论通论》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教材(民族类)二等奖,被誉为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的里程碑。此外,1989年以来该部、所承担国家和部委级课题十几项,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500多篇。 其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民族理论通论》、《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等十余部著作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该部、所的学术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或民族问题方面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在迎来建国5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作为部委级重点学科,将继往开来,为21世纪的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组织人员方面,将建立起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精干团结的教学科研队伍。专业教育方面力争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民族理论专业人才的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基础理论研究、对策性应用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预测性超前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等五大领域展开,以教材建设为先,力争出研究精品。在学术交流方面力求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标签:;  ;  ;  ;  ;  ;  ;  

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