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轴承电机磁悬浮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无轴承电机磁悬浮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王宝国[1]2002年在《无轴承电机磁悬浮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从诞生到现在刚刚十几年的无轴承电机是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机。与传统电机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它不需要另外的轴承,电机本身既可产生转矩,又能产生支撑转子的磁悬浮力,使转子能够实现无机械摩擦旋转。本文对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机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综述国内外无轴承电机研究进展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机理。分别用二维场—路耦合法和解析法建立了磁悬浮力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机理,对无轴承电机的设计和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在分析对比不同转子结构的转矩和磁悬浮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永磁与铁心转子相结合的混合式转子无轴承电机。借助于二维和叁维磁场分析和电磁力计算,设计并研制了一台混合式转子无轴承电机样机。 其次,讨论了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力解耦控制以及转子位移控制方法。利用混合式转子无轴承电机的转子特点,将磁悬浮力模型转变为电流空间矢量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磁悬浮力解耦控制方法。应用复合矢量概念,对比了静止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PI电流调节器组成电流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并用根轨迹法对转子位移控制系统的校正环节进行了研究。 然后,研究了无轴承电机的转子位移检测技术。对比分析了目前在无轴承电机上使用的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重点对所选用的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所采用的电涡流传感器位移测量系统出现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了消除误差的方法。为确定转子中心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线自校正的方法。 最后,为满足解耦控制和位移控制的需要,设计了以DSP(TMS320C32)为核心、可编程逻辑器件(XC9572)为接口电路的数字控制系统。对所研制的混合式转子无轴承电机样机及其控制系统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磁悬浮力解耦控制的机理与控制方法和混合式转子无轴承电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赵筱赫[2]2009年在《五自由度磁悬浮异步电机与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五自由度磁悬浮异步电机系统由叁自由度永磁偏置交直流混合磁轴承和无轴承异步电机组成,同时实现转子悬浮及负载驱动功能。该系统继承了磁轴承支承高速电机的无摩擦、无磨损、无需润滑及维修和高度密封、高转速、寿命长等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支承与传动形式。叁自由度交直流混合磁轴承集交流驱动、永磁偏置及径向-轴向联合控制等于一体,其结构紧凑,控制系统简单,制造与运行成本较低,是有利于实际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新型磁轴承。无轴承异步电机能够同时实现径向两自由度的悬浮控制及产生驱动转矩,具有磁轴承和异步电机所有优点,其结构简单、气隙均匀、牢固可靠、便于弱磁提速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实现磁悬浮电机系统超高转速。基于此,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深入研究了一种高效紧凑的交直流永磁偏置径向轴向磁轴承。分析该磁轴承的工作原理,利用等效磁路法建立该磁轴承的悬浮力数学模型,据此进行了径向、轴向悬浮力及控制电流之间的非线性及耦合性分析,得出在转子平衡位置附近,轴向与径向控制之间不存在耦合,且悬浮力与控制电流之间线性度较高的结论,从而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磁悬浮力的线性化方程,提出该结构磁轴承的性能指标公式,并给出磁轴承的电气参数与机械参数设计流程图,设计试验样机,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样机磁路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理论研究的合理性,并对样机参数进一步优化设计。其次,介绍无轴承异步电机的运行机理,分析推导了无轴承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在普通异步电机的基础上设计无轴承电机样机,并使用电磁场分析软件Asoft/Maxwell对无轴承电机进行仿真分析,充分展现了无轴承异步电机气隙磁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验证悬浮力产生条件,得到径向力控制电流与径向力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及产生最有效径向力的转矩电流。最后,对本文的五自由度磁悬浮系统建立全数字控制实验平台,采用转矩绕组气隙磁场定向解耦的控制策略,实现了无轴承异步电机的动态非线性解耦。应用经典的PID控制方法实现了转子在0~3000rpm的稳定悬浮运行。

仇志坚[3]2009年在《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利用电磁轴承与电机结构的相似性,将产生悬浮力的原电磁轴承绕组迭绕于旋转电机定子中,通过电力电子和微机控制使其同时具备驱动与电磁悬浮支撑功能的一种新型磁悬浮电机——无轴承电机的出现,已成为高速电机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无轴承电机不仅继承了磁轴承电机无摩擦、无磨损、无润滑等优点,而且具备轴向空间利用率高、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在空间技术、机床、真空技术及超高速电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对其他类型的无轴承电机,永磁型无轴承电机以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和功率密度大等优势,在飞轮储能、各种高速机床主轴电机和密封泵类、离心机、压缩机、高速微型硬盘驱动装置等领域更具备实用化优势,成为目前实现无轴承电机技术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案之一。本文以表贴式和交替极式两种永磁型无轴承电机为研究对象,着重于两者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的基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对表贴式无轴承永磁电机中磁悬浮力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特别揭示了转子偏心、洛伦兹力对悬浮力控制以及悬浮控制绕组磁场对转矩控制的耦合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悬浮力及转矩控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转子偏心和洛仑兹力的影响可有效提高无轴承电机悬浮运行时的稳态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同时,针对表贴式无轴承永磁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的局限性,研究采用电压-电流模型法辨识出悬浮控制所需的转矩控制绕组气隙磁场的方法,实现了转矩控制绕组和悬浮控制绕组的相互独立控制,为永磁型无轴承电机向实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其次对一种新型交替极转子结构的永磁型无轴承电机转矩与悬浮力特性进行了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无轴承电机所具有的悬浮力与旋转角位置无关,转矩与悬浮控制解耦的固有特性。通过对交替极式和表贴式两种永磁型无轴承电机进行的电磁场分析比较,表明在两者电磁转矩相近的情况下,前者的悬浮力远远大于后者,避免了传统无轴承永磁电机中转矩和悬浮力的折中问题。随后对新型交替极永磁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应用气隙磁导分布理论和分段磁路法推导了交替极式无轴承永磁电机的新的数学模型,构造了交替极无轴承永磁电机的数字控制系统框图。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基于TMS320F2812单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软硬件数字控制系统,为实现该类永磁型无轴承电机控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条件,并在实验样机上实现了该新型电机的动静态稳定悬浮,验证了其悬浮与转矩控制解耦的特性。最后通过借鉴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对悬浮力进行直接控制的新型控制策略—直接力控制,通过MATLAB仿真与传统矢量控制系统比较,表明了其优势所在。并在交替极无轴承永磁电机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悬浮力控制开辟了新的路径。

黎海文[4]2005年在《微型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无轴承电机,并不是说不需要轴承来支承,而是不需设计或使用专门的机械轴承、气浮或液浮轴承。无轴承电机是根据磁悬浮轴承结构与电机定子结构的相似性,把磁悬浮轴承中产生径向力的绕组迭压到电机的定子绕组上,使其本身就能产生大小可控的悬浮力和转矩,实现转子无机械摩擦的旋转。 系统地论述了无轴承电机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小卫星飞轮姿态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了普通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机理,研究了一种新颖的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结构。阐述了该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由磁场能量理论计算出电机的转矩和悬浮力公式。为了实现对该电机转矩和悬浮力的单独控制,根据转矩和悬浮力公式推导出了对电机上、下定子磁场的控制方法。 讨论了空气气隙、永磁体厚度对该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悬浮力和转矩的影响。为了实现电机转子的悬浮并实现电机的最大力矩输出,采用ANSYS对该电机进行了叁维建模,对不同空气气隙、永磁体厚度对电机的悬浮力和转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合适的空气气隙与永磁体厚度值。 设计制造了该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样机(包括定、转子间隙可任意调节的电机机械结构、DSP(TMS320LF2407)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系统、光电信号隔离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本论文所研究的无轴承永磁电机是一种复杂的机电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卜文绍[5]2007年在《无轴承电机通用磁悬浮模型及解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轴承电机突破了传统机械轴承支撑电机的运行理论范畴,是集旋转驱动和转子自悬浮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磁悬浮电机。各种无轴承电机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磁悬浮特性和规律,磁悬浮控制模型是实现无轴承电机可靠悬浮运转的基础。本文围绕无轴承电机的磁悬浮力产生机理,对具有圆筒式定子结构的二极悬浮控制四极无轴承电机的通用电感矩阵及电感系数解析模型、可控制磁悬浮力通用模型及磁悬浮解耦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以二极悬浮控制四极无轴承异步电机为例,考虑到转子偏心对气隙磁场分布的影响,解析了无轴承电机麦克斯韦磁悬浮控制机理。还对作用于感应型转子上的切向洛伦兹力衍生出的径向电磁力进行了解析研究,得出了洛伦兹力衍生出平均径向电磁力的基本条件。以凸极弧宽为“2ρ”弧度的凸极型转子结构无轴承电机为二极浮控四极无轴承电机的一般化结构模型,研究了转子偏心对无轴承电机内气隙磁场分布的影响。然后,基于无轴承电机气隙磁场分布规律,推导出了磁路不饱和情况下,二极悬浮控制四极无轴承电机的各个电感系数和电感矩阵的通用解析模型。该通用电感解析模型既适用于凸极型转子结构无轴承电机,又可适用于圆柱型转子结构无轴承电机,并针对具有圆柱型转子结构的无轴承异步电机进行了模型的实验验证。根据无轴承电机的通用电感模型,基于电磁场虚位移原理,推导出了无轴承电机的可控磁悬浮力通用模型。包括无轴承电机的旋转可控磁悬浮力通用模型和静止坐标系下的可控磁悬浮力通用模型等。并针对无轴承异步电机样机,进行了直流磁悬浮静力实验,验证了可控磁悬浮力模型的有效性。文中还认真分析了旋转可控磁悬浮力控制电流的频率特点,即:要产生同步速旋转可控磁悬浮力,需要在二极悬浮控制绕组中通入角频率为“0.5ω”的“半频”控制电流;要产生异步速旋转可控磁悬浮力,需要在二极悬浮控制绕组中通入角频率为“0.5(1+s)ω”的“近似半频”控制电流。基于三相无轴承异步电机可控磁悬浮力模型,设计了叁相无轴承异步电机磁悬浮解耦控制系统。在对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分析之后,基于单TMS320LF2407A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了无轴承异步电机的硬软件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并实现了无轴承电机的稳定悬浮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无轴承异步电机可控磁悬浮力模型具有良好的解耦性能,也从一个应用侧面验证了所推导出的通用可控磁悬浮力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最后,基于无轴承电机旋转可控磁悬浮力模型,研究了无轴承电机的周期性旋转惯性离心振动抑制技术和策略。试验结果验证了旋转可控磁悬浮力模型的有效性,并且验证了旋转磁悬浮力控制电流的半频特性。

刘思嘉[6]2017年在《立式无轴承电机转子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边轴承的低速竖直旋转装置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类装置由于结构或功能限制,往往只有下端有机械轴承固定,而上端开放,这就使得转子运行时的振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由振动衍生出噪音、设备磨损等问题。本文针对这类转子振动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转子定位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共用转子的弧形直线感应电机组成,通过直线感应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法向力来对转子进行非接触式定位控制,以减小转子的振动;通过直线感应电机定转子之间的切向力来驱动转子转动。这种转子定位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与磁悬浮轴承或无轴承电机系统相同,都是通过对转子施加非接触的电磁力来控制转子位置。但是,传统的磁悬浮轴承主要研究的是高速水平转子,而对于低速竖直转子则研究较少。在低速竖直转子的运动中存在着许多特殊情况:首先,低速情形下,转子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其次,竖直情形下,转子的运动中将会呈现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这些特点使得竖直低速转子的定位控制原理变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传统的无轴承电机方案,是通过在定子绕组中附加悬浮绕组来实现转子悬浮,原理、结构和工艺都比较复杂,而采用多个直线感应电机来进行转子定位控制,则可以省去附加绕组,使得电机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因此,本文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共用转子的多弧形直线电机的竖直转子定位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并对构成控制系统各个主要模块的功能及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重点讨论了多直线电机结构的转子驱动机理。其次对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直线感应电机的解耦控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基于稳态性能的法向力和切向力解耦算法,将其推广到动态过程中。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基本实现了法向力和切向力的解耦,这使得本文可以把研究重点集中于采用法向力实现竖直转子的定位控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陀螺效应原理的转子定位控制算法,并通过仿真将其与基于线性系统理论的极点配置控制算法效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陀螺效应的转子定位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转子的运转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都会对转子的定位控制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克服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基于名自适应控制理论的转子定位系统的控制策略,从理论上分析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问题,通过仿真考察了自适应增益对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接下来,针对转子启动过程,探讨了在自转转速动态过程中转子的定位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比较了在转子加速过程中各种定位算法的局限性和优劣,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的转子定位算法,用以实现在加速过程中的可靠定位。最后,本文设计研制了基于dSPACE的转子定位控制实验台,以其为基础进行了定位控制策略的模拟实验,验证了基于陀螺效应和基于l1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定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陀螺效应的定位控制策略能够明显减小竖直转子自转时主轴偏离竖直位置的偏角,而基于l1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定位策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竖直转子主轴偏角。说明定位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减小竖直转子转动时主轴偏离竖直位置的偏角。

李希南[7]2002年在《一种新型磁悬浮电机解耦控制与转子位置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悬浮无轴承电机定、转子既用于产生驱动力矩,同时又用于产生支撑转子的磁悬浮力,具有无机械磨损、噪音小、可高转速和体积小等特点,比较适用于人工心脏血泵电机。 国内外都在积极从事人工心脏血泵电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但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制造出可置入人体内部的磁悬浮人工心脏血泵。围绕磁悬浮无轴承血泵电机的基本原理、磁悬浮力产生及其与电磁转矩的电磁解耦机理和转子位置的动态检测等方面,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首先,分析了磁悬浮无轴承电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技术难点;分析了几种常用磁悬浮无轴承电机转子的结构及其对电机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磁悬浮无轴承电机结构。分析了磁悬浮力产生的特点及电磁转矩与磁悬浮力的解耦控制机理。 其次,分析了磁悬浮电机系统中常用的转子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重点研究了涡流传感器的动、静态特性及其在磁悬浮无轴承电机转子动态位置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磁悬浮无轴承电机转子位置检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论文的第叁部分着重研究了新型磁悬浮无轴承电机的控制方法。分析了采用锁相环对电机转速进行闭环控制的原理;设计了磁悬浮力的模拟控制器并对磁悬浮血泵电机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模拟控制系统存在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数字控制系统。

李郁[8]2012年在《带有整流回路无轴承电机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无轴承电机是利用磁悬浮轴承和电机结构上的某些相似性,将产生悬浮力的原电磁轴承绕组嵌放进旋转电机的电枢铁心中,使电机转子同时具有旋转和自悬浮支撑能力。本文在阐述带有整流回路无轴承电机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对作用在转子上的悬浮力进行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无轴承电机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特点、分类、结构及其工业应用,例如血液泵系统、半导体工业用无轴承聚四氟乙烯泵等。(2)分析了无轴承电机的洛仑兹力、电磁转矩的产生和麦克斯韦力,得出无轴承电机悬浮机理,以及产生稳定可控麦克斯韦径向电磁合力的基本条件。(3)研究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存在性条件和可达性条件,分析了切换函数的设计、系统的动态品质、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其抖振现象。对连续系统进行离散化,并且证明了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存在性、可达性及不变性。(4)在阐述带有整流回路无轴承电机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对作用在转子上的悬浮力进行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对模型摄动和外界干扰具有不变性,但容易产生抖振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控制的精确性,并增加系统的能量消耗,采用趋近律的控制方法可有效抑制抖振的影响,所以提出运用基于趋近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对无轴承电机的悬浮力进行控制。通过在MATLAB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王浩[9]2016年在《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轴承异步电机将磁悬浮技术与传统异步电机相结合,不仅具有无轴承电机无摩擦、无磨损、轴向空间利用率高、转子临界转速高等优点,同时具有传统异步电机结构简单、气隙均匀、成本低等优点,成为目前无轴承电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控机床高速磁悬浮电主轴自适应逆解耦控制及数字化技术(61174055)”等多项课题资助下,对无轴承异步电机的机械结构、运行机理、电磁分析、运行控制、数字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设计了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优化设计了主要的结构与电磁参数;采用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法,实现了电机转子的高精度稳定悬浮;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设计了无轴承异步电机数字化控制系统,并开展了相关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分析无轴承外转子电机径向悬浮力和电磁转矩产生原理的基础上,采用麦克斯韦张量法分段积分推导电机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的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运动方程。其次,设计了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的主要结构与电磁参数,研制了实验样机。在保证无轴承异步电机最小转矩脉动和悬浮力脉动的前提下,以最大悬浮力和最大输出转矩为优化目标,提出将传统电机设计方法和有限元设计相结合的无轴承异步电机参数优化方法;针对无轴承异步电机悬浮绕组的特殊性,分析了电机各参数对电机悬浮力及转矩的影响,研究了转矩绕组电流和悬浮绕组电流产生悬浮力耦合关系;设计了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样机,开展了初步的实验验证研究,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最后,构建以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的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了硬件驱动电路和模块化系统控制软件程序,并且以本文设计的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为控制对象进行二自由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无轴承电机的五自由度悬浮控制奠定了基础。

黄雷[10]2008年在《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系统的无传感器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系统的无传感器运行,是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研究中需要探索的新命题,这对无轴承电机实现低成本、实用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进行了适合于无传感器运行的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结构设计研究,建立了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悬浮力模型及其控制系统。为构成五自由度悬浮系统,研究了永磁偏置径/轴向电磁轴承的设计与控制。针对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无位置/速度传感器的运行及无径向位移传感器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一、分析了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本体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永磁体内插式转子结构的无轴承电机方案,其性能满足悬浮运行与控制要求,还为研究无位置、无位移传感器运行创造了条件。建立了计及转子凸极影响和定、转子定位偏心的磁悬浮力解析模型,深入分析了悬浮力模型中有关参数的获取机理,并通过有限元磁场分析方法实现了可控悬浮力和单边磁拉力计算中的计及饱和、电枢反应和悬浮中定、转子定位偏心等非线性因素的参数提取。二、基于扩展磁路法建立了永磁偏置径/轴向电磁轴承的精确数学模型,依据此模型进行了电磁轴承的设计并得到了电流刚度和位移刚度等控制参数。设计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双向叁电平PWM开关功放,实现了永磁偏置径/轴向电磁轴承的悬浮系统运行。叁、建立了由永磁型无轴承电机与永磁偏置径/轴向电磁轴承构成的五自由度悬浮系统的转子动力学模型。为提高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悬浮性能,采用混合灵敏度的H∞鲁棒控制方法设计了悬浮力系统控制器。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性能优良,对外部扰动等不确定因素有很好的鲁棒性。四、提出了高速下采用自适应滑模观测器法和低速下采用脉动高频信号注入法的转子位置自检测复合方法,以实现永磁型无轴承电机无位置传感器运行。该方法在低速采用高频信号注入法确保了转子位置和速度的检测精度,高速采用自适应滑模观测器方法保证了系统响应的快速性及对参数变化的鲁棒性。确定了两种方法平滑切换的原则。仿真和实验研究表明,转子位置自检测复合方法能够在全速范围内有效检测出转子的空间位置和速度,实现无传感器方式的稳定悬浮运行。随后提出了利用转矩绕组和悬浮绕组的互感,仅在转矩绕组上注入高频激励信号以同时实现转子径向位移信号和位置/速度信号提取的新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电磁场计算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转子的位置/速度和位移信号,并能精确地实现位移检测出信号在水平、垂直方向的解耦。五、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全数字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为实现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系统无传感器运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条件。

参考文献:

[1]. 无轴承电机磁悬浮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 王宝国. 沈阳工业大学. 2002

[2]. 五自由度磁悬浮异步电机与数字控制系统设计[D]. 赵筱赫. 江苏大学. 2009

[3]. 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基础研究[D]. 仇志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4]. 微型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与实验研究[D]. 黎海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5

[5]. 无轴承电机通用磁悬浮模型及解耦控制系统研究[D]. 卜文绍.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6]. 立式无轴承电机转子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D]. 刘思嘉.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7]. 一种新型磁悬浮电机解耦控制与转子位置检测研究[D]. 李希南. 沈阳工业大学. 2002

[8]. 带有整流回路无轴承电机的滑模变结构控制[D]. 李郁. 沈阳工业大学. 2012

[9]. 无轴承外转子异步电机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王浩. 江苏大学. 2016

[10]. 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系统的无传感器运行研究[D]. 黄雷. 浙江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无轴承电机磁悬浮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