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信念论文,党员论文,实效性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1)03-0058-05
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就要客观分析当前党员理想信念的现状及问题,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全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使党员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一、当前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讲到党内存在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从我们对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1000名机关干部党员、大学生党员的调查情况看,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对“你认为当前党员队伍总体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调查中,只有48.2%的党员认为从整体上讲党员理想信念是坚定的;35%的认为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特别是还有12%的党员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还有4.8%人表示说不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谈主义,个别党员存有淡化政治信仰、回避远大理想的倾向
这种错误倾向表现在理论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认识不清。在对“你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的调查中,除有72%的党员表示充满信心外,还有21%的表示不管什么道路,只要能发展就行。抱有这种思想认识的党员,实质是“不谈政治、回避理想、只看实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展顺利、取得成就时,他们或许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或许不会做出明显违背党性原则的事,但在改革攻坚关头或是个人稍有挫折时,立即就会怨天尤人、丧失信心,这在党员队伍中绝不是个别现象。
同时,还有3.3%的党员表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3.3%的党员表示说不清。对于这其中的个别人来说,已经不是“谈不谈主义”的问题,而是早已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抛到九霄云外,成天忙于为自己和家人“留后路、找出路”,有的最终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2.崇尚宿命,宗教、迷信成为困扰党员信仰的一个严重问题
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决不能信仰宗教。但这一本是天经地义的命题却遭到了来自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严峻挑战。在对“你认为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的调查中,只有59%的党员明确表示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而有30%的党员认为可以信仰宗教,11%的党员表示说不清。虽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认为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但也要看到,11%的党员表示说不清,应该不是对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一明确规定说不清,而是思想上的“拿不准”,这部分人随时可能成为“党员可以信仰宗教”的支持者。
在对“你认为目前党员信仰宗教的人数有多少”的调查中,13%的党员认为很多,31.7%的党员认为较少,30%的党员认为是极个别现象,还有24%的党员表示不太清楚。这说明,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不仅确实存在,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极个别现象。
3.放松要求,个别党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
在对“你对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状况如何评价”的调查中,仅有18%的党员表示满意,而有高达61%的党员认为一般,还有13.4%的党员表示不满意,2.6%的党员表示很不满意。在对“你认为党员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0%的党员认为是“不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68%的党员认为是“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49%的党员认为是“贪污腐化、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50.7%的党员认为是“作风不正,特别是在生活情趣、伦理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
具体来看,在对“你如何认识党内存在的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现象”的调查中,只有52%的党员认为“非常痛恨,自己从来不会去做”,而有37.5%的党员认为“虽然痛恨,但有时迫不得已也这样做过”,5.6%的党员认为“很正常,无需大惊小怪”,2.9%的党员认为“很有必要,中国目前还是‘关系’社会”。很显然,那些认为“很正常”和“很有必要”的党员一旦认为自己需要,自然也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去“请客送礼”,由此可以说有近一半的党员自觉不自觉地做过或者可能会做违背党性原则的事。在对“你如何看待当前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包养情人的现象”的调查中,虽然有81.4%的党员认为是“道德败坏,严重违反党规党纪”,但也有8.2%的党员认为“无所谓,是个人私生活,不值得关注”,2.9%的党员认为是“正常现象,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过去,党员干部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因为一旦有了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就要承受巨大的精神、舆论压力,政治生命也可能从此结束。而今,居然不但有党员干部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而且还有的表示理解甚至接受,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确实需要正视。
二、影响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早在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我们党成立即将八十年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我们在党内和全社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很大。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对一些人却往往难以发生作用呢?为什么像‘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会在一些群众甚至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中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腐朽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一些人会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环境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物质技术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文化领域的原因,要进行全面分析。”[1](P200)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仅仅把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特别是个别党员干部转而信仰宗教、沉迷鬼神的现象,一味地解释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或是受不良思想的侵蚀是缺乏深刻说服力的。只有把党员理想信念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置于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作深层透视,才能真正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我们对“你认为当前影响党员理想信念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调查情况看,有820%,的认为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较大及特权现象等问题”,66%的认为是“党内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26.5%的认为是“在理论上的困惑”,18%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16%的认为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当前影响党员理想信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及特权现象减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分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又使部分人陷入了相对贫困的窘境。相对贫困是工业文明时代贫穷的主要特征,也是引发社会不公和人民群众不满的主要诱因。马克思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做出描述:“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子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者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2](P349)
人们对社会现实公平与否的价值判断,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态度。社会不公平现象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党员本身就是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受害者”,例如随着党员身份的多元化,从身价过亿的“老板”党员,到下岗、失业的工人党员,乃至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党员共存于党内,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上的强烈反差对比难免会使一些“弱势”党员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大;另一方面,即使对部分“受益者”党员而言,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模糊认识。
2.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党员的忠诚度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内比较严重的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这既是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的主要表现,又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的重要根源。特别是由于一些犯罪行为的极大隐蔽性,对大部分普通党员来说,那些被惩处的贪官似乎是“一夜之间”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党和人民的罪人,而且他们在“倒台”前大都以“清廉”的形象示人,逢会必讲“反腐”,这些贪官“两面人”的形象对广大党员造成了极大的信心打击,其负面影响甚至比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是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够强。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党员反映有的学习教育不仅方式单一,很多时候是搞形式走过场,而且就理论学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联系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结果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而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嘴皮,缺失了理论支撑的理想信念必然会苍白无力。三是党内关爱机制不够健全,党员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也是部分党员特别是亟须党组织关心帮助的弱势党员对党组织失去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许多老弱病残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当他们期盼得到党组织的帮助时,如果党组织的反应迟缓甚至冷淡,自然会使他们心灰意冷,产生对组织的离心感,甚至于精神苦闷、彷徨,去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以排遣心中的苦闷,解脱精神上的痛楚。
3.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双重冲击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了挑战
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繁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西欧的一些社会民主党在经过七八十年代的沉寂之后,在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反思、改革、转型中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出现了国际社会所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神奇回归”现象。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虽然已经改变了主观臆想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唯心、教条式的观察问题的方式,能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正视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地方的党员教育中,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并未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有时甚至不自觉地陷入传统思维方式的逻辑怪圈。这也是部分党员中仍然存在着诸如“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更像社会主义、甚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今天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的明天”等错误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面提到的“21%的党员表示不管什么道路,只要能发展就行”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就是部分党员思想上困惑的外在表现。
4.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的变迁仍然冲击着党员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如此。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党员干部更好地实践理想信念提供了广阔舞台、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造成的“经济人”效应挺进到人的信仰层面,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利益观、价值观造成了矛盾与冲突,对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面对这些冲击与挑战,有的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对许多行为现象常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做出相反的评价,因而忧心忡忡于社风、党风日下;有的在工作生活的一些领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道德起着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又渐居主导地位,因而常常陷入新旧思想道德观念相互冲突与矛盾的困惑之中;有的则完全背离和抛弃了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引领一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甚至经不住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成为了党和人民的罪人。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符合党性原则和时代要求的义利观,赋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创新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1.增强党的思想理论说服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础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及其被掌握的程度,决定着信仰者的坚定性和忠诚度。党员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增强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是创新学习教育的理念,引导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持续进步的动力和终身的行为,实现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性学习”的转变;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使个人学习融入到组织学习、集体学习之中,实现由“个体学习为主”向“团队学习为主”的转变;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把学习真正融入工作之中,把工作作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的实践平台。二是创新学习教育的内容,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这一目标,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的关系,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有机统一,通过思想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争当表率的自觉性,通过推进工作、解疑释惑进一步加深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创新学习教育的方法,适应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党员队伍的新变化,积极打造便捷多样的学习平台,探索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拓展个性化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把电脑、手机、QQ、博客等现代科技、时尚元素引入“学习”,使网络成为学习的新载体。四是创新学习教育的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通过健全学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及领导保障制度,以制度规范、细化学习的过程,以制度考核、衡量学习的绩效,以制度激发学习的动力。
2.增强共产主义的目标吸引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前提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一个目标能否引起人们积极的向往和强烈的情感,除个体对其产生需要之外,主要取决于它对人的吸引力大小。增强共产主义的目标吸引力,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崇高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望又可及的阶段性目标,使人们始终感到有奔头、有信心,时刻处于一种“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喜悦和强烈愿望之中。不同历史时期导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部分党员干部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党的最高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犯了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错误。二是切实维护好党的整体形象。当前,影响党的整体形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新时期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关键环节,就是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主线,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切实转变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党的整体形象,增强党员群众对党的信任。三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3](P204)
3.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环节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则是由需要(需求)所引起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要从党的整体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的个体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一是正确处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党性教育不放松的前提下,切实转变传统的以党性统一个性甚至压制、取代个性的观念,尊重、保护和发挥党员的个性,做到既增强党性、又发展个性。二是正确看待党员的正当利益需求。列宁说过:“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4](P353)尊重和保护党员个人正当利益,关键是要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为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关系,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三是积极创造党员实现自我需要的条件。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仅把党员作为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真正尊重和保护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的权利;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从党规党纪上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机制。
4.强化党的组织约束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保障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大的历史性的信仰,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信仰团体,不借助这种团体的、组织的力量,就难以在社会中传播和发展,也就难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党的各级组织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职责,是党员学习理论、增强党性的重要场所,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健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以强化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组织约束力。一是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完善“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探索建立楼宇党支部、网络党支部、临时党支部、联合党支部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化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倡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真正使党组织成为党员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特别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发现问题、修正错误、纯洁思想的重要平台。三是严肃党的组织纪律,既要通过建立党内关爱帮扶机制以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更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对党员的管理,通过党内纪律、法规来强化、约束党员的信仰行为。探索建立党员思想道德评价与奖罚机制,使积极弘扬道德的行为既要有物质的奖励、又要有精神的鼓励,使不道德、反道德特别是严重破坏党的形象的行为既受到舆论的谴责、更受到纪律的处分,逐步形成模范实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良好风气。
5.提高党的意识形态保障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实施领导和控制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能够保障其成员始终认同、忠于党的纲领和目标,接受党的价值体系,而不受外来的与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要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这种保障力,就要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党的意识形态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内涵的现代化,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实、完善党的意识形态,使其在既不失历史连续性的同时,又能继续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由“革命性”意识形态向“建设性”意识形态的转变;要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党内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传播的主阵地,要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必须占领互联网这个新阵地和传播的制高点,高度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积极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真正建立起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
收稿日期: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