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对三地区工业增长影响的比较_年均增长率论文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增长影响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年代论文,地带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几次较大的波动,以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计算,明显存在着1982~1984年、1987~1988年、 1991 ~199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1985~1986年、1989~1990年的经济调整年份。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生产,随之出现了三起两落。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工业生产宏观波动的背景下,三大地带各自的工业生产对经济波动的反映程度有着很大差距。因此认清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生产影响的规律性,对于促进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生产波动阶段的划分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波动相对应,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1982~1985年、1987~1988年和1991~1993年的工业生产高速增长阶段,在本文我们分别称之为扩张阶段1、扩张阶段2和扩张阶段3;同时也经历了1986年、1989~1990年两个阶段的工业生产调整时期,我们分别称之为调整阶段1和调整阶段2(见表1)。受地区资料限制, 本文在计算三大地带工业生产年增长率时所采用的数据时段为1983~1993年,相应增长阶段1以1983年为基准年。

表1 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波动阶段的划分

年份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波动阶段

1983 11.19

1984 16.28

扩张阶段1

1985 21.39

1986 11.67

调整阶段1

1987 17.69

扩张阶段2

1988 20.79

1989

8.54

调整阶段2

1990

7.76

1991 14.77

1992 27.52

扩张阶段3

1993 28.02

1994

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各表同)。

二、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生产的影响

1.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生产影响的总体分析

首先,三大地带的工业生产波动为增长型波动。表2 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三大地带在各增长阶段的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表3 可以看出,即使在80年代的经济发展调整时期,三大地带各自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已超过5%,只是同经济增长时期相比, 工业生产的增幅有所回落。由此可见,三大地带的工业生产波动都为增长型波动。

其次,经济增长阶段的工业生产的反弹力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表2还可以明显看出,三大地带各自在扩张阶段3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扩张阶段2的年均增长速度,而扩张阶段2的年均增长速度又高于扩张阶段1的年均增长速度(西部除外);与此同时, 三大地带各自扩张阶段3同扩张阶段2的年均增长速度之差又明显大于扩张阶段2 同扩张阶段1相应的增长速度差(见表3)。由此可见,每经过一次调整之后,三大地带工业生产的扩张幅度都高于前一增长阶段工业生产的扩张幅度,这一现象在1991~1993年的经济增长阶段表现极为明显。

2.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生产波动幅度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绝对数量看。表4 所列数据为三大地带的工业生产波动中相邻两阶段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之差,该值为正表明后一阶段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大于前一阶段,为负则小于前一阶段。因此,该差值的绝对值越大,对应时期的工业生产波动幅度也就越大。例如,东部地区扩张阶段的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调整阶段2 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出19.50个百分点,大于同期中部的13.93和西部的8.41,这样,在该阶段东部的波动幅度最大。依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中期以来,从绝对数量看经济波动对东部的影响要强于中、西部;就中、西部而言,1988年以前西部所受的影响要大于中部,1988年以后,则是中部大于西部。

表2 经济发展各阶段三大地带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

表3 三大地带相邻两个经济扩张阶段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之差(%)

扩张阶段3同扩张阶段2之差 扩张阶段2同扩张阶段1之差

东部 7.52 1.08

中部 4.01 0.25

西部 2.17 -1.11

表4 三大地带经济波动中相邻两阶段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之差(%)

调整阶段1 扩张阶段2 调整阶段2 扩张阶段3

减扩张阶段1

减调整阶段1

减扩张阶段2

减调整阶段2

东部 -7.508.58 -11.9819.50

中部 -3.954.20 -10.4213.93

西部 -9.128.016.24 8.41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其次,从相对数量看,由于各地区工业生产的起点不同,用上述绝对数量也许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工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我们进一步采用相对的办法。表5所列数据为在表2所列数据的基础上,任一阶段的年均增长率除以前一阶段的年均增长率,然后再减去1 所得出。该数据表明,如果数据为正,则是后一阶段的年均增长率比前一阶段相对上升;为负,则是相对下降。同理,数据的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对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也就越大。

从表5可以看出,1988年以前,从相对数量看, 西部的工业生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中部最小,东部居中。而1988年以后则表现为调整阶段中部相对下跌幅度最深(62.21%),西部下跌幅度最小(36.77%),东部居中;扩张阶段表现为东部上升幅度最大(222.1%), 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西部对经济波动的反应正逐步趋于迟钝。

表5三大地带各阶段工业生产的相对增长率(%)

调整阶段1比扩 扩张阶段2比调 调整阶段2比扩 扩张阶段3比调

张阶段1年均增 整阶段1年均增 张阶段2年均增 整阶段2年均增

长率相对下降长率相对上升长率相对下降

长率相对上升

东部-11.61 70.44 -57.71

222.10

中部 -9.19 33.47 -62.21

220.06

西部-41.09 89.40 -36.7778.38

三、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增长波动在各自地带工业波动中所起作用分析

1.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影响

受资料限制,本部分所涉及的不同所有制工业只限于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两种类型,同时,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在各个阶段的年均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由于本部分是在三大地带之间进行比较,因此,用当年价格比较,不影响最终结果。我们用当年价格计算出的1983年以来三大地带各阶段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据此用计算表5 的方法得出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在各个阶段的相对增长率(见表6 )。

表6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在各阶段的相对增长率(%)

调整阶段1 扩张阶段2调整阶段2扩张阶段3

比扩张阶段 比调整阶段

比扩张阶段

比调整阶段

1相对下降 1相对上升2相对下降2相对上升

东 国有工业

-32.58131.72-43.4765.44

部 非国有工业 -41.47 53.00-52.55

159.23

中 国有工业

-16.27 74.81-50.0971.57

部 非国有工业 -31.37 25.83-48.89

155.42

西 国有工业

-50.94174.07-41.4747.83

部 非国有工业 -37.99 18.95-12.0738.05

第一,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国有工业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到, 三大地带国有工业的相对波动幅度,1988年以前为西部大于东部大于中部,而1988年以后则变为中部大于东部大于西部,这表明西部地区的国有工业1988年以后对经济波动的承受力较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中部地区的国有工业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正有所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的发展已明显超过中部。

第二,经济波动对三大地带非国有工业的影响。表6表明, 从总体上看经济波动对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的影响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即东部非国有工业的相对增长幅度在经济扩张时期要大于中、西部非国有工业的相对增长幅度;而在经济调整时期,东部的下降幅度也大于中、西部非国有工业的相对下降幅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中、西部非国有工业对经济波动的适应性要强于东部,而是因为东部非国有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因此,在经济调整时期东部非国有工业的发展首先受到抑制,而当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前一阶段受压抑的能量又大规模地释放出来,其结果使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大起大落。

第三,对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影响的比较。表6还表明, 1989~1990年的经济调整时期以及1991年以后的经济扩张时期,东部非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相对上升或下降的幅度都大于同期东部的国有工业,而西部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况,中部则表现为1989~1990年的调整时期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的相对下降幅度稍大于非国有工业,而1991年以后的经济扩张时期非国有工业的扩张速度则远远大于国有工业。这表明,1991年以后的经济扩张对东部和中部的非国有工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对国有工业所起到的作用,而对西部来说正好相反。

2.三大地带不同所有制工业的增长波动对各自地带工业生产总体波动的贡献

在表7中,1983 年以后按现价计算的三大地带各阶段工业生产总值、国有工业生产总值、非国有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用R代表; 各阶段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同相应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之差的绝对值,用M代表。比较各地区、 各阶段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M值哪一个较小, 就可以看出是国有工业还是非国有工业在该阶段对本地区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较大。例如,以东部地区扩张阶段1为例,该阶段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M值分别为9.41和18.87, 在该阶段,国有工业的增长状况对东部地区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要大于非国有工业。按照上面所述的方法,结合表6,我们可以看到:

(1)东部地区1988 年以前国有工业的增长在工业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要大于非国有工业(M值7.18<8.55,9.41<18.87)。因此,尽管在1988年以前,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受经济波动影响形成的相对振幅在三大地带中已经最大(见表6), 但由于此阶段国有工业的波动幅度一直较西部为小,因此1988年以前东部地区工业波动相对幅度也小于西部(见表8)。1988年以后,由于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高速发展, 非国有工业已逐渐取代国有工业成为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的支柱(调整阶段2.69<2.77;扩张阶段11.10<14.75),因此,尽管1988年以后东部地区国有工业的振幅有所减小,但由于非国有工业的大起大落,东部地区的振幅仍然居三大地带第一位(见表8)。

(2)中部地区。从表7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国有工业所起的作用一直大于非国有工业,因此,中部的工业生产波动受国有工业的影响非常深刻。从表8可以看到,1988和1989 两年中部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较1987、1988两年相对下降幅度达49.30%,居三大地带第一位, 这和该阶段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相对下降幅度居三大地带第一位有着重要关系。

(3)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一样,国有工业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同东、中部相比,1988年以后西部国有工业对经济波动的反应较东、中部为小。正因如此,1988年以后西部工业生产的波动幅度在三大地带中最小。

表7 三大地带不同阶段不同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率同总体工业年均增长率之差(%)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表8 三大地带各阶段工业总产值相对振幅(%)

调整阶段1扩张阶段2调整阶段2扩张阶段3

比扩张阶段

比调整阶段

比扩张阶段

比调整阶段

1相对下降1相对上升2相对下降2相对上升

东部

-33.11

85.77 -47.88 132.15

中部

-20.36

54.78 -49.30 112.81

西部

-43.28 102.90 -31.25

48.64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计算方法同表5、表6。

四、若干结论

(1)受经济波动影响我国三大地带工业波动为增长型波动, 并且波动幅度有扩大的趋势。

(2)影响东部地区工业波动的主要因素,已由80 年代的国有工业转为90年代的非国有工业;而目前东部地区的非国有工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非常强烈,即调整阶段非国有工业的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而在经济扩张阶段非国有工业的增长率又大幅反弹,由此造成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的波动振幅大于中部和西部。因此,实现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东部今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中部地区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波动幅度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快中部地区国有工业的改革步伐,稳定非国有工业,是今后中部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4)西部地区的工业波动幅度同东部和中部相反, 近年来有逐步缩小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以国有工业为主的西部地区,近年来的改革已取得一定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全国经济高速扩张时,西部工业却没能同步发展。我认为加快西部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标签:;  ;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对三地区工业增长影响的比较_年均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