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及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级论文,极性论文,词语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Israel构建了关于极性词语(polarity items,PIs)的分布规律的梯级模型(Scalar Model of Polarity,SMP) (Israel 1996),并提出了该模型的修正案(Israel 1998,2001,2004)。本文探讨Israel的修正案中存在的三个关键问题,先介绍词语的极向敏感性及其研究焦点、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及其修正案,然后结合Sperber&Wilson(1986/1995)的关联论来解答这三个问题。
2.词语的极向敏感性及其研究焦点
极向是指命题情态的肯定(正向)和否定(负向)的两极。词语的极向敏感性是指某些词语倾向于出现在肯定或否定命题等语境中的一种属性。能使负极性词语(negative polarity items,NPIs),如anything,ever,all that,lift a finger等,得以合法使用的准许因子不仅包括否定词语(如nobody,nothing,never,hardly,few,rarely等)的辖域,而且还包括蕴涵否定含义的词语(如be surprised,be amazed,doubt等),条件句中的前提小句,only的核心辖域,是非疑问句的焦点,由before,long after等引导的从句,修饰few,most的定语部分等。而正极性词语(positive polarity items,PPIs),如some,would rather,already,pretty等,通常只能用于肯定命题中。
极性词语的研究历史颇新,且侧重于负极性词语。当代国际语言学界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对极性词语进行研究:准许关系问题、分布特征问题和特性描述问题。其中,语言学家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通常是准许关系问题,特别是负极性词语与准许因子的关系问题。
3.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
3.1 梯级模型的最初研究
梯级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等级关系从一个等级的事物的情况推知另一个等级的事物的情况的一种推理方式。对交际中的梯级推理现象做出过创新性研究的有:Ducrot(1973),Horn(1972),Fauconnier (1975a,1975b,1976,1978),Fillmore et al.(1988),Kay(1990)等。Ducrot(1973)最先总结了文献中的各种梯级推理现象的形式特点。他指出梯级中两个命题之间的论证之力(argumentative strength)的不对称性(即单向蕴涵关系)在否定命题中会被颠倒。Fauconnier(1976:256)指出Ducrot所谓的语言的论证功能实际上来源于梯级推理的普遍运用,他用语用梯级(pragmatic scale)中命题之间的蕴涵关系和梯级颠倒来重释 Ducrot所谓的论证之力的不对称性和单向蕴涵关系被颠倒的现象。语用梯级是由命题图式(propositional schema)生成的一套命题构成。例如,“The faintest noise bothers him”是由命题图式“X bothers Y”生成的,尽管“the faintest noise”并不包含所有的噪音,但由它构成的命题能蕴涵同一梯级中的其他命题,人们通过从下到上的推理而得出它的梯级含义,即“任何噪音都会影响他”。在否定命题中,梯级推理的方向发生颠倒,人们通过自上而下的推理得出梯级含义,如由“The loudest noise doesn't bother him”得出“任何噪音都不会影响他”的梯级含义。Fillmore et al.(1988)研究了“let alone”的话语衔接功能,指出由“let alone”连接的语句需要在梯级模型中求得解释。梯级模型(scalar model)是言语双方共享的一套背景假设或相互关联的一套命题按照蕴涵关系而进行的梯级排列。梯级模型的总特点是同一梯级中的两个命题的信息的相对力度(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information)(ibid.:527)存在不对称性。在梯级模型中,当且仅当一个命题p蕴涵另一个命题q时,p所含的信息量大于q所含的信息量。如:
(1)This water isn't hot enough to WASH DISHES,let alone MAKE TEA.(Fillmore et al.1988:525)
Fillmore等人指出限制“let alone”的使用的语用合适性条件是:(1)位于“let alone”之前的完整句和位于其后的缩减句应视为同一梯级模型中的两个命题;(2)两个小句属于同一极向;(3)“let alone”之前的小句的信息量大于其后的小句的信息量,即前一小句的信息蕴涵后一小句的信息,如在例(1)中,由于用于沏茶的水的温度应高于用于洗碗的水的温度,如果某种热水尚不能用来洗碗,则蕴涵它也不能用于沏茶。 Kay(1990)用梯级模型分析了“even”引导梯级含义的功能,他将它称为“梯级算子”(scalar operator)。Fan connier曾认为“even”标记其后所接的焦点信息位于语用梯级的极端,例如:
(2)Even Alceste came to the party.(Fauconnier 1976:31)
Fauconnier认为例(2)中的“even”预设“Alceste”是最不可能赴会的人,命题“Alceste came to the party”位于由命题图式(即“可能赴会的人”)所构成的语用梯级的最低端,由它得出的梯级含义是:“所有的人都赴会了”。但Kay指出下例(3)中使用的“even”并不要求它所标记的焦点信息位于梯级的极端。
(3)Not only did Mary win her first round match,she even made it to the semifinals.(Kay 1990:89)
由例(3)可见,“even”所标记的焦点信息“the semi-finals”(半决赛)并不是位于梯级的顶端,于是Kay (1990:90)认为用信息的相对力度来分析“even”比用Fauconnier的方法更有效,Fauconnier所研究的只是梯级模型中的一种特例(注:Fauconnier(1975a,1975b,1976,1978)主要论述了最高级形容词在语用梯级中相当于全称量词的功能。)。Kay还认为“even”仅要求它所在的话语命题“tp”(text proposition)的信息度比同一梯级模型中的另一语境命题“cp”(context proposition)的信息度高,即tp>cp。例如:
(4)A:Can Stretch jump six feet?
B:Sure.Dumpy can even jump seven feet.(Kay 1990:68)
由于Stretch的跳高水平高于Dumpy,所以在例(4)中,如果Dumpy能跳7英尺高(tp),则可推知Stretch肯定能跳6英尺高(cp)。
3.2 梯级模型在极性词语研究中的最初运用
Israel(1996)秉承了梯级推理的思想(注:Israel在分析极性词语时运用了Fauconnier提出的命题图式、语用梯级和梯级颠倒的思想以及Fillmore et al.(1988)、Kay (1990)提出的信息的相对力度的思想,但依据极性词语所包含的量值、它们所代表的语气功能和极向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极性词语进行分类则是Israel的创见。),并用“信息的相对力度”这一概念来分析极性词语,提出了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增强型和减弱型极性词语的分布特征(改编自Israel 1996:628)
由图1可见,中间带有箭头的梯尺代表量的梯级,梯尺左边的是负极性词语,右边的是正极性词语。 Israel依据含有极性词语的命题与同一语用梯级中的其他命题之间的信息的相对力度把极性词语划分为语气增强型(emphatic)和减弱型(attenuating)两类。与同一语用梯级中的其他命题(即cp)所含的信息量相比,语气增强型极性词语所在的命题(即tp)含有的信息量较大,它蕴涵其他命题的信息量(即tp>cp),所以人们能从tp推知同一语用梯级中其他量值的情况,但逆向推理不成立。相反,与同一语用梯级中的其他命题(即cp)所含的信息量相比,语气减弱型极性词语所在的命题(即tp)含有的信息量较小,它被其他命题所蕴涵(即tp<cp)。因此,Israel断言:极性词语所代表的语气功能、它们所包含的量值(极大量或极小量)和极向这三者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依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极性词语分为四种类型:语气增强型极大量正极性词语(如图1右上角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命题中,如例(5),不能用于否定命题中,如例(6);语气增强型极小量负极性词语(如图1左下角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命题中,如例(7),不能用于肯定命题中,如例(8);语气减弱型极大量负极性词语(如图1左上角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命题中,如例 (9),不能用于肯定命题中,如例(10);语气减弱型极小量正极性词语(如图1右下角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命题中,如例(11),不能用于否定命题中,如例(12)。
(5)They raised scads of children.(Tb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6)* Lola doesn't have tons of work to do before Saturday.(Israel1998:10)
(7)Margo didn't sleep a wink before her big test.(Israel 1996:632)
(8)* Harry is the least bit overweight.(ibid.:634)
(9)Margo didn't sleep much before her big test.(ibid.:625)
(10)* Albert got much sleep.(ibid.:621)
(11)Belinda won a little bit of money at the Blackjack tables.(ibid.:627)
(12)* Harry isn't a tad overweight.(ibid.:636)
Israel指出语气增强型极性词语的功能是用于引导梯级含义。例(5)中的“scads of”表示极大的数量,由于夸张的数量包含实际较多的数量,根据肯定极大量则也肯定其下所有情况的梯级推理规则,所以讲话人能以夸张的数量来指代实际较多的数量。当然,认知语境会给听话人提供校正数量和等级的线索,迫使他进行下向推理,从而不把夸张用法作字面理解。例(7)中的“sleep a wink”是语气增强型极小量负极性词语,根据否定极小量则也否定全量的梯级推理规则,例(7)表示Margo在大考前彻夜未眠。仅当极性词语满足其量值与它的规约性功能(增强或减弱语气)的匹配条件时,它的使用才合法。如在例(6)中,作者本想声明“Lola在周六之前并没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他不应该使用传递强调语气的极大量极性词语“tons of”,而应该使用传递减弱语气的极大量极性词语,如“much”等。在例(8)中,作者本想表达“Harry只是稍微胖了一点儿”的意思,但不应该用传递强调语气的极小量极性词语“the least bit”,而应该用传递减弱语气的极小量极性词语,如“a little”等。在例(10)中,作者本想强调“Albert已得到了充足的睡眠”,但不应该用传递减弱语气的极大量极性词语“much”,而应该用传递强调语气的极大量极性词语,如“scads of”等。在例 (12)中,作者本想强调“Harry一点也不胖”,但不应该用传递减弱语气的极小量极性词语“a tad”,而应该用传递强调语气的极小量极性词语,如“at all”等。
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具有较强的阐释力。首先,它从极性词语的量值与语气功能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极性词语产生的语用根源,超越了以往偏重于研究极性词语与准许条件的关系的局限性。其次,梯级模型能预言哪些词语易成为极性词语和哪些词语不易成为极性词语。通常,极量词语易成为极性词语,而颜色词(如red,blue)、普通名词(如chair,oyster)和特征形容词(如happy)等则不易成为极性词语,因为它们内部不易构成有序的梯级(注:至于嵌入成语“a red cent”中的“red”和“it's not worth an oyster”中的“oyster”则另当别论。)。
3.3 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的修正案
Israel(1998,2001)后来又发现某些极性词语的使用情况常常违背其最初的梯级模型的断言。例如,有些语气增强型极小量词语也能用于肯定句,如例(13),有些语气增强型极大量词语也能用于否定句,如例(14)。
(13)Godfrey is scared of his own shadow.(Israel 2001:313)
(14)I wouldn't touch it with a ten-foot pole.(ibid.:312)
Israel将例(13)、(14)中的划线词语称为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inverted emphatic polarity items),而把图 1中的那类增强型极性词语称为正向增强型极性词语(canonical emphatic polarity items)。同属增强型极性词语,为何有些极大量和极小量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而有些则只能用于否定句?Israel通过对“命题图式”中命题角色(propositional role)(注:即命题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中参与者的角色,如阻碍者、促成者等。Israel认为不同的命题角色启动的梯级推理规则不同。
(A)This camel can carry X.(Israel 2001:321)
(B)X will break this camel's back.(ibid.)
尽管两句中的“X”都是指代含有极量(极大量或极小量)的重物,但它们所充当的命题角色不同,(A)中的“X”充当阻碍者的角色,在关于骆驼的承受能力的语用梯级中,“X”越重,骆驼越难以承受,命题描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而(B)中的“X”充当促成者的角色,在关于损伤度的语用梯级中,“X”越重,越容易压断骆驼的背,命题描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由于 (A)和(B)中的“X”在不同的语用梯级中充当的角色不同,所以要求不同的梯级推理规则与之匹配,(A)要求运用正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B)要求运用逆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来推导出它们的梯级含义。(A)的否定命题的梯级含义的推导要求运用正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B)的否定命题的梯级含义的推导要求运用逆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的分析,发现了其中的规律。Fauconnier(1975a,1975b)当时未注意到命题图式中极量词语所充任的命题角色会制约命题的极向。Israel用极性词语代表的事物在命题所描述的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来区分正向增强型和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图2显示正向和逆向梯级中的增强型极性词语的分布特征,其中,梯尺左边的是正向梯级中的增强型极性词语,右边的是逆向梯级中的增强型极性词语,梯尺上的“高”和“低”分别代表极大量和极小量。
图2 正向和逆向梯级中的增强型极性词语的分布特征(改编自Israel 2001:315)
Israel认为在命题图式中充当某个命题角色的增强型极性词语要求特定的梯级推理规则与它相匹配。正向增强型极性词语代表的命题角色总是指向命题图式中阻碍事件发生的因素,极性词语代表的量值越大,命题描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这时需要运用正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来推导梯级含义,即:
肯定极大量即意味着肯定全量;
否定极小量即意味着否定全量。
而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总是指向命题图式中促成事件发生的因素,极性词语代表的量值越大,命题描述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这时需要运用逆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来推导梯级含义,即:
肯定极小量即意味着肯定全量;
否定极大量即意味着否定全量。
Israel以商品交易中的成本(资源、能量)、收益和行为的关系为例说明极性词语所代表的命题角色与它所启动的梯级推理规则的类型的关系。人类行为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因此在交易时行为者总想以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如果某事需要的成本越多,则人们越不可能去做某事,事件也越不可能发生。如果命题中的极性词语指代的是成本,则它属于正向增强型极性词语,这时极大量极性词语所指代的是施为者所耗费的极大的成本,如“a king's ransom,an arm and a leg”等,而极小量极性词语所指代的是施为者所耗费的极少的成本,如a red cent,a plugged nickel等。反之,某事的收益越大,则人们越有可能去做该事,事件也越有可能发生,命题中的极性词语如果指代的是收益,则它属于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这时极大量极性词语指代的是极大的收益,如“for 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for all the tea in China”等,而极小量极性词语指代的是极小的收益,如“for a song,for peanuts”。例如:
(15)Julio spend a king's ransom on the party.(Israe1 2001:314)
(16)He won't spend a red cent on your wedding.(ibid.)
(17)But he somehow got Madonna to play for peanuts,(ibid.)
(18)I wouldn't do i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ibid.:312)
例(15)和(16)使用的是正向增强型极性词语,命题角色指代的是交易图式中的资源,例(17)和(18)使用的是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命题角色指代的是交易图式中的收益。Israel认为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都可以用梯级推理模型来解释,只是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梯级推理类型。在例(15)中,根据正向梯级中的推理规则,如果Julio花费了如国王的赎金那么大的一笔钱,则蕴涵他花费了他实际能够开销得起的任何数目的钱。讲话人通常以夸张的极大量来强调实际的极大量。在例(16)中,根据正向梯级推理规则,如果他不愿为你的婚事花一分钱,那么他不愿意为你花任何数目的钱。在例(17)中,几粒花生米借代微不足道的一小笔钱,根据逆向梯级推理规则,如果给这么一点东西就能把大牌明星 Madonna请来演出,则他给她任何数目的钱也能把她请动。在例(18)中,“中国所有的茶叶”借代极多、极珍贵的物品,几乎超过任何老板的支付能力,如果讲话人仍然对它们毫不动心,那么无论老板给他什么东西都不能使他回去工作,讲话人使用极大量极性词语来表达他的坚定态度。同理,图2中的其他极性词语的分布特征都可以通过它们所代表的命题角色与它们所启动的梯级推理规则的类型的匹配关系得到合理的解释。
Israel(2001:319)指出: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增强型极性词语,它们都能传递梯级含义,都能在梯级模型中得到一致、合理的解释。总之,梯级模型的修正案用命题角色区分了两类增强型极性词语,避免了梯级含义推导时的一刀切。
3.4 命题与认知图式的对立关系
使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一奇特现象:为什么当极性词语代表的事物能够促成事件的实现时反而要用否定陈述?而当极性词语代表的事物能够阻碍事件的实现时反而要用肯定陈述?例如,在人们的认知图式中包含有“收益越多,引诱力越大”的常识,据此认知图式,例(18)中的主人公按理应该回去为老板工作。又如,Madonna是美国的超级明星,需要付很高的酬金才能把她请出来。按照“收益越少,引诱力越小,越不会使人做出行动”的规律,如果Madonna所得到的收益太少,按理她是不会出来演出的。为何例(17)反而说给点小钱就能把她请出来为我们表演。Israel(2001:324)从梯级修辞功能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讲话人在使用极性词语时偏离(如例(15)中的夸张手法)和背离常规认知图式的语用动因。他认为强调型极性词语的语用功能是梯级修辞功能,梯级修辞的一般规则是把极不可能的说成是可能的,把极可能的说成是极不可能的。在梯级模型中,梯级含义赖以产生的关键在于tp与cp之间的梯距,即tp>cp,如果tp与cp之间的梯距愈大,则语气和语力愈强。在语用梯级中,当tp越往与cp相对立的一方挪移时,其性质发生嬗变,当tp到达与cp相对立的极端时,tp达到极量值(极大量或极小量),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当人们要传递十分强调的语气和强劲的语力时,往往选择与cp相对立的含有极大量或极小量的事物(注:这也是极性词语主要来源于极量词语的语用动因。当然,有些极性词语代表中间量值,如some,somewhat,rather,sorta,more or less等,这些是用来减弱语气的。)。例如,在认知图式中,越是没有危险性的东西人们越没有必要感到害怕,但在上例(13)中,作者假定God frey连自己的影子都感到害怕,那么他对其他任何有危险性的事物都会感到害怕。通常,工具越佳,越有利于人们采取行动。在上例(14)中,“a ten-foot pole”(十英尺长的篙杆)为人们撑船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通过比喻,我们可把篙杆比作最为有利的条件,把撑船比作处理某种事务。假定主人公在最为有利的条件下都不愿意染指某事,则表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去碰它。同样地,在上例(17)中,如果他能以极微薄的酬劳请动根本不可能请动的Madonna,那么任何数目的酬金都会使Madonna应邀而至,这显示他的本事之大。在例(18)中,如果本来有巨大吸引力的物质诱惑都不能使主人公动心,则任何诱惑都不能使他动心。
由此观之,在由肯定命题构成的语用梯级中,关于可能的事物的命题的包容性相对较小,关于极不可能的事物的命题的包容性最大,它蕴涵语用梯级中的所有其他命题,它起到全称和通指的功能,所以它含有的信息量最大,语力也最强。在由否定命题构成的语用梯级中,含有不可能的事物的命题的包容性相对较小,含有极可能的事物的命题的包容性最大,信息量最大,语力也最强。增强型极性词语以及非极性极量词语不是用于传递相对较强的语气和语力的,而是用于传递极强或超强的语气和语力的。讲话人在使用增强型极性词语时常常使用对立的极量事物来强调和夸张意图中的事物的非常状况,于是就导致了命题陈述与常规的认知图式相对立的情形。我们进一步把关于含有增强型极性词语的命题的梯级含义的推导规则概括为以下两条总则:
(M)如果极不可能的情况都如此,则一切情况皆如此。(这条总则包含上面的梯级推理规则(A[,1])和)
(N)如果极有可能的情况都不如此,则一切情况皆不如此。(这条总则包含上面的梯级推理规则和)
3.5 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的修正案中尚待探讨的三个问题
我们认为Israel的修正案中尚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i)Israel仅分析了背离认知图式的陈述的修辞动因,但没有说明顺应认知图式的陈述为何不合用法。
(ii)听话人是如何协调命题陈述与认知图式的对立关系以推导出梯级含义的?
(iii)除了传递梯级含义外,极性词语是如何用来诱导和强化特定会话含义的?
4.关联论的启示
4.1 关联论中与本文相关的论述
由于以上三个问题与语境效果和理解过程相关,所以无法在梯级模型的理论框架内来加以解决,必须从听话人理解的角度来予以阐释。Sperber&Wilson(1986/1995)的关联论中有关语境效果和理解策略的论述对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颇有启示。
Sperber&Wilson认为语用推理过程是明示信息和与之相关的语境假设通过演绎推理机制而生成显义和隐义的过程。他们给出了关联的定义和两条总原则(认知相关和交际相关原则)。关联是用来揭示输入到认知系统中的信息的一种属性。根据第一条关联原则,即认知关联原则(Sperber&Wilson 1995:260-66),人类的认知系统在分配注意力和加工资源时倾向于使它所加工的输入信息达到最大相关。为了增强认知效率,认知系统面临不断筛选重要信息的压力,人类的感知系统倾向于自动地择取潜在相关的输入信息,记忆搜寻系统也倾向于择取潜在相关的假设,推理系统也倾向于自发地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加工输入信息。根据第二条关联原则,即交际的最佳关联原则(ibid.:266-71),任何话语都会引起听话人的关联期待。听话人有权期待讲话人说出的话语是相关的,是值得他加工的。同时,最佳关联的话语是与讲话人的能力和意愿相一致的。Sperber&Wilson认为可用成本和收益来描述某一输入信息的相关度。收益是指积极的认知效果,在言语交际时是指语境效果,即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的改变,它分为三种情况: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而产生语境含义;新信息加强或确认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抵触。在相等情况下,所获得的积极效果越大,输入信息越相关。成本是指为了获取该效果而所需的加工努力。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即获取语境假设和取得积极认知效果需涉及到一些感知、记忆、推理所耗费的努力。在相等条件下,如果输入信息要求的加工努力越小,它越相关。这导致了下面的理解策略,它自动地用于处理言语输入信息的在线过程。听话人理解言语的编码信息时,沿着最小加工努力的路线丰富它的显义,补充它的隐义,直到做出的解释的结果满足了他的关联期待,在那一瞬间他的释义活动就暂时终止了。显性信息、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之间的相互调节是受关联期待所控制的。
4.2 可能的解决方案
根据关联论的以上观点来看这三个问题。
(i)为何有时偏离或背离认知图式的陈述合乎用法,而顺应认知图式的陈述不合用法?
由于有时偏离或背离认知图式的陈述能使听话人得出语境含义(梯级含义以及特定含义),能产生语境效果,所以话语具有关联性,极性词语的使用合乎用法。Sperber&Wilson(1986/1995:117)指出:在语境化过程中,如果添加的新信息不能改变语境,则该语境化没有任何语境效果。结合这一论述来看下例中的内容。
(19)*He hasn't tons of money.(极大量正极性词语)
(20)* Miss Prism poured her wine before she had drunk a drop?(注:Israel(2004:721)继而又把能否进行梯级解释作为合法使用强调型极性词语的标准。他指出,尽管例(20)中的a drop是负极性词语,处于下向准许词语before的辖域内,但由于命题陈述没有超出背景知识中认知图式的范围(即先酌酒、后饮酒的程序),无法进行梯级解释,所以例句中的“a drop”的使用不合法。然而,没有超出背景知识中认知图式的范围的陈述并非在任何语境中都是不合法的。根据关联论,只要它们能产生任何一种语境效果,都是可陈述的。例如,人们在提醒别人、认同或仿拟对方的观点以及总结上文时往往需要重复先前的、属于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范围内的信息。从关联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含有强调型极性词语的命题陈述顺应认知图式,但同时又能在某些语境中产生语境效果,即使它无法得到梯级解释,极性词语的使用也是合法的。例如:
A:Rosa says her husband has tons of money.
B:Well,I can assure you that he hasn't tons of money.
虽然B的回答是顺应认知图式的陈述(即人们一般不会有几吨钱),但由于它与现有的语境信息(A的话语)相对立,所以能产生语境效果,其使用是合法的。Israel(2004:718)认为极性敏感性是词语本身的属性。但从关联论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极性敏感性还与语境效果相关。Israel的梯级模型根本无法说明本例中正极性词语用于元语言否定结构中的现象。)(Israel 2004:721)(极小量负极性词语)
(21)* He would work there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极大量负极性词语)
(22)*She's not afraid of her own shadow.(极小量正极性词语)
由于例(19)-(22)中的命题内容属于认知图式中不言而喻的常识,它们不能蕴涵各自所在的语用梯级中的其他命题,与极性词语的强调功能相冲突(注:强调是建立在语用梯级中命题之间的蕴涵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从语境效果的角度来看,它们既不能产生梯级含义以加强语境假设,也不能引导听话人启动语境假设以捕捉到讲话人使用极性词语的任何其他语用动因,不能增添新信息,不具有关联性,徒然浪费了听话人的解码努力。因此,语境效果是衡量极性词语的使用是否合法的标准,当符合认知图式的陈述无法使命题产生任何一种语境效果时,极性词语的使用就不合法。命题信息与认知图式的对立是产生语境效果的情形之一。
(ii)听话人是如何协调命题陈述与认知图式的对立关系以推导出梯级含义的?
Israel的梯级模型尚未详细地刻画梯级推理的步骤。以梯级推理规则去推导含有极性词语的命题的梯级含义仅是梯级含义的运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听话人在推导出梯级含义之前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协调命题陈述与语境假设(即被激活的认知图式)的对立关系?第二,既然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听话人就不能直接启用认知图式中既有的梯级来进行含义的推导,而必须扩展既有的梯级,构建临时语用梯级以推导出梯级含义。但如何构建临时语用梯级?这是Israel的梯级模型所忽视了的两个问题。
Sperber & Wilson(1986/1995:114-5)指出:当两种假设相互冲突时,听话人比较两种假设的力度,用力度较强的假设取代力度较弱的假设。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保持现有语境假设,取消输入的新信息,此时话语产生不了实际的语境效果;二是新信息替换现有语境假设,弱化或取消其他相关的语境假设,此时产生语境效果。关于极性词语的梯级含义的推导就涉及到后一种策略。例如:
(23)Even wild horses couldn't drag them to that party.
梯级修辞也是一种夸张手法,对它的理解要求听话人采取顺应策略,暂且信以为真,从而最终得出梯级含义或特定含义,避免把输入信息作为一种错误信息而加以摒弃。根据关联论,言语理解是明示信息与语境假设的相互结合。在例(23)中,明示信息是“即使野马也不能把他们拖到聚会上去”,它所唤起的对立的语境假设是:“野马的力量非常大,能把任何人拖走”。这两种信息的对立会促使听话人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两种对立的信息是这样交互作用的:一方面,“即使野马也不能把他们拖到聚会上去”引导听话人采取顺应讲话人的意图的策略,使听话人与讲话人进行同样的虚构,暂且将“wild horses”也纳入命题“X couldn't drag them to that party”中的“X”所包含的事物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听话人的认知图式中关于野马的常识和梯级算子“even”(注:“Even”除了具有Kay(1990)所指出的功能外(见3.1节),在例(23)中还具有暗示其后的所述之事为虚指的极量事物的功能。试比较下例中的实指和虚指的差别:
(A)*Under his leadership,our company have gone through many reefs and reached the destination at last.
(B)Our company can even go through reefs with your good guidance.
在例(A)中,讲话人本想以冲过重重暗礁来比喻公司领导带领大家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是他的说法违反了隐喻投射的前提、即隐喻的喻体所指称之事应该是合乎常理和逻辑的。通常,舵手在遇到暗礁时除非是想自杀或故意搞破坏等,一般会绕开它,并且撞上一个暗礁足以导致船毁人亡的惨祸,更别说他如何能够冲破重重暗礁了!因此讲话人使用的隐喻不合乎情理。但是,例(B)却讲得通,因为它使用了“even”,使语句成为一种夸张说法,解除了存在封闭(existential closure),给它追加了梯级含义:假定在技术高超的舵手的指引下,如果他们连暗礁都能冲过去,则他们能突破航程中的任何障碍物。例(A)不合法是因为其中的“暗礁”是隐喻性实指,而例(B)合乎用法是因为“even”暗示了其中的“暗礁”是隐喻性虚指。)提示他把“野马”视为极大量的事物,并把由它填充的命题(即用“wild horse”去置换命题中的“X”)置于临时语用梯级的顶端。于是,由“实际上和假定不能把他们拖到聚会上去”的事物所构成的临时语用梯级生成了。最后,听话人根据梯级推理规则(即“否定极大量即意味着否定全量”)而推导出梯级含义:如果连野马都不能把他们拖到聚会上去,则任何人和事都不能使他们去参加聚会。
(iii)极性词语是如何在某些语境中诱导和强化特定会话含义的?
Israel的分析的不足还在于他以脱离语境的案例来分析极性敏感性和梯级推理的情况,而未把语境参数纳入其中,特别是未从会话的角度来考察极性词语的理解过程和语用功能,所以他尚未论及极性词语与特定会话含义的关系。特定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结合特定的语境假设而产生的言语含义。极性词语在某些语境中能传递双重含义(梯级含义和特定会话含义),所以听话人在推导出梯级含义的同时还需启动新的语境假设来推导出特定会话含义,以把握讲话人的最终意图,直到满足了他自己的关联期待为止。例如:
(24)A:Did the documentary about tsunami arouse her sympathy for victims of the disaster?
B:She's never lifted a finger to get her brother released from prison,let alone expressed her sympathy for others.
例(24)中的B用“lift a finger”来传递梯级含义:“她未采取任何行动使她的兄弟获释。”但这一梯级含义尚未满足问话人A的关联期待,因为A期待B的回答与他所提的问题相关,于是A又启动相关的语境假设,即“人越是冷酷无情,越会无动于衷,越是见死不救”,从而推导出B的回答的特定会话含义:“她从未动根手指头帮助她的兄弟获释是因为她太冷酷无情”。极性词语在这里起到诱导和强化特定会话含义的作用。此外,她的兄弟和海啸中的受难者又构成另一关于亲疏关系的梯级,如果她连自己的兄弟都毫不关心和同情,那么更别说她会同情纪录片中的遇难者了。如前所述,“let alone”衔接前后两个分句,以前一分句中程度上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层意思反逼递进,以高逼低,表示前一分句中的事例都不如此,后一分句中的事更不消说了。
5.结语
Israel提出的关于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把Linebarger(1980,1987)和Krifka(1995)对极性词语的语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从极性词语的量值、相对信息度和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命题角色与推理规则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它们的极向分布规律。通过对本文提出的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语境效果是衡量极性词语的使用是否合法的标准;明示信息与语境假设的交互作用贯穿在梯级含义和特定含义的推导过程中;从极性词语的使用可以看到语法是认知和语用囱素共同介入和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