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学前教育的三种流行模式及其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三种论文,学前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欧洲最有名的当属蒙台梭利(Montessori)、华德福(Waldorf)和瑞吉欧(Reggio Emilia)这三种模式了,被誉为“取代传统教育的模式及先进教育改革的源泉”。这三种模式之间有许多异同,从各自历史背景及其内涵的角度做一比较,有助于我们理清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向,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便于实践综合应用,另外对我国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如何发展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有所启发。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育
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907)
针对问题:(弱智)儿童的教育发展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育是由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创办起来的。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从研究问题(弱智)儿童的发展问题入手,发明了一套教育问题儿童的方法。在美国她的教育方法曾在1910-1920年期间产生过强烈但较短暂的影响,后来就失宠了。然而,在此期间蒙氏运动在欧洲和印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了50年代美国的教育家Nancy Rambush 又重新发起了蒙氏教育运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校运动,大约有5000多所学校称自己为蒙氏教育。在美国成立了国际蒙氏教育协会,专门从事Montessori思想及教育实践的研究、应用、书籍出版和宣传。美国蒙氏教育协会专门支持蒙氏教育在美国现实情况下的应用。60年代美国的父母开始提倡在公立学校中运用蒙氏教育,于是几百个蒙氏项目首先被引入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发展也非常迅速。
华德福(Waldorf)教育
时代: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919年)
针对问题:通过教育培养身、心、意协调发展的人来建立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
华德福(Waldorf)教育是由澳大利亚科学家、思想家Rudolf Steiner(1861-1925)创建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战争灾难影响的人们渴望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1919年,Rudolf Steiner受德国斯图加特Waldorf-Astoria卷烟厂厂主Emil Mott的邀请为职工的子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Waldorf)学校,设想这种新学校的新教育能使人类创立一个公平、和平的社会。这所学校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做法表现在:男女混合受教、面向所有背景的儿童(没有入学考试)、全程教育(从学前到高中)、自我管理。
目前有800多所Waldorf学校分布在40多个国家,另外还成立了专门培训Waldorf教育师资的机构,美国有10个,加拿大有2个。
瑞吉欧(Reggio)教育
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63年)
针对问题:挑战传统教育,培养能建设和维护一个民主社会所必需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特点的未来建设者。
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和瑞典(Sweden)Reggio研究所是知名的创新资源地。在Reggio的各种项目主要是家庭式的,主要服务于低龄婴幼儿及学前儿童,首先是针对有能力缺陷或有社会特殊需要的儿童。瑞吉欧教育不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那样有完善的方法、教师证书标准和相应的操作程序,即,不是一个正式的模式。他的教育者们说他们的教育是不断发展出来的经验过程,视自己为引发刺激的角色和参考点,在他们眼中儿童是非常有能力的。
三种教育模式的比较
这三种模式都把儿童看成是自身发展的主人,受到自身内部自然、动力和自我完善内驱力的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相信儿童的自然智力,她认为一个活动中的幼儿是一个建筑师,渴望知识,时刻处于学习准备状态,并通过现实生活、玩和工作不断追求完善。在蒙氏教育中通常把幼儿按混龄(跨度为3岁)分成几个小组,即,构成混龄班级,这样,利于成年—儿童的连续性及紧密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蒙氏的课程是高度个性化的,但有范围和结果及清晰的领域划分。在全日制幼儿园中,通常是上午进行蒙氏课程活动,下午是一般的幼儿园活动。
Rudolf Steiner相信人是一个精神、灵魂和躯体的三位统一体,好的教育可以发展思维、意志和感受之间的平衡。他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7岁前婴幼儿是通过模仿和操作来学习的,想像性游戏是婴幼儿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们身体、智力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活动,教育集中在身体探索、建构和创造游戏及口语(不书写)、故事和儿歌上。
Loris Malaguzzi的思想是杜威(Dewey)、皮亚杰(Piaget)、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人形成的构建主义的反映。他的研究集中在婴幼儿及学前年龄段上,勾画出了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幼儿形象:生来就具有社会性,而且充满智慧和好奇。他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基于关系”,即,幼儿与同伴、家庭、教师、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教育应激发和支持这些关系;教和学是成人和幼儿之间协商性和随时性的过程,包括活动时间、进展和复习的程度等,也正是这样,形成了多层次年龄的成人与儿童及同伴之间紧密的关系。瑞吉欧模式是在城市内为城市儿童发展起来的,而且专门为6岁以下的儿童设计。
这些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模式中可借鉴的东西,不断完善着各自的模式,即,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但却始终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这三种殊途同归的模式或风格说明了一个问题,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模式的效果如何,更多地与人们如何操作该模式有关,而不是与该模式本身的风格或结构有关。如果我们因为这些模式的操作问题而否定它,如果不从发展它的观点去深入研究,也许我们永远也建立不起来一个属于自己风格的模式,永远会在别人的模式圈里打转。
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具备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的良好条件,而且也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好的雏形。加之加入WTO后民族教育文化及市场面临着的挑战和机遇,更会激发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这些都会促进民族特色模式的成型。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吸收国内外各种教育理念、模式,不仅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或风格,而且更要发展我们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用我们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模式或风格去整合外来的各种理念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