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与专业取向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课程论文,专业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初次选择。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走向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时期,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潜质的高中生理性思考适合自己阶段的最佳专业取向选择,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当前,普通高中毕业生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走向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并没有专业取向选择方面的引领与过渡,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经历高中三年学习后,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领域选择感到迷茫,只知道自己要考哪一所高校,但对于哪一个专业领域适合自己、怎样选择感兴趣以及与自身潜能匹配的专业领域则相对感性或盲目;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的兴趣或者与自己的潜能不匹配,从而导致学习内部动力不足、影响专业发展高度或因频繁换专业而影响人才的培育周期等。
针对这个问题,少数综合性大学采取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在加强人文、科学领域等通识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多样通识板块选择学习中识别自己的专业兴趣与潜能,从而选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但还远远不够。因为任何一所大学本身的定位是明确的,供选择的专业领域以及优势专业领域也是有限的。为此,从高中阶段就应该开始思考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提供普通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这需要构建一种切合当前高中生的专门课程。高中生专门课程是指一种不同于高中基础课程的针对高中生志趣能发展需求的课程形态,该课程通过对某一专门领域的概括性介绍,有一定的学术性指向,可以在某一或某些点上深入,关注学生的生活兴趣、技能与情趣,或注重引领学生识别自己的志趣能以及在志趣能匹配的初次体验与尝试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取向初步选择,从而形成对某一领域的感觉、悟性与潜能的课程。高中生专门课程能够在顾及学生发展兴趣、技能与情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在选择学习中初步认识自己未来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通过“专门课程”[1]建设,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做出最佳专业取向选择,是当前高中多样化改革与内涵深化需要解决的难题。
以普通高中学生专门课程构建,促进学生合适的专业取向选择,有其内在的机理。本文试图在分析这种机理的基础上,探索高中生专门课程构建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立足点,并结合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高中生专门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内在机理
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在当前学校课程体系中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可以从国家赋予学校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中深化内涵建设。2012年前后,为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浙江、北京、广东、贵州等地相继出台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赋予了学校课程更大的自主权,如《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到33.3%。[2]普通高中怎样充分利用学校课程改革的自主权,有效地将学校课程开发与切合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结合起来,与促进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初次理性选择结合起来,是亟需思考的课题。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而对学生志趣爱好、优势潜能的识别与开发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既不利于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自身志、趣、能的正确认识以及基于此进行合适的专业取向选择。因此,需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指导和支持学校结合实际加强课程规划和建设,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3]在笔者看来,从高中开始到大学一二年级阶段,需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充分思考切合高中生志趣能发展的专门课程建设,让学生通过专门课程的选择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比较理性的专业取向。
在构建“专门课程”时,有必要思考提供普通高中“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之间的过渡安排和让学生形成比较理性的、阶段最佳专业取向选择的可能性。国际上许多有影响的课程体系(如IB课程高中项目,提供6个学科群190多门科目让学生选学;AP课程,提供34门科目让有这方面兴趣与潜能的高中生选学;A-Level课程,提供117门科目让学生选学)或知名学校(如美国重人文的菲利普·艾克赛特学校,重数学与科技的史岱文森高中)已经做出了探索。[4]我国的普通高中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需要首先开展实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上开始“破冰”之旅。
高中生专门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志、趣、能探索过程中的专业取向选择有其内在机理。我们所说的学生“专业取向选择”,是关注学生在专门课程选择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作出切合自身志趣能发展需求的方向选择。学生的“专业取向选择”主要有感性的、初步理性的和基本理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于“感性”的专业取向选择。这类学生高中毕业时的升学专业取向选择主要是出于单纯的兴趣或功利考虑(如未来的就业前景、教育投资回报率等),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相应的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适合这个专业的兴趣和潜能。当前,许多高中生在升学时做出专业选择就属于这一层次。比如很多学生都想学热门的金融,但金融究竟是什么、金融行业对从业者有哪些基本素质要求、各院校的金融专业实力如何等,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深入了解过,仅凭大致印象或外在的影响(如家人推荐)就报考了这个专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隐患。
第二层次是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通过对相应专门课程的选择学习,学生对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有了初步认识而作出的专业取向选择。比如说,学生填报“金融”志愿时,他们对自己所选方向这一领域有过相应课程的学习或接触,学生报考金融领域专业前,在学校或者相应机构学习过这方面的专门课程,对其要求的知识结构、金融行业的现状与前景、自己从事金融工作的兴趣与潜质等都有了初步了解。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项目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获得这种初步理性。专门课程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帮助。
第三层次是基于“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通过对学校开设针对高中生志趣能发展的专门课程选择学习或参与相关活动、项目、课题等,学生对自身志趣和潜能有了比较理性的判断,并尝试去提升与自己志趣能匹配领域的学习水平,做出与自身志趣能基本匹配的专业取向选择。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误解是,认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读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不然,学生的发展可持续性与其自身的志趣能密切相关,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否与其优势领域匹配,直接影响其发展高度。创新能力和优势潜能也是分领域的。高中阶段需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志趣能匹配水平的专门课程,促进他们形成基于“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
高中生进行切合自身志趣能匹配的专业取向选择与探索,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然而,在高中三年学习里,学生对专门课程选择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是在经历这个阶段后,形成这一阶段适合自己的最佳专业取向,今后还可能随着自身知识、阅历的积淀不断作出调整。但这个阶段的最佳专业取,是在专门课程选学基础上形成的理性判断与思考,考虑到与自身志趣能的匹配度,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就会增强,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迷茫或者不知所措,也不会因学生的盲目选择以及后续的转向学习而无形中延长人才的培养周期。因此,从区域、学校层面来说,需要在明晰“专门课程”与高中生专业取向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基于志趣能匹配认识基础上的专业取向选择。
二、高中生专门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构建初探
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专门课程构建,怎样做才能科学、合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与定论,只有边探索、边提升。促进学生从基于“感性”的专业取向选择走向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从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走向基于“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学校课程有不同的构建立足点,在此结合上海中学的专门课程构建实践加以剖析。
上海中学于2008年起在上海市率先进行“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一方面是在保持原有数学班的同时创设科技班、工程班(2011年创设),进行“点”上课程建设探索,我们称之为“强化模式”;另一方面,对于通常班学生,学校通过专门课程图谱的构建与实验组的专门课程建设,进行“面”上的改革,我们称之为“一般模式”。“强化模式”建构的课程,侧重于推进学生从基于“初步理性”到“基本理性”的专业选择探索;“一般模式”的课程建构侧重于推进学生从基于“感性”到“初步理性”的专业选择探索。
(一)专门课程促进学生从基于“感性”走向“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的构建立足点
促进学生从基于“感性”走向“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的专门课程构建立足点,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兴趣激活。让高中生知道自己对哪些领域有兴趣,学校课程成为学生兴趣激活的良好载体。让刚开始不知道自己对哪些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找到突破点,或者刚开始有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在学校课程的支撑下积极寻求更多感兴趣的领域,这需要学校课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适应现代科技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多个学习领域的多样科目让学生选学。
第二,促进学生对兴趣进行理性分类。让高中生通过课程选择学习,对自身多方面兴趣进行初步理性分类,如哪些是生活的情趣或技能;哪些是可以思考的发展志趣,从而进一步明确拓展的方向。在课程选学中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哪些仅仅是自己生活上的兴趣(如喜欢玩棒垒球,就去学习《棒垒球运动》课程,但学生清楚这只是自己喜欢玩而已,以后并不一定会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运动)或提升生活技能所需(如学习《社交与礼仪》课程,只是想拓展自己的交往能力等),哪些可以作为未来发展专业志趣加以拓展与学习。学校课程需要提供这些领域初步的、概貌性的认识。
第三,促进学生志趣逐步聚焦。让高中生对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聚焦,并将之作为升学的初步专业志向。学校课程提供该领域认识基础上某一或某些点上的进一步学习体验。学生在学校课程选择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逐步聚焦,如在对感兴趣的化学、信息工程等专门课程的选学中,认识到自己更喜欢信息工程这一领域或在这方面更有潜力。与此同时,在做信息工程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性学习或参与相关科技活动时,也能体会到这方面有一定的悟性,从而将信息工程作为升学的专业志向。
促进高中生从基于感性走向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的专门课程构建立足点实现,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学校如何根据学生、学科、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开发反映多样领域、适合中学生的选修课让学生选学?在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学生在夯实核心知识的同时,有效安排时间去体验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课程,然后逐步聚焦志趣,并且不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普通高中的教师能否胜任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上海中学“一般模式”下的学校课程图谱与实验组专门课程建设对这些挑战作出了实质性的回应。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一个供通常班学生选学的专门课程图谱,提供语言与文学、实验科学、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7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范畴的370多个专门科目以及相应的课题探究模块供选学(详见表1)。
学校每学期开设200门左右供选修的专门科目,激活学生对多个领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在高一、高二的选学中逐步聚焦志趣。与此同时,为考虑学生在感兴趣学习领域某些点上的深化,提供与选学领域相关的303个专门探究主题供选学。与此同时,创设节能汽车、金融、人体医学、法学、主持与演讲、微电影等多个实验组专门课程(见图1)。现以金融实验组所学《金融学》专门课程为例作一个介绍,供深入体验学习。
[《金融学》专门课程示例]《金融学》专门课程提供给对金融感兴趣的学生选学,开设一学期,共计32课时。前半学期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基本知识,后半学期分“资本市场利率形成实验”、“资本市场定价与投机泡沫实验”、“通货膨胀实验”、“货币创造实验”四个专题进行选学,并提供装配有金融数据软件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学习内容不太系统、学术性也不是很强,重点在于对金融领域概貌的初步了解、体验与对这方面有志趣学生的培养与引导。
对于学生选学这些领域的专门课程,有的选学课程介绍得相对系统,有的只是对某个专门领域做一个概述,因而在时间要求上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体验学习,每周二下午安排大型、中型课程选学,每周五下午安排小型、微型课程选学,①每学期开学时向学生介绍选学科目,由学生自主选定。除部分与大学合作开发外,大部分课程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当前高中教师学历大幅提升,通过持续学习与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反映某一领域概貌的专门课程是有条件的。学校规定这些选学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开设的必要规范(包括目标、内容、教材选用、参考资料、开设年级、评价方式等),开设效果则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率。对2011届、2012届通常班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表明,他们对专门课程的选学,不仅没有影响升学成绩,同时其内在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效能都得到了提升,且高中阶段所选学专门课程及课题探究专门主题与升学专业取向匹配度分别达到了62.9%、54.1%,②促进了相当多的学生形成了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
(二)专门课程促进学生从“初步理性”走向“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的构建立足点
促进学生从基于“初步理性”走向“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的专门课程构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努力探求志趣能匹配的领域。让学生通过对聚焦志趣领域的专门课程学习,认识自身在这方面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匹配。学校提供学生志趣聚焦领域相对系统、全面的专门课程学习,然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自身是否有这方面的潜能,进一步识别自己志趣能匹配的领域。当然,这样的专门课程学习并不强化专业分化,更注重专业领域的综合介绍或整体认识。
第二,促进学生思考该领域深入学习的可能性。专门课程促进学生对该领域边学习、边探究,探讨该领域深入学习的可能性。让学生基于该专门课程学习,思考与寻找该领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或开展项目实践,不断夯实个性化知识构成,提升学生对学习该领域的优势潜能认识与悟性,思考该领域学习与自身优势潜能的适合性。显然,这种适合性认识将直接影响其对该领域深入学习是坚持还是转向的态度。
第三,促进学生认识该领域学习的优势潜能水平。学生基本明确了将该学习领域作为自身的专业取向选择,专门课程能够为对这领域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开发优势潜能提供宽广的舞台,包括实验平台、活动舞台,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潜能开发的水平如何,促进学生在认识优势潜能领域一定水平的同时,将其与升学专业取向选择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提升,为今后进入该专业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学生从“初步理性”走向“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对学校推进适合高中生的专门课程建设提出的挑战主要有:怎样为某一或某些方面已经显现出志趣与潜能的学生提供相对系统的专门课程供他们选学?怎样推进学生在相对全面的专门课程选学基础上,创设多样的探究课程平台,促进他们边学习、边探究?为促进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水平,如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校外专门机构的合作?
上海中学“强化模式”下数理班、科技班、工程班的专门课程构建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其专门方向如图2所示②。数理班主要强调学科潜能,这里主要以科技班、工程班为例。2008年科技班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通过自主招生方式选拔,每届一个班,约45人,2012年学校又创设工程班。他们除加速学习基础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内容一年半学完,且采用双语双课本教学③),从高一开始科技班学生选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五个方向的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工程班学生选学工程、通讯、海洋、能源、环境五个方向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就专门课程而言,首先让学生对五个领域的概貌都进行学习,然后选学其中两个领域进一步学习,接着聚焦到一个最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五个专门领域课程相当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旨在推进学生对志趣能匹配领域的认识、优势潜能领域的识别与开发;探究课程强调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课题和项目研究,边学习、边探究,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志趣能匹配领域的优势潜能水平。科技班与工程班专门课程开设主题示例如表2所示。
实验班学生的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以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为主进行课程开发、课堂授课和课题指导。为此,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以专门课程开发与授课、课题与项目指导以及实验室建设为载体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学生在高一、高二时每周二、四两个下午的时间学习志趣聚焦领域的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探求与自身潜能的合适性,并提供现代仪器分析、激光与光纤等31个现代数字化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专门仪器,促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与感兴趣专门知识领域的整合学习、探究,促进他们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送去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活动等,不断识别与开发自己的优势潜能领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与此同时,考虑到高中生兴趣爱好的广泛性与对自身潜能认识的多样性,学校还允许这些学生在周五下午选学面向通常班学生开设的专门课程(如前所述)。到了高三,除部分获得“保送”资格学生继续选学这方面的专门课程(如相应的AP课程)与开展课题研究外,其余学生仍在“文理分科”的范式下备考,这是现有教育体制所决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经历了强化模式的课程学习后,对高中毕业后的阶段性最佳专业方向已经有了基本理性的认识,有更强的动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截止到2012年7月,我校已有两届科技班毕业生。我们对学生的毕业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他们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与在高中选学专门课程、探究课程主题的匹配度,2011届、2012届学生的匹配率分别为95.4%和92.7%,实验班与通常班的匹配程度差异显著,④但两届科技班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不具有显著性,F(1,81)=3.4,p>.05(.069)。利用二项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班级规模、学生性别和学业基础后,⑤实验班毕业生在高中所学专门课程与大学攻读专业领域匹配的概率是普通班的2.9倍(p<.05)。⑥
三、高中生专门课程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理性思考
鉴于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与学生选择学习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巨大影响,[5][6]在承认学生专业取向选择具有层级性的前提下,如何构建高中生专门课程来促进学生从基于“感性”的专业取向逐步转变为“初步理性”和“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高中生专门课程建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通过高中教育能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阶段最佳发展方向
这需要从区域、省市层面进行整体布局与系统思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志趣聚焦与优势潜能的识别、开发需求,促进学生基于理性的未来发展专业取向选择。高中多样化发展给不同层面的学校努力探求如何通过学校的专门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校宜抓住机遇,从人的多样发展可能性出发,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志趣能匹配领域认识的、多样化的、分层次的专门课程载体,促进学生形成基于理性的阶段最佳发展专业取向选择。
(二)一所学校提供的专门课程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校课程的承载能力也有限,可以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寻求突破
普通高中的任务,除了夯实全面发展基础外,更应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寻求突破,这方面应该包含让学生通过专门课程的选学,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这种了解不仅仅停留在关注和悟性的层面上,更要认识到学生志趣聚焦领域与自身优势潜能领域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某一或某几点上有所深入。普通高中在多样化发展引领下,充分考虑自身的基础与特色,在具备系统开发专门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在某一或某几个领域的选学课程上寻求深化,明确亮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让学生在选择合适自己的高中就开始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有更多时空选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三)学生基于理性的升学专业取向选择与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紧密相联
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注重共同知识基础的传统课程难以支撑每一个学生走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基于高选择性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呈现出单核(在一个学科领域特别突出)、双核(在两个学科领域特别突出)、多核(在多个学科领域特别突出)等类型。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指向性领域的选择,⑦也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充分考虑学生的志趣能开发的个性化知识构成,为学生形成基于理性的升学专业取向选择提供了厚实的基础。[7]
(四)推进有条件普通高中的专门课程系统建构,为学生专业取向选择的尝试、体验、转换提供更为充实的发展空间
有条件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可以在学校课程系统建构上先行先试,在不影响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课程进一步开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设更为广阔的专门课程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专业取向选择不断走向理性,引导学生正确应对高中阶段的初次人生发展方向选择,尝试构建高中专门课程系统,有利于学生对未来专业取向的深化认识,以及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进行感兴趣领域的转换与发展,这也应当成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课程改革着力点。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切合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架设了学生从高中“通识教育”走向大学“专业教育”之间有价值的衔接桥梁,也让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阶段最佳专业选择取向”有比较理性的思考,激活了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在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不能以降低对学生的基础人文素养与核心知识要求为代价,更不能将大学专业课程下放至中学。当然,高中生专门课程的构建应该始终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才有更为牢固的根基。
①学校根据学生选学课程的内容容量,设置了大型(32课时)、中型(16课时)、小型(6课时)、微型(3课时)等几个课程类型,让学生可以体验更多的感兴趣学习领域。
②两年的数据差异没有达到传统的统计水平,差异不显著,F(1,546)=0.15,p>.05(.70)。也就是说,这两届普通班毕业生的匹配度差异是由随机性的抽样误差造成的,不是系统性的统计误差。
③学校既采用国家批准的上海教材进行中文教学,又选用由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原版教材进行英文教学,针对国内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
④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1届为F(2,361)=4.5,p=<.05(.012);2012届为F(2,334)=26.7,p=<.001(.000)。
⑤学生进校时的分班测试成绩作为学业基础的代理变量。
⑥篇幅限制,在此不详细报告回归分析结果表。若有需要,欢迎索取。
⑦从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看,倾向于单核的,往往选择与之紧密相关的领域;双核的更多倾向于选择与应用相关的那一个核所对应的领域;多核的往往选择管理、证券、经济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