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及城市范式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范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T·S·库恩曾指出,“范式”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科学共同体”建立在某种公认并成为传统的重大科学的基础上,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一种包括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理论方法,并提供一些可效仿的范例、模式在内的科学体系,它规定并表征了某一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途径,是科学活动的行动纲领。“城市范式”是介于城市科学系统和外部自然界之间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系统的思想,是解决一定时期城市问题,指导城市建设的理论方法与行动指南,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原有的范式不能指导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时,就会出现新的科学革命,发生范式的变迁。城市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根源上来说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作用方式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而世界观(自然观)又通常孕育着塑造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范式。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世界观、价值观的支配,世界观的发展影响人类对城市的认识及作用,塑造解决城市问题及指导城市建设的科学范式。本文主要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对一系列主要城市问题的根源及城市范式的变迁历程进行探讨,并对城市发展的新范式——生态城市范式的主要成就及问题进行初步的评析。
二 世界观、城市问题与城市范式的变迁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的演变过程已经出现了“自然本体论”、“人文本体论”、“生态本体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受三种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三种不同的世界观塑造了三种不同的城市科学研究范式,从以自然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本,是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重大飞跃。这三次飞跃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问题及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科学范式不断变迁的体现。
1.第一阶段:古代朴素世界观——自然城市范式(从城市的产生——17世纪以前)
自然本体论时期城市问题开始出现,此时用于解决城市问题、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科学范式我们称之为“自然城市范式”。这一时期人类是尊重自然、畏惧自然的,具有朴素的有机及生态观点,例如古希腊的“理想国”,古罗马的具有兼容性与多极性的物质世界观,都给当时的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到了中世纪,随着宗教神学自然观的兴起,开始出现精神世界与自然界的划分,St Lsidore投身于用玻璃及石头来实现上帝之城的构想,并首次定义城市由自然结构与文化政治因素组成;中世纪的城市应该归功于石匠、木匠而不是哲学家,深受奥古斯汀的影响。城市街道孤立、建筑物随机堆积缺乏效率。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城市范式是朴素的,简单的,主要以一些自然定律为主。
2.第二阶段:机械世界观——人文城市范式(17世纪——20世纪70年代)
人文本体论阶段城市生态问题开始蔓延,新的城市建设问题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城市范式我们称之为“人文城市范式”。17、18世纪的城市疾病横行、灾害泛滥,城市开始出现居住条件及生存环境问题,导致人类对城市产生极大的畏惧甚至是放弃城市,后来又开始认识到不能放弃城市,开始了一些改善城市生存条件的运动;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疯狂掠夺,经济沿着机械化的方式疯狂增长,城市开始面临资源耗竭、物种缺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城市问题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城市问题的出现,是人对自然肆意掠夺的结果,也是盛行于17、18世纪的笛卡尔主义及牛顿力学(机械)世界观的产物,机械世界观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机器,这种世界观直接影响整个工业社会时期,鼓吹所有机械式增长的思想,软科学跟随硬科学发展模式,渐渐的把人也当作一种机器,19世纪的蒸汽机革命,引入“熵”的概念依旧把整个宇宙(系统)也当作一个机器,仍然是机械世界观的产物,甚至对20世纪上半叶的城市还有空前绝后的影响。在机械世界观的影响之下城市也是一种机械,一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文城市范式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产生,但由于塑造范式本身的世界观、方法论上的错误,往往又导致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的出现。
3.第三阶段:有机世界观——生态城市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
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生态本体论阶段”,该阶段城市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其他问题如生态城市理念内涵、指导思想、方式方法等城市建设性问题开始蔓延。《自然之道》(The Tao of Physics)的作者F.Capra认为,工业社会所遗留的危机及目前所产生的危机主要是由于我们或多或少的依然用旧的机械的世界观来解决现实问题,目前所处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要想正确描述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要用生态的观点,我们需要一种对现实的新观念,一种思想上、认知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基本转变,形成一种新的范式。现代物理学所展现的世界观的特色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它也可以被称为广义系统论意义上的系统论世界观。生态危机唤起人类的觉醒,使人类开始反思工业社会所走过的路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几百年机械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不是一日就可消除的,机械世界观指导下的人文本体论城市给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城市生态本体论阶段留下不少后患,例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导致城市人口问题(Population Problems),人口问题在国内外是不同的,在国外后工业时期的城市,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类物质财富的增加,城市生存环境差,大批的人口向自然环境条件更好的郊区迁移,出现城市中心人口下降现象(Depopulation),M.Davis在《城市建设的改革——老城新建》(Reconfiguring urban topography-new paradigms for older cities)中,以美国为例,费城(Philadelphia)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减少65%。市区有50%的地方出现空缺,此外诸如:底特律(Detroit)、路易斯(Louis)、匹兹堡(Pittsburgh)等城市的人口都减少50%以上,而在国内则相反,由于国内城乡差距大,城市生存条件好,一大批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膨胀(Population Explosion);接着就是城市的扩张与蔓延(Sprawling Problem),国外由于人口郊区化,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张,据F.Kaid Benfield等《解决扩张》(Solving Sprawl)研究表明,国外城市的扩张与人口多少没有直接关系,1960-1990年期间Metro地区城市扩张将近2倍,但该地区的人口增加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国内由于人口急剧膨胀,也同样导致城市的蔓延。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建设的生态城市(eco-city),已经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了解决人本体论城市阶段所遗留的问题及新问题要求产生新的城市范式,“生态城市范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的要求,对生态城市范式的研究是生态本体论城市阶段的重要理论课题。
三种世界观对城市造成了不同影响(参考表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械世界观和有机世界观,机械世界观所塑造的人文城市范式不仅影响到当时的城市设计与建设,而且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依然有不利影响,下文将对人文城式范式提出批判。有机世界观下的生态城市范式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很不成熟,亦不成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表1
主要世界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 人文城市范式批判
人文城市范式是在机械世界观的影响下形成的用来指导人文本体论城市阶段的城市发展及建设的一种城市科学研究范式,虽然没有成文,但是整个人文本体论城市发展阶段的城市建设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人文城市范式”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人文城市范式”反映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方式、方法上带有很大的机械性,现实中存在许多错误与不足,也导致许多新的城市建设问题开始出现。这种城市范式是机械世界观的直接产物,它本身的一些观念、方式方法上以及建设模式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缺陷,它对城市的影响空前巨大,是一系列原生与派生城市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本文对人文城市范式提出以下几点批判:
1.经济上鼓吹线性机械的代谢模式
人文城市范式下的经济的增长鼓吹线性代谢模式,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功能主要由“工业生态系统”来完成,该系统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及消费组成,包括原始能量的利用和终端废物的处理,物质资源来源于自然环境,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变成各种商品及服务,最后又以废物的形式回归环境,遵循线性“工业代谢”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导致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使人类面临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威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生活消费提倡工业文明的消费模式
在人文城市范式的作用下,认为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许多城市一直以来盛行一种方式上挥霍、性质上不公平、结构上倾斜的工业文明的消费模式,城市居民追求的“一次性”消费、“时尚消费”以及“超前消费”这给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而且消费是导致城市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因素。2000年John Barrett等学者对英国York城市物流及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年,该城市总生态足迹是1254615万平方米,人均生态足迹是6.98万平方米,其生态足迹是真实面积的46倍,数据表明该城市的食物消费和其他商品消费在该城市生态足迹中占的比例最大。杨志峰和何孟常等人对我国广州、厦门等城市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其生态足迹都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很大部分也是食物及商品消费,几乎占总生态足迹的90%以上。
3.城市系统布局趋于机械化、简单化模式
人文本体论城市阶段,城市系统不是成为来自不同社会团体、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与收入水平的各种各样的人的大熔炉(Melting pot),没有个性文化特征、单调乏味的整体,就是成为由各个不同分级的小型嵌合体(Mosaic),各个组成成分之间以机械的原子方式组织,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经常出现矛盾与冲突,边界十分脆弱,城市缓冲能力差;
4.城市规划及建设上出现畸形倾倒
人文本体论阶段的城市主要强调城市功能开发,是典型的“功能主义城市”,城市设计遵循线性模式,城市规划不注意城市形态开发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文化单调、景观呆板、物种缺乏,是一种经济高产的,但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人工城市。
5.对城市与农村系统的机械式二元论化分
人文本体论城市不仅明显表现出城市与农村地域上的不同,分工上的差异,而且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割裂,机械的划分为不是城市就是农村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二元结构亚系统,忽视了农村作为城市支撑系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 城市范式的成就与问题
30年前为了解决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3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反思的不再是工业文明所走过的历程,而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30年的历程,今天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逐步步入高潮,当一项科学活动进入高潮时,我们更需要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一潮流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生出新问题,这些问题比原生问题还来的急切、显得重要,成为最终解决原生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城市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一种新的范式——生态城市范式,“生态城市范式”是一套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工作者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内涵、标准、模型、范例等具体内容的在内的理论体系。
1.生态城市范式的成就
30几年生态城市舶建设实践历程及理论研究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生态城市范式不断形成的过程,生态城市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总结起来就是生态城市范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与应用,对生态城市本质、内涵的理解及表征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生态城市范式的观念(生态城市的理念内涵)、规则(生态城市的目标指标)及操作(生态城市模式及调控方法)等各个层面上都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是生态城是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见表2)。
2.生态城市范式的问题
对以上已有的观点、指标和建设方法,不能说谁对谁错,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对生态城市系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但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生态城市范式的主要成就
(1)对生态城市内涵存在片面理解现象
误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当作生态城市建设,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增加绿地,使绿地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经济生产时排除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等。
(2)认识及操作时还略带机械世界观之嫌
无论从方法上还是从认识上,机械世界观还对20世纪的生态城市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城市复合系统论这种单一的将城市分成几个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的观点依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机械世界观的影响,忽视了系统之间的复杂性,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受到限制。吴良镛说,用机械的方式,从单一的生态功能分析出发,对复杂的城市内容进用功能化、机械的简单化处理也会忽视一些复杂的问题。
(3)过于强调城市规划的作用
如果说19世纪的城市是泥水、石匠的杰作的话,我们不妨可以说20世纪的城市是规划师、设计师手中蓝图的钢筋水泥模式,忽视了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天然本质,忽视了生态城市的复杂性、多样性及适应性等基本性质,导致生态城市出现“千城同貌”的现象。
(4)生态城市规则范式(目标、指标)还存在许多不足
目前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多种多样,但还不能全面体现生态城市的内涵,有的过于强调经济,有些过于强调自然,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又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总而言之,目标指标设计呈现综合性不够、代表性不强、动态性弱、特性不突出等问题。
3.对生态城市系统的几点新解
法国学者Edgar Morin认为,现实对象都是复杂的,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不能归纳为单一规律的作用。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桑塔费研究所的所长考温说“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李正道说“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我们认为21世纪微观与宏观应该结合在一起”。世纪之初,A.Arida在《城市量子论》中提出城市每个事物都具有“波粒二像性”,是实体——关系——属性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给我们认识生态城市系统提供了不少启示与理论依据,在新的观点支持之下,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态城市加以新的理解:
——从系统组织来说,生态城市不仅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而且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更准确的说生态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复合生态系统,它同样可以理解为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管理等子系统及一系列亚子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但不能忽视它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表现的是非线性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均衡的、静态的状态下对交通、土地使用和环境系统进行描述会忽视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宏观现象的影响。
——从组织作用来说,生态城市是在人工组织作用(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等)与自组织作用两大组织作用下塑造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生态城市一方面确实需要通过规划建设发展(Planning Development),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在适宜情况下的自发形成(Growing Development),这就是所谓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自适应(Self-adaptation)。“生态规划”应该作为一个“软模型”,基于城市多维性的自组织过程为增长点,抛弃过于理性的城市规划及功能区的划分,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从系统总体特征来说,生态城市具有复杂性与适应性及自组织性等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城市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生态城市的几大子系统,几大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而且还体现在城市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波粒二像性的相互作用方式所产生的复杂性;生态城市的“适应性”一方面是指生物体在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能保持生物内部环境稳定和生理状态正常的性能;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学习性,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能够与环境及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习并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使整个系统演化与进化,以保证生态城市的自然的特征和强化城市的缓冲能力。
——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来说,对人而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最终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及健康、安全、充满活力能适宜于创业及生活的高品位人居环境,实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永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系统而言,生态城市建设还要保证城市形态功能的多样性、尊重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及维护系统本身的适应性。
五 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世界观的阶段性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出发,结合不同阶段城市问题的特征与性质及城市发展的阶段论,提出城市建设研究中所出现三种城市范式的变迁,并对人文城市范式提出了一定的批判,分析了生态城市范式作为城市科学研究发展的新范式取得成就,以及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目前自然科学的新动向,对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新的理解。希望能够补充、完善生态城市范式的内容,以推动生态城市范式在观念、规则及操作层面上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