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银秋[1]2001年在《产权制度改革下的现代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产权制度改革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在产权制度改革这一主题之下,企业财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方面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的任务正是为了揭示产权制度改革下现代企业财务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对企业财务的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本质问题、财务主体问题、财务目标问题、财务资金与资本结构问题)做出分析,第二部分,着重讨论现代企业治理与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第叁部分则是前两部分的有关理论的具体运用,主要涉及我国国有企业在当前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及其对策,力图从财务角度来探讨有利于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
王海兵[2]2011年在《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源于以追逐利润为中心的物本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障碍。传统的企业被定义为物质资本出资者所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改革开放下的市场经济大潮,不断推进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股东至上”逻辑的主导下,企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物质资本的逐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例如劳资矛盾激化、产品质量存在隐患、资源过度开采及低效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企业商业伦理与财务道德缺失,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履行企业公民义务,以取得员工大力支持和社会广泛认可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微观层面,开展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能脱离其现实社会属性。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研究受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很大,不少财务理论都是西方“舶来品”,过于强化财务的自然属性,财务管理的技术性、工具性特征明显,常常是见“物”不见“人”。世界经济理论的主流已经由新古典主义转向人本主义,尽管人本主义经济理论尚不完善,但极具生命力,必将对财务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多数人;不仅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开篇提出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分析我国国情和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现状、梳理回顾主流经济理论演进对财务理论研究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财务战略。第2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西方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国内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以人为本财务管理的政策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以人为本的财务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3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回顾了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提出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涉及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应用指引、人力资本财务制度、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第4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建设。首先,对企业财务文化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财务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的概念、涵义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文化视角和财务视角对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文化加以分类,提出以人为本企业财务文化建设内容。最后,引入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对安然公司的企业财务文化进行了评析。第5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投融资管理。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融资”和“投资”的概念,其次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内容,以人为本的融资包括人力资本融资和体现人本精神的物力资本融资,以人为本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为了增强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适用性,以国有企业为例,对自然灾害条件下如何开展以人为本的投融资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第6章: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本章对企业收益分配模式进行了述评,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的微观层面分析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收益分配的必要性。运用博弈方法对不完全信息下的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收益分配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对于合约选择具有重大影响。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应贯彻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探讨了当前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的两大误区以及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人力资本以股权化方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第7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基于信息观和计量观考察了人本财务报告产生的必然性,提出发展人本会计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通过对海尔案例的考察,提出了海尔报告模式对我国企业披露以人为本财务报告的若干启示。第8章: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局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评价实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了包括宏观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在内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宏观财务制度包括企业财务通则及应用指引,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包括人力资本财务制度、体现人本精神的物质资本财务制度、社会资本财务制度和环境资本财务制度。将广义的资本及权益概念引入到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2)从财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开展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具有实践参考价值。以人为本的财务文化研究是基于“财务”和“人本”双重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是企业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财务变革从文化入手,是一个可行的思路。(3)系统化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的投融资理论。人力资本融资应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框架下进行,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可以赋予人力资本担保功能。以人为本的投资突破了按照投资标的形态划分的做法,从企业“内部人”(经营者和员工)、企业“外部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和“后代人”叁个维度,将投资划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和环境投资,并对每一种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4)提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以人为本的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成本补偿原则和利润分享原则,前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后者是资本投入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构建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叁种股权化形式:人力资本的“干股”模式、人力资本的“实股”模式和“动态股权制”模式。(5)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框架。设计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报告,关键在于发展人本会计,提出了构建包括资产权益表、增值表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在内的以人为本财务报告体系。案例研究表明,海尔集团在披露财务会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分析总结了海尔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提出以人为本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剖析了传统财务绩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建立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和具体实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原则,是在反思传统财务分析评价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韩斌[3]2013年在《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判断不再取决于其所拥有物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为此,企业的财务要素应当将人力资本产权这一关键因素纳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人力资本产权为核心展开。但是,现行财产法律范畴尚未纳入人力资本产权的内容,就成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本产权财务活动的法律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首创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本研究弥补了现行财产法律体系的不足,为人本财务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法律依据。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人本财务逻辑起点、人本财务要素、人本财务动活动在内的人本财务基础理论,并结合人本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解决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的学理基础问题。本文认为,价值创造行为符合人本财务逻辑起点应当符合的四个条件,应作为人本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系统论证了包含行为、资产、权益在内的人本财务叁要素,认为行为属于价值本源要素、资产属于价值存在要素、权益属于价值归属要素。关于人本财务活动,本文基于“行为—资产—价值”的价值活动逻辑,并考虑现行财务活动与企业价值的割裂现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以价值创造行为为主线的包括价值引导、价值配置、价值流转、价值产出、价值分享在内的财务活动体系。然后,基于价值判断是设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本文塑造了“效率优先、公平为本”的价值理念,并根据上、下位法律之间的关系及构建原则,构建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该体系包含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本文认为,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属于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中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概括性规定,应该包括不可侵犯制度、国家保护制度、权利限制制度及征用补偿制度等基本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属于人力资本产权在民事基本法里的规定,应该包含人力资本产权的确认与分类、取得与变动、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人力资本产权保护与限制等核心民事法律规则。关于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本文认为在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企业相关产权法律制度均属于该项制度。基于企业产权法律制度的实际,本文在企业出资制度、运营制度、治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资本退出制度等方面构建了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关于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本文认为该制度是人本财务法律制度实施的基石,应包括人本财务机制、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和人本财务活动规则等叁个方面。其中,人本财务机制分为人本财务基础机制、人本财务基本机制、人本财务支持机制叁个层次;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应与人力资本出资者权利、义务相适应,包含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具体业务执行者在内的人本财务责、权、利分配体制;人本财务活动规则体系包含价值引导活动规则、价值配置活动规则、价值流转活动规则、价值产出活动规则及价值分享活动规则等。最后,本文研究了人本财务保障性法律制度。该制度是人本财务法律制度实施的基本保障,包含征信制度、市场禁入制度、职业保险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重塑了“效率优先、公平为本”的价值理念;构建了包含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在内的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了逐项卓有成效地研究;在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的研究中,本文首创并详细剖析了人本财务机制、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和人本财务活动规则等叁个方面的制度体系;针对现行财务活动的缺陷,基于价值增值的规律,本文构建了包含价值引导活动规则、价值配置活动规则、价值流转活动规则、价值产出活动规则及价值分享活动规则等在内的人本财务活动规则;在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首创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
唐曼萍[4]2010年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成分,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重要微观经济基础。作为国有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高管人员是国有企业本金营运实现保值增值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并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高管人员的企业家才能对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基于代理动机和“经济人”特性而做出损害企业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自利性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财务行为影响了高管人员企业家才能(或精神)的充分发挥。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高管人员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企业利益,实现股东、债权入、企业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的负责任财务行为。这两种不同的财务行为基于不同的动机对企业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构成了现实研究中一个有趣的话题。但从国内外现有对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研究的文献看,学者们多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研究高管人员基于代理动机的财务行为,并且国内的这方面研究都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而缺乏对现实经济中普遍存在且为主流方向的社会责任动机下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经营者财务理论等理论基础上,选择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主题——高管人员代理动机的财务行为和高管人员社会责任动机下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本文结合中国转型经济改革的背景,利用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代理动机下的高管人员过度投资行为和在职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丰富了这方面的理论文献;本文还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立足国有企业经营的实践,创新的提出了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实践对国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而从实践的角度看,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治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代理性财务行为有用的制约因素,从而为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的公司治理提供思路;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比较现实的激励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财务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与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研究概述。我们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的内涵、行为特征、表现方式、与国有企业价值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的研究概述。(2)代理动机下高管人员过度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过度投资行为的概念、特点、后果、动因及其度量等方面对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分析过度投资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3)代理动机下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对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作了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并进一步构建经济模型对是否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在职消费行为进行了检验,实证分析了各制约机制对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4)代理动机下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分析。在对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概念简析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实质是管理层权力私人收益的获取。其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具体方式有贪污挪用、用企业资产资金行贿、变相管理层收购、贱卖国有资产、利用国有资产私营、异质性激励、侵占无形资产和吃回扣等八大常见的侵占方式。侵占行为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法律效应;而影响高管人员侵占行为的因素,既有高管人员自身个性特征和诚信度的影响,又有公司内部产权制度、高管人员任命机制和薪酬契约的影响,还有外部宏观环境中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产权市场和外部审计监管力量的影响。(5)社会责任动机下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分析。首先讨论了社会责任的内涵,阐述了社会责任财务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人性基础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责任财务观对高管人员理财行为的要求;从对股东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两个维度分析了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表现;并从高管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两个维度分析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从内在的心理因素影响看,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主要受高管人员“社会人”的人性特征和其较高层次的需求影响;而从外在的制度环境因素影响看,又主要受我国集体主义的社会氛围、国有企业文化的感召和社会对高管人员价值评价体系等几方面的影响。最后,我们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从震中抢险救灾和震后恢复重建两个维度具体分析了“东汽”高管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6)对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不同动机下的财务行为治理规范进行了设计。从约束高管人员代理动机的财务行为规范设计和激励高管人员社会责任动机的财务行为规范设计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治理制度设计和企业外部宏观必要环境构建两个维度探索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财务行为治理和规范的思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本文以唯物辩证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的“二元特征”,克服了传统“一元化”理论的片面性。现有中西方研究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的文献主要基于代理动机来分析高管人员降低企业价值的财务行为,而本文突破这一传统的“一元化”理论,还提出了高管人员基于社会责任动机而提升企业价值和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的财务行为,从正反两个方面完善了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研究,使高管人员财务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视野。(2)本文从高管人员的个性特征分析过度投资行为,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抑制过度投资行为指明了方向。现有对高管人员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司股权结构制衡机制和宏观投融资体系与制度层面的解释,本文突破宏观研究的层面,而从微观层面探讨了高管人员个性特征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过度投资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3)本文探讨了公司治理机制对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抑制过度在职消费行为指明了方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自由现金流量的视角检验了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的存在,并发现公司制约机制对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有制约作用,从而为过度在职消费行为的治理找到了理论支撑。(4)本文构建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高管人员侵占行为的治理找到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我们阐述了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内涵和特征,概括了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主要方式,分析了高管人员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实质和效应,探讨了侵占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高管人员侵占行为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思路。(5)本文突破现有研究,提出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并在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弘扬正气、科学理财提出了政策建议。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法人社会责任的履行,而对高管人员社会责任及其社会责任动机下的财务行为研究不足。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根据高管人员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财行为实践,提出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主要通过高管人员提升企业价值和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的理财行为体现出来,这与现有中西方普遍的高管人员基于代理动机而降低企业价值和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实现的财务行为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本文对“5.12”汶川大地震中“东汽”高管人员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在危机状况下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会基于社会责任动机而做出提升企业价值和实现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这对弘扬正气、科学理财提供了有力的例证,这对我国国资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科学引导是一个有益的启示。(6)本文提出了约束高管人员代理动机的财务行为规范设计和激励高管人员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的行为规范设计,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的思路。在对高管人员财务行为治理规范方面,本文突破现有的公司治理思路中仅对高管人员代理动机下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且侧重于物质激励的方式,而补充还应对高管人员社会责任动机下的社会责任财务观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重点加强精神激励,并结合企业微观层面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层面探讨了高管人员财务行为规范化的设计。
宋英慧[5]2005年在《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型会计制度到现代市场经济型会计制度。我国制定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保护了所有者权益,也维护了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将会更好地反映和维护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最后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与会计目标定位的关系。在我国国有资本控股的公司中,由于国有股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应采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并相应地确认受托责任性会计目标。
赵清[6]2013年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实证研究,提出了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应然分析。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原则、目标、组织结构、方式、内容等给出了建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方案。同时分析了国有企业中财务监督工作的影响因子,赋予权重,建立财务监督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财务管理、客户服务、企业运营、企业发展四个子模块构成并分别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客户数据及关系、企业主营业务及增值业务、企业文化及人员方面的指标的编辑和评分,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设计开发完成财务监督评价系统,最后利用某大型国有企业真实生产数据对该系统进行验证。
张荣武[7]2007年在《财务治理效率论》文中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交叉渗透的产物,肩负着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赋予的双重使命,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萌芽于西方理论界并在我国得以明确提出和逐步深化的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正沿着“财权流理论”这盏“指示灯”正确前行。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远未成熟,诸如财务治理效率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然而,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财务治理效率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没有对效率的深入考量,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真正成熟。因此,若要深化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效率问题就是绕不过的坎。响应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财务治理效率”问题深入研究的诉求,构成本文选题的基本背景和原动力。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以“契约理论”和“财权流理论”为学术硬核,以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为明线,以“财务治理效率”为暗线,对财务治理效率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六章。第1章,导论。在对选题背景、意义、基本约定、国内外公司治理及其效率和财务治理及其效率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第2章,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基础。在分别介绍企业契约理论、财权流理论、激励机制理论和博弈论之后,结合研究主题,阐述了上述理论基础与财务治理效率的逻辑关系。第3章,财务治理效率论说的逻辑框架。首先,对效率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提出并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论说;最后,构建了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组成的效率释放的互动框架,并将其与财务治理效率共同嵌入财务治理体系,进而形成一个涵盖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效率四大板块的财务治理体系。第4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环境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环境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基石。本章分别论证了政府行为、法律制度、产权保护、市场化水平、信用体系、契约文化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5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基础与内核。本章将“财务治理结构”又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财务资本结构;二是财务组织结构。对于财务资本结构而言,本文分别系统阐述了资本结构(狭义)、股权结构、负债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财务组织结构而言,本文则分别深入剖析了股东大会(控股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财务治理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6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效率释放的引擎。首先阐述财务战略决策机制、财务激励创新机制、财务监督制衡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这叁大机制是财务治理机制体系的核心机制。但是,仅有核心机制还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本文建构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作为动态协调机制,为前叁大机制服务。由于各种财务治理机制的运作需要信息,也由于财务治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本文又提出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使之在财务治理机制体系中发挥“后勤保障”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提出并论证了“财务治理效率论说”。基于企业契约理论,本文认为,公司的本质(性质)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所有者之间缔约形成的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的契约联结体;公司契约的本质是公司产权契约;公司产权契约的核心是公司财权契约,公司财权契约的学术硬核是财权;财权契约不完备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治理问题的产生;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配置;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借助于剩余财权配置,通过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共同组成的效率释放互动框架,实现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即剩余财权配置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对比;财务治理收益是指财务治理主体效用或共同剩余总和;财务治理成本包括财务治理主体交易成本、第一类代理成本、第二类代理成本、财务治理结构组织成本、市场治理成本、服从成本、政府治理成本以及制度摩擦成本等。2.明确界定了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在股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上,通过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形成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主体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上的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资格有能力对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构、法人和个体,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股东、债权人、雇员。广义的财务治理主体除狭义的财务治理主体之外,还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社会资本提供者。财务治理客体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治理客体是指“财权”,狭义的财务治理客体特指“财权”中的“权力”。虽然“财权”包括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两个方面,“权力”也包括通用财权中的“权力”和剩余财权中的“权力”,但广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是指剩余财权,狭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则是剩余财权中的“权力”。3.重新定义并深化了“财务机制”的内涵。所谓“财务机制”是指财务体系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体系内在的本质的调节形式、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运行规律。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财务机制是一个动态人造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动发生作用并导致一定的财务经济结果;(2)财务机制既不是最终结果,也不是初始原因,它是把财务期望转化为财务行为、原因转化为结果的一种中介;(3)财务机制制约并决定着财务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的财务体系中,财务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它所反映的是财务内在的、本质的作用方式和规律,是财务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4)财务机制的优劣是以其作用于财务体系而导致的机能强弱来评价的;(5)财务机制主要由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构成,其中,决策机制是“方向盘”,激励机制是“发动机”,监督机制是“刹车”,叁者共同呵护财务机制体系的健康运行。4.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并解构其效率释放机理。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效率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称;共同治理机制体现了常态下利益相关者之间为实现公司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而进行的合作,而相机治理机制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客观面对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基础上,保证这一合作状态持续稳定的机制;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耦合机制是利益相关者在常态和异态下尽可能长期合作的有力保障和公司财务治理效率释放的源泉。5.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效率导向的财务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1)财务治理环境是基石,财务治理结构是基础和内核,财务治理机制是引擎,财务治理效率是根本目标;(2)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效率四者共同构成财务治理体系,在财务治理体系中是一种上下游关系;(3)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机制均包含效率释放问题,叁者形成上下游关系,组成一个效率释放的良性互动框架,是财务治理效率产生的源泉;(4)财务治理效率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中处于后续理论研究的位置,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起着方向与指引的作用。
刘晔[8]2003年在《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文中研究表明从表面上看,资本市场与政府财政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机制,但在其背后却是个人交易的两种制度安排。从交易费用视角看,两者在资本要素配置上具有基于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制度替代关系,反映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上就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在总体上是一个以市场对政府、在资本形成上以发展中的资本市场对政府财政的制度替代从而降低社会总体交易费用的过程。而从产权视角看,两者又具有了内生关系,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故而是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根源,而国家之所以构造出特定的产权结构则与其获取租金的财政需要息息相关,反映在中国制度变迁实践上就是:国家及其财政需要既是资本市场兴起的关键,而国家单方面获取租金的财政需要又是造成资本市场困境的根源。国家获取租金的财政需要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替代不是完全市场性的替代而具有了准市场和准财政的双重性,这种替代既是中国既往改革成功的关键,又是隐含和导致未来进一步改革困境的根源。而只有市场和资本力量足够强大并通过公共财政立宪式制度变革对国家单方面获取短期租金的行为予以有效约束从而使市场交易费用降低和收益增长与国家财政利益得以协调的时候,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结构才能得以奠定。 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 《资本市场与政府财政关系分析》 本章先从非制度视角考察了资本市场和政府财政间的相互关系:从微观经济学视角看,它们是公私产品生产和融资的两种不同机制;而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它们则是媒介储蓄与投资的两种不同机制。本章进而从制度视角考察了资本市场与政府财政间的关系,从交易费用和产权两方面阐述了市场与政府的替代关系和内生关系,并对资本市场和政府财政进行了若干具体分析。 第二章 《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制度变迁和演进视角的西欧经济史考察》 本章从产权——市场与政府间的内生关系出发,在立足于西欧国家经济史的考察的基础上表明:伴随西欧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而发展的资本市场,是市场分工交易秩序扩展和国家获取财政利益间彼此合作的结果;国家及其财政利益既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国家单方面攫取租金的财政需要又是妨碍和威胁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有效率产权结构的根源:公共财政及其预算制度的建立对资本市场和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立宪式的决定意义,它有力约束了国家单方面攫取租金的行为并在较大程度上克服和限制了“诺思悖论”,从而为资本市场的真正发展奠定了基础性制度结构。 第叁章《双向互动:渐进改革中的资本市场发展和财政制度变迁》本章着眼于描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财政制度改革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认为财政放权让利是我国资本市场生成的逻辑起点,而资本市场制度替代又是对财政改革的支持。在计划体制及其内生的财政主导型制度特征下,其信息成本和激励成本所组成的高交易费用决定了体制改革的原因,因而以计划经济为初始起点的企业融资和资本形成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在总体上以发展中的资本市场对政府财政的制度替代从而降低社会总体交易费用的过程。但特定的渐进改革方式和政府与市场在产权上的内生关系决定了我国在资本市场制度替代不是一个完全市场性的制度替代,而使其具有了准市场和准财政的双重性。 第四章《双重困境:路径依赖下的资本市场与政府财政》本章认为,中国改革在总体上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初始改革措施和制度选择对后来制度变迁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这在财政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体现。在路径依赖下资本市场与政府财政随改革进程而呈现出双重风险与困境,在国家获取租金的财政需要基础上构造出的资本市场特定产权结构缺陷是其低效和风险的根源并随改革进程而突出出来,由此反过来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和困境。 第五章《公共财政:走出困境的治道之路》本章认为,只有通过立宪层面的规则约束,才能对政府行为予以有效制约。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变革就具有为市场经济立宪的实质内涵。只有通过公共财政制度的立宪式变革,才能为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才能最终真正摆脱财政困境。
李小健[9]2007年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叁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叁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着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徐源[10]2010年在《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中小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国有企业处于被动状态,其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中小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尤其重要,经过中小国有企业这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就有可能发展,不改企业就停止不前,改革要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以好为先的要求,又要确保改革成效不打折扣。在充分汲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小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对以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减少改制改革过程中的弯路。本论文从产权制度入手,分析得出中小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中小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履行财务职能,严格财务监管,确保改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小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但是,企业产权改革是围绕着资产的清算及变现、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改制成本的测算、职工身份的置换和费用的清算等等涉及到财务方面的工作展开的。从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的状况分析,剖析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在中小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中如果做好了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工作,就有利于降低改制成本;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改制工作;从根源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巩固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企业的改制初衷,达到企业彻底改制的目的,有利于加快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产权制度改革下的现代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 文银秋. 湖南大学. 2001
[2]. 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 王海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 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研究[D]. 韩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4]. 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行为研究[D]. 唐曼萍.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5]. 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D]. 宋英慧. 吉林大学. 2005
[6].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 赵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7]. 财务治理效率论[D]. 张荣武. 湖南大学. 2007
[8]. 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D]. 刘晔. 厦门大学. 2003
[9].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10]. 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探讨[D]. 徐源. 南昌大学. 2010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财务投资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高管人员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企业财务论文; 财务管理原则论文; 财权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