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璇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 探讨运用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效果及依从性。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单纯行药物疗法,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及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并且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症;依从性;疗效
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失眠症患者人数也明显提高[1]。原发性失眠症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给个人、家庭带来严重消极影响。患者需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主要可采用药物治疗,此方法虽然短期治疗失眠的效果明显,但不能彻底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有研究表明[2],心理干预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改善效果,可减轻失眠症状。为证实这一观点,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15例,女24例;年龄为26-65岁,平均年龄为(30.4±2.7)岁。观察组男12例,女27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28.9±3.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睡前30min服用酒石酸唑吡坦片10mg(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065)。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1)刺激控制疗法:叮嘱患者出现困意时上床,若上床后20min不能入睡,可起床到别的房间进行放松运动,直到有困意时再回到床上休息,保持一周内有一次稳定的睡眠-觉醒时间。(2)睡眠限制治疗:主要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但需指导患者一般卧床时间保持5小时以上。(3)睡眠卫生教育:向患者宣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生活方式习惯等对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如合理卧室光线、湿度、温度,作息时间规律,不喝茶及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不吸烟,晚上不饮酒,加强身体锻炼等,以提高睡眠质量。(4)认知治疗:告知患者不必刻意追求8小时睡眠时长;失眠会造成抑郁、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但不一定会造成所有身体不适,纠正患者对睡眠的不合理定义,加强患者对睡眠的正确认知。
1.3 观察指标(1)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情况,主要包括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及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2)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1.4 统计学分析 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G指标情况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失眠症属于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问题,原发性失眠症既是生理紊乱过程,也是心理紊乱过程[3]。大多数患者借助镇静催眠药物进入睡眠状态,因此很多患者出现滥用药情况,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成瘾和耐受性[4]。不仅如此,此类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给个人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大多数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与失眠存在错误认知,会夸大失眠对日常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负性情绪,精神压力增大,最终引发失眠症状恶性循环。
本研究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其主要原因为唑吡坦片作为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其选择性结合Omega(或BZ1)亚型受体,副作用小,不会对患者睡眠结构产生影响,然而长期使用会造成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成瘾和耐受性。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失眠的原因,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结构、建立患者自主有效应对失眠问题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主要原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用承受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缩短卧床时间,依从性较高。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并且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黄慧昳,杨林.失眠症及其症状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8):26-26.
[2] 李超群,李秀玉,李静.常用安眠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从理论到实践[J].中国医刊,2016,51(01):43-48.
[3] 张晓琴.两项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5,21(11):172-173.
[4] 邓振威,何润鸾.失眠的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6,6(02):6-7.
[5] 王洋,唐志立,杨思芸,等.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0):2273-2275.
论文作者:周晓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患者论文; 失眠症论文; 睡眠论文; 原发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