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寻底,引导学生探索论文_孙佩雄

追根寻底,引导学生探索论文_孙佩雄

(四川省南江县和平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南江 63660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寻根究底,树立探索的意识呢?

学生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大多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真理,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有没有脚踏实地的实验勇气。因此,引导学生树立坚持探索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显得尤为可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追根求源,终于把问号拉直成为叹号,找到了真理。

小学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总是感到新鲜、奇怪,头脑中装着千百个问号。因此,我们要突出“三心”,即兴趣、好奇心、自信心。要让学生善问、会问、能问,兴趣是关键,好奇心是力量,自信心是根本。所以,要高效课堂中,就要在教学中的善用追问,不仅要问出知识,问出技能,问出学法,更要问出兴趣,问出好奇心,问出自信心。巧追妙问,能让“静”课堂“动”起来。“死”课文“活”起来。如教学《花脸》一文,教师可先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花脸”是什么样子,戴着玩有什么乐趣?再进一步追问,家乡有没有这个习俗,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再次追问,会不会在课堂上表演自己的“花脸”,一连串的追问,把课堂内和课堂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益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某个事物不理解的情况下,往往给其罩上神秘的面纱。如何让小学生把一个又一个深感神奇的事弄个水落石出,这是一名小学教师应尽的天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揭去一个事物神秘面纱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掌握真知,明白实质,学生的学乐在其中,教师之教也乐在其中,何乐而不为呢?

比方,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正在讲大兴安岭上密密层层的参天大树布满了整个山岗沟壑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那些参天大树是天生的吗?”于是,我当时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个字“不”!课后我意识到让学生在小瓶里“种树”。用同样的种子(饱满的松树种子),在三个不同的小瓶里放进树种,第一个小瓶里装着干燥的墙土,第二个小瓶里装着做砖瓦的粘土,第三个小瓶里则装上田里的那种普通的土,并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进种子,第一个小瓶口开着,第二个瓶口盖上盖子并旋紧瓶盖,第三个瓶口同样敞开,并每天组织学生观察。结果第一个小瓶里的树种倒出来后,只是略有发胀现象;第二个小瓶里的种子烂掉了;第三个小瓶里的松树种子长出了毫米般的小树秧。又过了一段时间,小树秧一寸多深了,然后小心地打碎了小玻璃瓶,移植到校园里。实验是做了,然后引导学生找另外两个小瓶的树种为何一个不发芽,另一个烂掉的原因,然后总结出试验结果:第一个小瓶里的树种由于缺乏水分而不发芽;第二个小瓶里的种子因与外界隔绝了空气,所以烂掉;第三个小瓶里的种子不但具备了水分、空气,同时还有适当的养料,所以第三个瓶里的种子能发芽、生长。就是这些植物的种子不停地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养料再加上阳光的作用,使它们一天天长大,最后成为象大兴安岭上的参天大树一般。

通过上述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学生的详细观察,使他们弄懂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也使他们发现了真理,掌握了真理。

事后,我再采用“小问题造就大名人”,引导学生认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乃至细小问题的重要性。

例如,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科学家们在各地反复试验,结果证明了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更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李正道在开展太阳中心的近似温度探究活动的时,他的导师就是利用追问来引导“过程和方法”的。导师费来问李政道太阳中心的近似温度是多少,李政道准确回答后,费米教授又进一步追问,你验证了吗?当得知李政道没验证后,他不但督促李政道一定要验证,还教给李政道验证的“过程和方法”,用什么计算器,如何验证,这种授之以渔的追问,不仅使李政道积累了验证结果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掌握了验证“过程和方法”。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大兴安岭上的参天大树,洗澡水的漩涡,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样的事例何止三个五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有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作教师的,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必能发现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意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说:“所谓教导学生,并不专指在课堂上若干小时的知识传授;小之为教授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大之如持躬处世的日常生活,都有重大的教育价值。”打造高效课堂追问是个好方法。

论文作者:孙佩雄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追根寻底,引导学生探索论文_孙佩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