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5-0037-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所在。科学把握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及建设全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进行长期理论探索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提出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同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的提出是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体制转轨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也带来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滋生蔓延、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乘机而入的现象。面对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人产生了心理压力,出现了精神颓废、思想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淡漠等现象,一些领域也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状况。社会主义社会要用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全社会认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必须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多种价值观念中居于统领、引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命题,给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我们能够清楚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反对和抵制否定爱国主义、消解集体主义、诋毁社会主义以及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的错误观点和倾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具有整体性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的要求,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理论。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并将之运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之时,就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并注重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和解释个别社会现象。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用“社会有机体”这个概念,概括说明了社会整体性,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秩序、有层次、有组织的体系。列宁对此曾有过更为清晰的说明,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1](P32、55)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它贯穿并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各个领域研究的理论,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在揭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深刻根源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运用于对未来社会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才可能成为关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因此,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原理、结论是贯通的、渗透的,它们相互联系,在理论上和逻辑上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严密性、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概括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等多方面的辩证统一,并以灵魂、主题、精神、道德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组合,表明了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判断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和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和自觉地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这种意识形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等的思想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P9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阐明了意识形态对价值观念的系统化、本质化概括,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和本质体现提供了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确立起来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与价值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反映中国共产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必然要有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价值观念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之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和本质体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认可并自觉践行的价值准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的“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引导着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执好政、谋好利,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精神支撑,是贯穿于该体系每个领域和层面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3](P2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明确发展的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甚至个别字句,也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断重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词句,更不是要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坚持的和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4](P17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必须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相统一。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既可以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也可以促使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必须贯彻“双百”方针。贯彻“双百”方针,通过学术自由的展开来发展和繁荣学术,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可以保证学术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出现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贯穿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集中表现在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成为一种同具体的历史经验相联系、同时代要求和实践规律相符合、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的、不断发展前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是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中。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5](P2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中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自由与社会整体的进步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符合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共同愿望,形成的对全国各族人民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的共同意志和思想状态的集中体现,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6](P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度统一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则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源泉,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延续。没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会缺乏深厚的社会历史底蕴;同样,没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僵化、过时。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只有相辅相融,才能展现其魅力和价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相统一的,它们只有深深地融入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才有可能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所反映的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涉及的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内容,不仅是以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运动性为基础的,是以人的活动既要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又要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自身为基础的,是以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的认识为基础的,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做是人生的崇高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核。可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命之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体现和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从社会生活的基本层面体现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之基

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7](P684~685)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力量,形成全国人民统一的精神支柱,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分辨荣辱、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反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要反对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更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也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等同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多样化说明的是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得到解放,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讲的则是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思想体系上的集中反映。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意识可以多样化,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只能“一元化”。正如列宁所说的:“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8](P85)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它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可以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提升品质,有力地消解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残渣,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

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不仅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也深刻地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中必将展示的盎然生机,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成果,而且也是指引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教育青年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顾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接受能力,生硬地去进行,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仔细体察他们的要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和他们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规划教育内容,把融入课堂与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结合起来,在灌输教育中融入启发式教育。

在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包括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在内的现代传媒,是人们与外界接触的途径,对人们各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大众媒体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引导社会朝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必须对歪曲、恶意中伤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大众媒体应当以具体充实、丰富多彩的内容,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使人们能够时时处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