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棚房”清理整治反思农村土地管理论文_郭明亮

从“大棚房”清理整治反思农村土地管理论文_郭明亮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 德州市 253000

摘要:“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整治成效明显,“大棚房”≠“田园梦”、“大棚房”违法违规现象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本文针对“大棚房”清理整治过程中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棚房;清理整治;土地管理

引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生存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制度,土地制度关系到土地的合理分配合理利用,为民生建设提供动力源泉。现存的土地制度还不够完善,频频出现土地管理漏洞。土地问题的矛盾在于如何改进耕地保护制度,如何健全土地占用制度。因此,我们需要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

1.1推动农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是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落实

对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来说,农村田、水、路、林都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整治对象和内容。推动农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实际上也是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行动的具体落实,特别是一些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的落实。田、水、路、林的调查登记以及相关整治行动,对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成败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实际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所有的落实措施也都是围绕农村的田、水、路、林进行展开的,如山东省进行的农田连片集中整治,就是围绕着“田、水、路、林”对农村土地进行的综合整治,同时也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

1.2推动农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推动农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在农村土地利用、环境整治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比较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经济收益的下滑,许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出现了土地闲置、荒废、无人耕种管理等现象,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此外,在环境整治以及科学布局方面,农村也存在着环境整治意识差,农村土地、水源污染严重,耕种不合理,市场化意识不足,对于农村的部分林木维护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农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其实就是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契机,将影响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因素,通过调查登记、建档、整治攻坚等转化为有利因素,并以此来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

2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耕地利用率较低,利用途径不合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耕地是农村土地的大部分土地资源,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村耕地人口不足,利用率较低,导致人均耕地的分配问题变得复杂,趋向于利益问题,矛盾冲突较为频繁。同时由于耕地利用较少,许多耕地被当地人转为工业、生活建筑用地,随意建房建厂,致使耕地面积减少。荒废耕地,土地利用率低,又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耕地闲置问题愈发严重意味着耕地管理工作愈难开展,相应的,粮食作物的产量也会大幅度降低。而农业市场的不景气,也导致农村耕地种植多为人均自给自足的情况,难以推动规模化生产。现阶段,农村耕地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耕地资源大量浪费,土地闲置问题严重,土地利用率较低,不仅影响土地规划管理,而且耕地资源长时间的荒废,也会破坏土地的肥沃程度。

2.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缺乏现代化管理思维,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较为传统,信息化水平程度相对落后,并且相关人才建设、硬件设备和仪器建设较差,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得不到应用。缺少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实地考察和记录,浪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并且土地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全,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需求进行土地规划,合理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先斩后奏”的违法利用耕地、闲置土地的行为,严惩不贷,给予大量的资金处罚。对于官民结合、霸占土地的现象,严格查处,保证土地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3“大棚房”清理整治反思农村土地管理

3.1前期摸排调查

农村的田、水、路、林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四种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田的田,特别是耕地资源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因此在对农村“田”的综合整治上,必须根据自然资源部以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实对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确权和登记,如实对农村既有土地资源和未开发资源进行准确测量并登记建档,实现土地资源登记准确、完整、规范、可查阅,必要时可通过卫星定位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精准地定位和测绘,实现对土地面积、地貌特征、土地使用情况的数据化和可视化。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为例,作为农业发展大省,水一直是影响粮食产量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如农田水利工程,包括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桥涵闸等数量、建设情况、完整程度、改造力度等准确登记、建档,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建设必须要做的工作。路,主要是指修建农村小于4.5 米,服务于生产和出行的农村及田间道路。对于路的登记,包括一些硬化路段、田间路段、乡村之间连接路等统计登记,这些统计登记数据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布局,有的甚至决定着整个乡村振兴建设的成败。林,主要是对农村林木,包括一些行道树、经济树木等一些前期的摸排调查和登记工作。

3.2强化民众对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认识

上述分析的保护耕地措施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措施都需要在民众内部得到广泛共识,才可以更好地推广。所以应该强化民众的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等用地意识,使得人们认清自己所处的土地环境,以及自己应该为保护土地资源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拥有什么样的重任。不仅人民群众需要加强对于土地管理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教育,相关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相关部门及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国家有关政策逐步进行土地改革,例如结合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强化公职人员的责任感意识,积极做好对普通民众的教育、宣传工作,宣传保护耕地的方法措施和节约土地资源等一系列改进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化和改革。

3.3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加强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设施建设,构建当地的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数据库,增强农村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转化传统土地规划管理思维,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通过网络搜寻相关新闻要点和时事,加强对相关土地整改和规划管理的案例学习,吸取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水平。将传统纸质资料录入计算机系统,易保存,能够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电子化管理,既节省了纸质文件的存储空间,又能将大量数据精准记录,随时定向查阅。节省了大量后勤管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4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管理制度

要想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水平,必须就土地规划管理的制度和标准进行制定和安排,根据新时期经济建设、市场形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外界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分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进行改善,对违法滥用土地的现象和人群,严格惩处,规范土地流转、租借程序,严格按照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和要求执行各项操作。加强对此类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适度增加农村土地的实际面积,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就土地资源的污染问题和闲置土地的开垦找出相应对策,确保农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环境。要想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水平,必须保证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程雪阳.中国的土地管理出了什么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3):108-122+126.

[2]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4):76-82.

论文作者:郭明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从“大棚房”清理整治反思农村土地管理论文_郭明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